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滕敏 《阿坝科技》2004,(2):58-61
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生产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高效生态农业,它要求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合理组织生产,使农业的生产方式与环境相互协调,保证全社会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需要,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从若尔盖县实际出发,对发展高原生态农业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科技推广     
《科技潮》2001,(10)
绿色食品推动生态农业我国许多地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开发绿色食品,实现了农、牧、工、商良性循环,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广大农民建设生态农业的信心。例如,地处北京南郊的大兴区,过去风沙盐碱严重,自然条件较差,农民生活水平不高。该区在开发生态农业建设后,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开发了蔬菜、葡萄、葡萄酒等十几种绿色食品,形成了生产ЦЦ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条,有力地  相似文献   

3.
小二台乡生态农业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生态农业,是完全不同于现代石油农业的新型农业模式,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国内对生态农业的探讨和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为克服石油农业带来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指明了道路.位于河北省坝上高原的张北县,由于农业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沙化、草场退化严重,农业生产力低,并且处于京津风沙源区.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是发展当地农业生产的正确选择.本文以河北省坝上张北县典型地区小二台乡为例,借鉴国内生态农业建设经验,分析小二台乡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小二台乡生态农业模式探讨,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1山丘区建设生态农业的实质特点及原则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生产综合发展的结晶,它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尤为重要的是将生态效益作为长久效益的保证.山丘区生态农业建设要特别注重地域优势的差别,强调因地制宜建立与当地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相适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在经营方式上要分别采取开发农业、创汇农业、多种经营、农工商综合基地或在流域式、区域式成片规划等等,忌大而全、一刀切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态农业与农业安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内容是农业安全。本文着重提出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指出现代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安全和人类健康为最终目标。在总结国家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经验的基础上,列举了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包括江苏省)存在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安全问题。最后提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和解决农业安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治中  王向华 《科技资讯》2007,(22):138-139
本文结合江苏宝应正润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实例,对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农业基础较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农业建设应以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为有力工具,多层次,分步骤地逐步推进生态园区的建设,从农业小循环逐步走向工农商结合的产业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商品经济、循环经济,推动农业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对北京市昌平区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地质环境方面,昌平区地质结构环境处于较适宜水平,地质水文环境已处于不适宜水平;在农、林和草地环境方面,农林用地结构的总体趋势是缩小种植业和林业用地的比例,倡导发展绿色食品基地、发展休闲农业、保留自然地,应将草地和农地的建设提高到景观经营的高度,促进产业升级;在城市人居环境方面,具有良好的人文宜居性以及气候宜居性,但如果不控制外来人口迁入,2020年后可能会出现"潜二代问题";在土地资源环境方面,城市建设用地已处于不适宜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昌平的生态适宜性分区,该分区结果用于区域发展规划将有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十五年来,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取得一定进步,按照生态规律办事,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保护农业环境的新方向.农业和环保部门相配合,已建立了500多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城市和平原绿化,"三北"防护林建设都取得很大进展;草原的保护和建设也出现了新的局面,部分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阐述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研究现状,探讨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与措施,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发展生态农业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贯彻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利于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0.
张林怡 《科技资讯》2011,(27):155-155
目前中国的农业问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转型。生态农业以环保、绿色、经济等特点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国家已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未来建设的重要方向,然而目前生态农业的发展仅限于少数的示范基地,并未大规模的推广开来。本文在解释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基础上,分析目前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生态农业发展和规划的提出几点建议,以为今后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对北京市通州区土壤、水等进行样品采集、相关项目的测试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导则,尝试分析该地发展绿色食品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通州区绝大部分地区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适合发展绿色食品,因而大力提倡发展绿色食品并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是通州区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基于耕地利用的粮食安全为视角,对近年来重庆市粮食安全度及其与耕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应用"基于耕地利用的区域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中的粮食安全度公式,对重庆市1997—2005年的粮食安全进行粮食安全度的计算与修正,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耕地利用变化(数量、质量及其利用情况)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耕地利用的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变化具有趋同性,即当耕地面积减少、耕地单产下降时,粮食安全度的等级也随之改变.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及其利用状况是影响重庆市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从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入手,为重庆市的耕地保护提出了促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节约集约用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科学规划生态退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黄海沿岸是中国沿海滩涂面积最大的区域,后备耕地和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目前中国正在实施海洋"蓝色粮仓"战略,但黄海陆地"绿色粮仓"尚未开发。建议重点支持黄海粮仓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建设,加强沿海滩涂地区耐盐水稻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加强稻麦两茬区的抗逆品种和减灾栽培配套技术体系创建;创建不同的现代农业、水产养殖、工业建设、生态建设、休闲养生、观光旅游等模式,实现工农业、生态环境的绿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农业发展经过了高产农业阶段和绿色农业阶段,目前已经逐步进入功能农业阶段。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在资源与环境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首先介绍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产生背景和现状,简要总结了其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功能农业方面的进展和成果:(1)发现大批优质特色富硒土地资源,积极服务乡村振兴;(2)查明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绿色、无污染耕地,服务生态农业发展;(3)估算主要农耕区土壤碳库变化,服务全球气候变化决策。同时阐述了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在向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前行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做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和功能农业工作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郊农业具有四大优势和四大功能,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和现代化,还有利于城市经济建设和市民生活质量的保障。韶关城郊农业发展虽存在一些问题,但可通过强化政策与资金保障、坚持统筹规划、加强城郊生态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发展“绿色食品”工程等措施,而增强韶关城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兖州煤矿区的一部分为例,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其中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灌溉系统的变化。20多年的煤矿开采使矿区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灌溉系统发生巨大变化。农田面积急剧减少,塌陷地、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农业灌溉系统由原来的以河流灌溉为主转变为以机井灌溉为主的形式。地表塌陷及其产生的裂缝使农业减产,并使河流断流和缩小了机井的灌溉范围。河流300m缓冲区面积从1978年到1997年减少了31.7%,单位农田的机井密度由4.79个/km2增加到8.32个/km2。对矿区内的一条河流受塌陷影响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河流断流之后机井成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通过矿区与非矿区之间机井分布的对比分析,发现矿区内机井数量和密度等增长幅度都比非矿区大。文中给出了机井依赖度的概念,分析了各种地类受机井影响的程度,得出积水塌陷区的机井依赖度最小,说明塌陷严重影响了机井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加大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实施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切实给予优惠政策;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引导消费;完善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搞活市场营销,推进流通现代化等对策措施,促进绿色食品消费,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容量的中国资源环境基尼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内地2007年SO2排放、工业固废产生、废水排放和能源消耗作为评价指标,以"森林面积"和"农业用地"为"生态容量"表征指标,计算基于生态容量的中国资源环境基尼系数,以绿色负担系数判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公平因子.结果表明:4项指标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0.56、0.57、0.67、0.60,表现出极大区域分配不公平性.由绿色负担系数可知,上海、天津、江苏、北京、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辽宁、浙江、重庆、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是主要不公平因子,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减少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9.
沈阳市根据其自然环境状况及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水、气、声、固废综合整治措施,加强污染治理能力,增加绿色覆盖面积,控制噪声及产污生产操作,使沈阳的环境状况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20.
热裂解生物质炭产业化:秸秆禁烧与绿色农业新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秸秆处理是当前中国农业与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分析了秸秆处理与禁烧存在的机制性困难,认为秸秆处理需要从市场经济规律寻求产业化解决途径,关键是能源利用下养分资源重回农业循环;介绍了生物质限氧热裂解新技术特点及其在秸秆处理中的优势,讨论了其产业主要产品--生物质炭的土壤和农业功效,分析了秸秆气炭联产多产品产业链的产业化前景,提出秸秆热裂解生物质炭产业化提供了既处理秸秆废弃物又促进农业增产优质安全的新技术选择,形成了以生物质炭土壤施用和生物质炭基肥料生产应用为中心的绿色农业新途径.建议国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秸秆禁烧大环境下秸秆处理补贴政策,加大秸秆收储配套服务,强化树立已经初现的秸秆生物质热裂解产业优势,通过绿色农业市场化发展带动解决秸秆问题,服务中国可持续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