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大安沿江地区黑帝庙油层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名巍  马世忠  付宪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9):7677-7682,7689
大安沿江地区是近年吉林油田重要潜力区,其油气成藏模式的剖析是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且对于指导油田开发区扩边、空白区布井及有利目标区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松辽盆地大安沿江地区黑帝庙油层烃源岩埋藏史、古构造演化史、油气运聚场和油水分布规律研究,揭示靶区油气成藏模式及控藏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黑帝庙油层油气主要来自靶区北部的齐家~古龙凹陷嫩江组一段源岩。研究区黑帝庙油层顶面古构造演化主要经历4个阶段,油气成藏关键时期为明水组末期。通过对开发区单一圈闭控藏模式精细解剖,归纳出两种成藏模式:断鼻-岩性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前者断层与砂体匹配形成有效油气圈闭,后者在无断层遮挡的情况下,油气聚集受砂体沉积展布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浅层气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发育于嫩江组第三段、第四段地层中,属松辽盆地上部含油组合.研究认为,本地区的天然气分布主要受构造和沉积控制,断层对天然气的运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古构造的高点地区(现在处于斜坡带)是现今天然气的有利聚集区;本区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厚度相对较小,模糊识别天然气预测显示该油层天然气呈分散状分布;但总体看,由于本区天然气埋藏很浅,容易开发,且天然气预测分布面积之总和具一定规模,因此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太东地区油气的形成条件和油藏类型,通过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明确了该区的断层发育特征和构造格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确定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等时地层格架。通过沉积微相研究,详细论述葡萄花油层各类沉积砂体的展布特征、发育规模。结合评价部署新资料,进一步明确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的成藏主控因素,得出研究区葡萄花油层具有超压间歇释放幕式运移的成藏模式以及油藏类型多样的结论,为斜坡带落实含油区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研究区各成藏组合沉积微相的研究及典型油藏剖面的解剖,分析了在西部英台—白城沉积体系控制下的月亮泡地区垂向上不同含油气组合岩性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成藏规律及相应的勘探思路,丰富和完善了松辽盆地斜坡区岩性油藏的研究。研究表明:三角洲前缘相变所造成的岩性变化是上白垩统姚二+三段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嫩江组区域性水进形成的稳定泥岩为姚二+三段的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区域盖层,一定厚度的直接盖层是姚一段、青山口组及泉四段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而三角洲前缘相带良好的储盖组合及沉积微相相变造成的砂体侧向尖灭是这3套油层发育岩性油藏的又一重要原因;青山口组大套泥岩中发育的超压为形成"源下成藏"的泉四段提供了油源及排烃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彭光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0):5772-5780
西江南半地堑一直以上构造层渐新统的珠海组和中新统下段的珠江组为主要勘探目的层,已获重大油气储量发现。近年来在"复式油气藏、立体勘探"思维指导下,加大了珠江组之上的浅层(中新统中段的韩江组、中新统上段的粤海组)的油气勘探,并探明有规模性的商业油藏,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2051万m3。浅层油藏具有以边水油藏为主、油藏数量多、储量规模大、充满度高和储层物性好等特征。通过对浅层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来源以及断裂活动性的研究,建立了西江南半地堑三类浅层油气运聚模式:源内断裂带—垂向运移模式、源外陡坡带—二次调整运移模式和源外边缘带—侧向运移模式。源内断裂带—垂向运移模式的浅层油藏分布在活动性强的油源断裂附近,断裂在主成藏期时活动的强弱与时间长短决定了浅层油气的富集程度及富集层系。源外陡坡带—二次调整运移模式的浅层油藏远离供烃半地堑,为控圈断裂在主成藏期后的再次活动对早期油藏进行再次调整和分配的结果。源外边缘带—侧向运移模式明显受成藏期时优势构造脊控制,油气靠断面、不整合面和横向疏导的砂体空间有效配置进行阶梯式侧向运移。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庆葡萄花油田南部黑帝庙油层油气水分布规律复杂、缺乏油气水层测井解释标准的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现有的岩心、试油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适应标准电测图和横向测井图的油气水识别图版,从而对研究区的标准曲线进行油层与水层识别,确定黑帝庙油层油水分布的范围和特点;综合天然气模糊识别及AVO 烃类检测方法,确定葡南油田黑帝庙油层油气分布区域;在综合分析黑帝庙油层油气水宏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优选有利布井区,部署评价井。在黑帝庙油层油气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优选出油气有利区15.22 km2,部署评价井18口,已实施钻井13口,预测结果与实钻井的符合率达到92.3%。研究表明,葡南油田黑帝庙油层构造高部位、深大断裂附近或断裂密集带、储层较发育的地区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油层主要发育在黑帝庙一组下部的4、5和6号层,气层主要发育在黑帝庙二组顶部的1号层。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油气成藏规律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在研究沉积相、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油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朝阳沟油田朝84-6区块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有源储压差控制油气藏规模、构造作用控制油气的聚集与分异、沉积相控制油气藏分布三种因素;油气成藏存在断裂侧向输导斜坡高位断块油气聚集成藏、砂体侧向输导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断裂侧向封闭垂向输导岩性圈闭油气聚集成藏三种模式。该项研究可以为类似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的分析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统计钻井数据得到,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泥岩盖层主要发育于H1^6、H1^5、H1^4小层,其底部分别发育的3套区域分布的泥岩盖层是其天然气的主要封盖层。由盖层厚度与源断裂断距大小比较可以得到,3套区域分布的泥岩盖层多处被错开,形成多处逸散窗口,天然气只能在源断裂之间未被错开的H1^6、H1^5和H1^4三套泥岩盖层之下被保存下来,如果圈闭发育便可以聚集成藏,否则天然气将会继续沿逸散窗口运移散失。通过比较盖层所能封闭住的最大气柱高度与圈闭幅度大小可麟得到,3套区域分布的泥岩盖层所能封闲住的最大气柱高度远大于圈闭构造幅度,可以封盖住进入圈闭中的天然气。通过冒前天然气显示井与盖层之间时空分布关系研究得到,3套区域分布的泥岩盖层空间分布控制着天然气聚集层位和平面上的分布部位,其形成时期与嫩一、二段源岩大量排气期较好地匹配,有利于天然气在黑帝庙油层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结合普光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探讨普光气藏的成藏史及演化史,得出了其三期成藏模式: 印支-燕山早期古原生岩性油藏阶、燕山中期构造-岩性复合古气藏阶段和燕山晚期~喜山期气藏调整改造定型阶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安达地区源岩条件、排烃动力条件、油源断裂、储层、圈闭等成藏要素的综合研究,明确了安达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表明:(1) 成熟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是安达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的首要控制因素,控制了油气藏的范围及规模;(2) 对于泉四段而言,在成熟烃源岩内青一段的超压发育程度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3) 对于青山口组而言,油源断裂是基础,青二+三段储层的发育程度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4) 安达凹陷整体相对较低的成熟度(大部分地区Ro<0.9%)及相对较薄的烃源岩(大部分地区烃源岩的厚度小于80m)造成的生烃潜力不足可能制约了姚家组的成藏。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 型为主 ,烃源岩成熟度达到了湿气 -干气阶段 ,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天然气系统。对烃源岩的埋藏史、热史、生烃史的正演模拟和由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的天然气运聚时间 ,与充注期次逆演相结合的研究表明 ,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成藏时间主要自早白垩世泉头期到白垩纪晚期 ,天然气系统的关键时刻为晚白垩世中晚期 (72Ma) ;莺山断陷的成藏时间早于徐家围子断陷 ,天然气系统关键时刻为晚白垩世早期 (90 Ma)。两个断陷均为一次性充注成藏 ,是一个保存期较长的天然气系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系统研究和统计,发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藏几乎都与断层发育相关,据此将油气藏划分为断层相关背斜型(FA)、断层相关地层型(FS)、断层相关岩性型(FL)和断块型(FB)等4大类。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断层控藏作用明显:(1) 圈闭高点到断层的距离控制油气分布,90%以上的工业油气流井所在圈闭的高点到断层的距离小于1km;(2) 断层断距大小控制油气聚集规模,当断距为200~400m时与断层相关的圈闭油气富集程度最高;(3) 与NNE、NEE方向断层有关的圈闭容易聚集油气;(4) 当与圈闭相关的断层断距小于盖层泥岩视厚度而大于储层砂岩视厚度时,圈闭容易聚集油气。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该区具有形成油气藏的良好条件。玛北、玛东和夏盐地区的油气主要来源于玛湖凹陷的风城组,陆中地区的石西、石南、陆梁油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的下乌尔禾组及风城组;储集条件好,且夏盐地区好于玛东地区;该区主要发育不整合、岩性圈闭,圈-源匹配良好,圈闭形成于二叠纪,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末~白垩纪为成藏期;输导层主要为断层、层内渗透层和不整合面;二叠系各层系顶界和三叠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仅发生于陆西斜坡区,西山窑组顶界和侏罗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隆起区;陆西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成藏模式,一是三叠纪“源内-不整合-断控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二是侏罗—白垩纪“源外-不整合-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最后认为,陆西地区与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气藏有利目标区主要位于陆西斜坡区、三个泉油田与石南油田接合处及三南凹陷南段。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测地层压力资料,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超压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并总结了超压油气藏的分布模式。超压传递(包括超压接触传递和超压连通传递)、欠压实、原油裂解是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超压接触传递能够使与烃源岩接触的储层形成强超压高产油气藏,该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北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周缘以及洼陷中央的沙三、沙四段和孔店组;超压连通传递使深层超压流体进入浅层,形成中超压高产油气藏,该类油气藏集中分布在中央隆起带的沙一、沙二段和南部缓坡带的沙三、沙四段;欠压实发生在沙四段、孔店组的膏盐岩层段,不利于油气成藏;原油裂解发生在埋深超过4000m的地层,与油气成藏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阶带油气分布复杂,油气藏类型多,有稠油、正常油和轻质油,还有干气藏。稠油主要分布在断阶带上盘,正常油和轻质油分布在断阶带的下盘及断阶带之间。油气产层多,从石炭系到白垩系均发现油气。采用原油轻烃及天然气碳同位素判断该区油气源,指出油气来自昌吉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源岩,并指出各期油气的分布及次生改造特征。结合源岩生烃史与构造演化史,建立了成藏模式,指出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张树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65-3968
长春岭沿江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和典型油气藏分析表明,研究区内青山口组烃源岩成熟度低、生烃能力较差;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规模受外部油气运移数量的控制。研究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其西北的三肇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不规则零散分布的河流相砂体、断层对砂体的强烈分割作用以及多期多成因油气对圈闭的充注作用是造成研究区油气分布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存在"源岩区高压倒灌—侧向断裂疏导—构造高部位聚集"的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生成、运移与圈闭的形成期在时空上形成了良好有机的配置关系;其中明水组末期是研究区油气成藏事件的关键时刻。密集断裂带及油源补给程度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川南丹凤场-塘河构造嘉陵江组钻探和开发成果为基础,结合地层、沉积相、储层、成藏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研究区嘉陵江组气藏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有利的沉积微相控制了储层发育,并控制了气藏的平面分布;联通下伏烃源岩层系的断层控制了天然气供给;发育的裂缝体系改善储层渗透性与连通性,形成裂缝-孔隙型储层,提高了储集性能;岩性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天然气聚集提供了储集场所;膏岩层的封盖及保存条件影响气藏的分布.并且研究区嘉陵江组成藏要素具有良好的时空匹配关系.通过上述气藏主控因素研究,认为研究区嘉陵江组气藏成藏条件优越,具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而混源气源的混入,烃源断层和石膏盖层的分布,是油气聚集层位及有利成藏区块确定的重要因素.成果的取得,为川南地区嘉陵江组气藏的勘探及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滩地区馆陶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胜利油田新滩地区成藏规律问题。从油气运聚、储盖组合、油藏类型和油气控制因素等方面对馆陶组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该区的储层主要为曲流河沉积砂体 ,原油来源于周边四个生油洼陷 ,是通过不整合面、储集层以及断层运移到上覆地层后成藏的。该区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荷包场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平缓鼻状构造,目前已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获工业气流。该文主要通过岩心及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以及测井试井等分析手段,重点研究了嘉二段的储集特征,认为其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晶间孔和裂缝,储层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其中嘉二上段为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文章还探讨了嘉二气藏的形成条件,认为嘉二气藏的形成是受沉积成岩作用、古今构造变迁以及区域石膏层发育等地质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