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建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110-114
鲁西南地区是水浒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对在中国两大曲牌体声腔体系之一———“弦索”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形成的地方剧种柳子戏中的水浒剧目,却从未有专家学者予以关注。柳子戏中的水浒剧目虽然不多,却也以对市民生活与商业文化的刻划、日趋现代化的叙事结构、鲁西南人民的英雄性格与雍容华贵的地域风情的展露描画出了戏剧史上的辉煌一页。  相似文献   

2.
《水浒》文化肯定“仁者好人”、“富者好仁”的正确理念,启发及时行义的社会责任,宣扬大一统思想,《水浒》文化中的忠义传奇故事目前轰动了台湾,这些都说明《水浒》文化具有现代价值.当此大时代快速进步转化之际,《水浒》文化也在去芜存菁中更新转化,在继承传统中转化传统,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  相似文献   

3.
水浒故事系列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明确的价值观念,这是水浒文化的实质内容.从狭义上说,水浒文化是以《水浒传》为核心,在水浒故事产生、成书和传播接受过程中形成的,与其相关的一切政治、伦理、宗教、军事、艺术、价值、习俗等精神现象的总和.从广义上看,水浒文化遗迹以及由水浒故事产生的各种物化形态,也属于水浒文化.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的水浒文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忠义的政治伦理观念;崇尚勇武精神;相当的包容会通精神;梁山水浒文化遗迹具有不可更易性.  相似文献   

4.
"天下水浒论坛(菏泽)——水浒文化研讨会暨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年会"在山东菏泽召开,来自全国的近五十名专家学者围绕水浒文化、水浒文本阐释及人物解读、《水浒传》的传播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5.
从金圣叹的同时代人李渔开始,就陆续有人评论金圣叹对《水浒》的评论。其中,肯定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金圣叹提高了《水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对《水浒》本身评改得好。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的赵苕狂,在《水浒传考》一文中说:“金圣叹这个人,当然是这部现行《水浒传》的一个大功臣”。还称:“(金圣叹)说《水浒》与《史记》、《国策》有同等的文学价值,说施耐庵、董解元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在文学史上占同等的地位;又说:‘天下文章无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如此的眼光,如此的胆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稍后的刘半农,也赞扬金圣叹对《水浒》的“删改”、  相似文献   

6.
水浒故事在演交过程中具有系统完整性.<民间大水浒>一书在2008年的出版显示出了水浒故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基础.把水浒文化与相关地域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从以上三个方面可证:构建大水浒文化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论《水浒》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一书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它提倡的理想人格是"义"和"侠",以义气和勇气为上,崇义尚勇,提倡乐观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患、以刚为美.它主张人们应具有社会责任感,以铲尽人间的不平为己任.<水浒>的这种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显然与传统背道而驰,是对传统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屈原《离骚》中有这样两句诗:“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这两句诗,就是比喻那些原先是好人而后来变坏的人的。《水浒》中的潘金莲,似乎就是属于这一类。一开头,是那么简单的几笔: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  相似文献   

9.
挂靠杭州师范学院的浙江水浒研究会日前在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第20届研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弘扬“水浒文化”,为建设文化名城名省、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服务。  相似文献   

10.
《水浒》这部反映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小说,其成书无疑是在元末明初;在建都临安后的南宋时代便是“水浒”故事的产生、丰富和传播、演变的重要时期。水浒的民间故事与杭州“水浒”故事的的形成,最早阶段自然是民间故事。据南宋遗民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上引龚开《三十六人画赞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者。”龚开与周密都是南宋时人;而《癸辛杂识》便是周密在南宋亡国之后,隐居在杭州的癸辛街时所著。周密还是一个熟谙杭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中鲁智深说的"团鱼"并不是仅仅是指水生动物"鳖",它还指和尚敲打的一种团形木鱼;海和尚让杨雄之妻潘巧云看佛牙,这里的佛牙是男根的隐喻。  相似文献   

12.
在现存的六种元杂剧水浒戏中,刻画了两类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戏中对已婚妇女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善恶评判,往往是单方面站在男性的立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和思想偏见。水浒戏中刻画的正反两类女性形象,实际上是剧作家宣扬当时妇女是否遵守妇道贞节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13.
宋、明文武科举均盛,《水浒》中却少见科举文化的渗透,数百人物中只有6人跟科举相关;《三国演义》每写人物的拜师求学,赞颂文士的出众文才、非凡见解,《水浒》则很少有斯文气息。鉴此,文章认为《水浒》的最早定稿蓝本当出于科举衰落、斯文扫地的元代,且出自不甚精通文史、未曾进过科场的下层人士之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叙事学的批评史上,金圣叹应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在他的理论当中,存在着许多叙事学的思想。如对叙事视角的把握,对叙事的基本模式和叙事结构的研究等,使中国叙事学的批评和创作向纵深发展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围绕北宋末年梁山义军而形成的水浒故事,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沉寂之后,于元杂剧中突然兴盛起来。这乃是因为面对元代黑暗的吏治,百姓呼唤天道公平;从思想上摆脱了“成则为王败则寇”的束缚,对英雄豪杰的评价有了新的标准;要呼唤心目中的英雄,以寄寓理想,于是宋江等辈成为剧作者关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水浒》中的女性,在作品的叙事建构中有两个突出作用,一是推进,一是衬托。此外,她们具有符号化特点,用于体现“善”“恶”等抽象的道德观念,在将英雄道德化的同时,《水浒》中的“坏女人”即成为反道德的存在。在女性故事的叙述中,作者文化观念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作者的阶级意识与性别意识,它们渗透于文本之中,作为潜在元素引导情节建构及走向。  相似文献   

17.
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复仇行为超越种族、性别,具有悲壮的道德价值和社会正义目的。《水浒》与《聊斋》中的复仇因复仇者的身份、复仇对象、复仇方式、复仇风格不同,体现出弃家与守家、英雄主义与理性主义、美善对立与美善同归、写实与写意等方面的差异。二者的复仇行为都显示了封建社会体制变形下民间自发的正义诉求;另一方面从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秩序以及作家个人性别立场的角度来审视复仇这一文化现象,就会发现隐藏在复仇背后的作家性别书写和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明人水浒戏对<水浒传>一书的基本性质作了独特的诠释:<水浒传>不是"诲盗"之作,"盗贼"揭竿而起是奸邪逼良为盗的结果;"梁山草寇"实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他们以暴抗暴乃是以正诛邪、替天行道、重整乾坤的大义之举.明人水浒戏盛赞<水浒传>倡导的"梁山方式",其积极意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