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叭真是滇、缅、泰、老、越连结地区(即通常所称的小泰区域)傣-泰民族编年史和传说中的英雄,于十二世纪时率傣-泰民族各部征服了上述地区。有关叭真在世时间和征服小泰区域的具体过程,相关编年史和传说各有不同;而关于叭真在小泰区域傣一泰民族走向强盛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史学界也没有明确看法。文章在前辈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世纪云南和中印半岛政治局势,确认清迈编年史《庸那迦纪年》关于叭真在世时间和攻略扩张过程最为可信,并重构了叭真一生的主要事迹;结合傣-泰民族历史的发展演变,指出了叭真在小泰区域傣-泰民族走向强盛并成为云南南部和中印半岛广大地区统治民族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侬智高是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他于公元1055年起义失败后,率部退聚滇南,落籍元江。其后裔由侬氏改为那氏,其部众亦由壮族(侬人和沙人)改称傣族(傣仲)。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南迁到老挝、缅甸和泰国,成为老人、掸人和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元江作为壮、傣民族融通过渡的地方,或者作为壮、泰、老、掸诸民族历史衔接的枢纽,都与侬智高及其部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泰王国的国旗由红白蓝三色的五个平行长方形构成,长宽比例为3:2。上下方为红色,蓝色居中,蓝色的上下方为白色。蓝色宽度相等于两个红色或两个白色长方形的宽度。泰国有泰族、老挝族、马来族、高棉族、华裔泰人等三十多  相似文献   

4.
台湾民族文化的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台湾文化最初的源头开始,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台湾最早的居民是由东山陆桥到台湾的古越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文化就是古越人的文化,这在台湾考古文物和民俗文化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据。对于认为台湾原住民文化来自南岛的观点,也进行了分析,指出南岛文化的历史远比台湾雅美人等原住民的历史为短。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和文化,同大洋洲波利尼西亚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有相似之处,是由于他们都是古越人的后裔,台湾也可能是古越人去南岛的中间站。当然,台湾有些民族是从南岛迁徙回来的,那已经是很晚的事情。故而台湾最原始的文化源头是在祖国大陆,这是众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文化学家们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东华大学族群所本于文化知识的实践行动,于1995年创所之初即规划“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计划”。透过“原住民自助文化研习营”的活动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文化采集,以及借着观摩活动与鼓励自行研究,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1998年族群所创立了在职专班,提供地方教师与相关人员取得正式硕士学位的机会。由于课程的完整安排与独立的论文写作,原住民相关研究得以在地方开展。2001年成立之民族文化学系更透过一半名额保障原住民学生的措施,吸引了更多的原住民学子加入自助文化研究的行列。东华大学族群所十年来的努力过程,期许着人类学与原住民研究之间有更好的互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云南境外的傣泐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泐人又叫泐人(Lue),是傣族中的一支。在我国,傣泐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此外,思茅和红河地区也有少量分布。除了云南以外,境外的几个国家也居住有一些傣泐人。居住在境外各国的傣泐人,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与云南的傣泐人已有了一些不同,在政治上也分别认同他们居住的国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仍然保持着对他们的故土西双版纳和他们傣泐人身份的认同。由于保持着这种认同,这个群体也就成为联系云南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一条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与文献研究,分析台湾原住民文化传承中的政府行为。既发现当地政府持续性保护与活化原住民文化,营销凝练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原生态文化,孵化原住民文化产业等成功的经验,也发现由于台湾特殊的二元社会结构、至上而下的政策推行方式、政府行为的过度化等造成的原住民的弱势感和边缘感、文化自决权被忽视、民族认同符号呈现同质化等问题。建议政府在原住民文化传承中,应尊重与保障原住民文化权利,在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避免文化一体化,应还民俗于民间。  相似文献   

8.
台语支民族有共同的历史来源,是中国、东南亚有影响的一个族群,但是由于缺少文献记载,其早期历史十分不明晰,语言比较分析成了重构这个族群早期历史的重要手段。壮族、傣族是台语支族群两个重要的民族,通过词汇比较发现,壮、傣民族分化前就创造了发达的稻作文明,在稻田和水利建设技术、水稻育秧栽培技术、稻米加工利用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发展的畜牧、建筑村落以及节庆信仰等领域已与现代传统农村相差无几,可以说壮、傣民族分化前已经具有比较发达的以稻作文化为特征的农业社会文明。比较分析壮、傣民族早期共同稻作文化形态对进一步认识台语支诸民族历史文化源流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海原住民的Y染色体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染色体是继线粒体之后的研究人类进化的又一热点,通过对其上的多态性位点研究也证实了非洲起源说.Y染色体上的各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组合成的单倍型与民族系统的时间发生尺度比较一致,所以是鉴别民族迄今最恰当的遗传材料.M119C这一SNP突变是百越民族的特色,M119C-M110C和M95T-M88G更是百越的特有种.良渚文化的族属是考古学界的一个争议焦点,有百越和三苗两种说法.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差异极大,其居民遗传上是否继承也是有问题的.本项研究通过对马桥地区良渚时期、马桥时期、战国、明代及现代居民Y染色体若干SNP位点的检测,重点考察了M119位点,发现马桥地区各时期的居民都有较高的M119C和M95T类型,具有典型的百越特征,而没有苗瑶的特征.这说明自古以来马桥地区居民都是越人,并且一脉传承至今.现代上海的原住民"宕傣"人与台湾原住民的遗传结构最接近,其次接近西南部的侗傣民族.主成分分析及主成分与Y染色体单倍型的相关分析发现,单倍型H9和H11区分了东越与西越,H7区分了苗瑶,H8区分出了氐羌,H11与H5区分了濮越系统与非濮越系统.各单倍型能对各民族系统较清晰地区分和代表,是族属分析的良好材料,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原住民自治"是近三十年来加拿大国家与原住民群体之间关系的焦点。原住民以争取土地所有权为基础与省政府和联邦政府谈判,以获得自治(self-government)并最终自主(self-determination)为终极目标。尼斯加阿(the Nisga’a)人是他们之中成功的代表之一。以尼斯加阿人为代表的原住民自治实践,在加拿大的公共讨论中引起了广泛争议,在实际谈判过程中体现出"多元文化"与"政治博弈"互为表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分子人类学用DNA材料和计算生物学方法解答了很多人类学的问题。对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族群,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起源——百越族群,所以可以定义为“澳泰族群”。闽越是这个族群历史上重要的一支,曾经是福建的主体民族。通过对现代福建和其他闽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并没有看到闽越的结构。闽语人群基本都是来源于北方的汉族移民。所以可以确定历史上的闽越族在福建地区基本上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2.
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促使哀牢归附东汉,东汉在哀牢分布区设置永昌郡,使中国与印度两个大国在地理上第一次相连接,所以哀牢分布区不但是中印两国最早的边贸区,还是中印两国的重要文化通道;哀牢地区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神奇的"九隆"神话,产出了丰富的物品,因此哀牢人物质文明发达,人口众多;以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哀牢社会政治结构合理稳定,对周边民族有包容性,对东南亚傣、掸、泰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过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构建影响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从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以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漈下村、廉村、浦源村、仙蒲村和半月里村为例实证研究历史文化名村原住民旅游从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职业认同、产业认同、环境支持是旅游从业意愿的关键因素,商业意识、预期收益和风险感知是旅游从业意愿的重要因素;2)职业认同对原住民旅游从业意愿影响最大,其次为产业认同.此处,基于历史文化名村原住民旅游从业意愿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出实现从业意愿激励创新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交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经济交往是族群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以云南永平镇"傣人"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多族群日常经济交往实践中,当地"傣人"族群认同是何以达成的。"赶集"是当地特有的经济交往形式,在这个交往过程中,"傣人"通过语言、村落和饮食习俗等实践认同来区分"我者"与"他者"。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华南及东南亚各国的古越人后裔,即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的壮、傣、岱、泰、侬、佬、普、掸等24个民族,是有亲缘关系的民族,早期是有共同母语的群体.这个群体称"稻田"为"那",先民以"那"的形状、性质、归属命名村落、地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我国的华南及东南亚各国,还保留许多冠以"那"的地名,形成了"那文化"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保留着以"那"命名的518个村落,是"那文化"圈中冠以"那"地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文山州布满"那"地名的古老土地上,可以探索壮族先民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源流、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物质文化与经济生活、人口与家庭、宗教信仰、文化风俗与艺术研究等视角来展现台湾学者对布农人研究的概况,希望能对台湾原住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和便利。  相似文献   

17.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台湾文化,本质上是中国文化一种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复杂的渊源流变铸成多元性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任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民族和历史联系在一起。台湾文化的第一块基石是由原住民奠定的。考古证据表明,在史前时期,台湾曾出现过长滨、圆山、卑南、阿美等原始部族,他们创造了长滨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阿美文化等。然而这些史前时期由南洋群岛、中南半岛和中国大陆等地迁入的远古移民所形成的原始部落散居在台湾各地,彼此间很少联系,所以他们的文化也未得以…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印尼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至中国的汉代。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就有一些不畏艰险的中国商人,远度重洋来到印尼,其中的一部分人也因此定居在这个美丽的千岛之国,他们与当地原住民一起,为印尼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6世纪初期开始,西方殖民侵略的脚步踏上了印度尼西亚海岸。1602年,专门从事对印尼侵略和掠夺活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  相似文献   

19.
依据分布地区和方言的不同,习惯把泰国泰人分为北部泰人、中部泰人、东北部泰人和南部泰人。其中,北部泰人又称为泰阮人,最初由今天的缅、老、泰三国交界地带乃至更北远的一些地区迁入泰国北部地区。先后建立过传说中的庸那迦国、兰那王国,最终被并入泰国中部政权。中部泰人主要包括泰暹人,是泰国的主体民族,先后建立过素可泰、阿瑜陀耶等王朝。东北泰人即佬伊山人,是从今天的老挝移居到当地的,当暹罗的势力扩张到现在的泰东北地区以后,该地区的佬人成为了暹罗国王的臣民。历史上的当地泰人、孟人、马来人及北部、东北部的移民长期相互融合形成了现代的南部泰人。  相似文献   

20.
天琴成为广西龙州布傣族群的文化标识,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阶段,近现代社会的法器阶段,当代的乐器、文化艺术品阶段.布傣族群是一个地处边境的弱势群体,其天琴文化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壮大,传播到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与其紧随时代步伐,依托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迎合人类共同的审美旨趣,积极培植族群文化心理与族群精神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