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游苔莎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文章分析了游苔莎的性格特征,认为导致她走向悲剧的根源在于她本人性格中的种种弱点.今天研究她的悲剧仍有现实意义,人们可以从她的自我毁灭中吸取教训,以作"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从对游苔莎的性格进行多方面的剖析,先结合环境因素探索游苔莎性格的成因;接着是直接点明她性格中的主要特点———反叛,同时结合她的行为分析她性格中的反叛因素;游苔莎的爱情观也是她性格的一种直接反应,通过分析她的爱情观也更进一步了解她的性格;最后结合时代因素和她自身爱幻想的性格弱点来分析她性格中所含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3.
刘君 《科技信息》2011,(12):I0150-I0150
《还乡》一书主要是以男主人公回归故乡为契机展开情节,但是女主人公游苔莎却是作家着墨更多的人物。哈代赋予她"现代人"的烦恼、叛逆与追求。她厌恶爱敦荒原对繁华世界梦寐以求,对爱情婚姻朝秦暮楚、别有用心,最终难逃被雨夜吞没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4.
游苔沙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还乡》中的主人公。本文拟从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游苔沙的性格以及她的爱情观三个方面来分析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还乡》是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的代表性悲剧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尤苔莎这一极富个性特征的女性形象,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下,她的个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发生了错误的变化。本文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对尤苔莎的自我身份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伦理角度看,哈代《还乡》中主要人物悲剧的根源在于人物处理家庭伦理关系时对伦理原则的违背所导致的矛盾。姚伯太太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违背了代际伦理原则,束缚了儿子克林与侄女朵荪的自由意志,不仅导致了她与克林之间的亲情悲剧,而且对克林的婚姻悲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使朵荪成为一桩悲剧婚姻的无辜受害者。游苔莎与韦狄在处理各自的家庭关系时则置婚恋伦理于不顾,双双招致了殒命之灾,从而导致了各自夫妻关系的解体,给两个家庭造成了悲剧。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是哈代笔下"不安分的享乐主义者"这一女性形象的代表。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她身上旺盛的激情,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另我们折服,同时让我们极易联想到世界文学史上另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飘》当中的思佳丽。但是,哈代笔下的游苔莎同米切尔笔下的思佳丽虽然性格相似却最终走向不同的命运。文章正是试图分析两位经典女性形象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她的悲剧,曾令无数读者唏嘘。笔者以为,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是诸多方面的,而苔丝性格中的一些因素,也是造成她不幸命运的重要环节。苔丝的悲剧,也是她性格系统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之一,也是他悲剧创作的开始。文章主要是评论小说中的悲剧。而小说中的爱格敦荒原是主要的人物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是发生悲剧的主要因素。在小说中游台莎和约布赖特太太这两个人物最终难免与死。不论是谁,只要他们想反抗荒原,他们,或多或少,会得到惩罚;反之,他们会有幸福的生活。简而言之,谁背叛自然谁将会迷失,那么悲剧也将会发生。  相似文献   

10.
笔者借用海德格尔诗学中关于“人与大地”的关系,关注《还乡》作品中人物呈现的美学意义。女主人公尤苔沙无意于聆听大地荒原的神性呼唤,无法栖居于艺术世界中,而一味追求资本主义的技术世界,与神性的冲突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11.
《远大前程》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小说中狄更斯塑造了冷漠傲慢的埃斯苔娜这一人物形象,埃斯苔娜在悲剧人物郝维仙小姐的刻意训练和教导下,成为生活中的木偶和爱情的杀手。通过埃斯苔娜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狄更斯向读者展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相似文献   

12.
张美兰 《科技咨询导报》2011,(7):208-208,210
在艺术上,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代表了人类戏剧艺术的顶峰,而悲剧是莎剧中成就最高的.文章解读莎士比亚作品正是通过悲剧人物心灵内在化倾向,特别是通过人物的病态心灵表现社会异化、畸形和危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撕·哈代最杰出的悲剧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她一生曲折,命运悲惨,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将从社会、家庭、命运及性格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16.
<正>莎巴拉认为自己的生活太过单调和不自由,梦想拥有一座哪怕是模型打造的梦幻之城,在那儿幸福地生活下去。她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但当她睁开眼睛,发现身子下面有点硌,一摸是一块条状金属物,天哪!自己不知何时竟睡在一片铁轨上,铁轨上钢材、木材、石膏材质鲜明,哪里像在做梦,可难道是有人要谋害自己吗?她惊觉起身,发现周围山环水绕,远处建筑林立、车流不断,纵横交错的街道上人影绰绰,分明是一座美丽城镇的景象,"嗡……"的一阵轰鸣声打断了还在愣神的莎巴拉,一列火车从盘踞山腰的铁轨上轰隆隆地驶来,"哎呀,我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以全新的历史观处理凯撒被刺一事,把博鲁托斯一伙标定为叛党。博鲁托斯是个"高贵的罗马人",他对凯撒的谀词失去警觉,举起为罗马为人民的旗帜,刺死了凯撒;但不得人心,最终战败自刎。他不是作为一个将军,而是作为一个高贵的罗马人的悲剧命运,依旧获得了人们的怜悯和同情。《裘》剧在艺术上,为莎氏历史悲剧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未来四大悲剧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8.
沈军 《科技信息》2011,(22):32-32,35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位独具风采的女性形象。她抛弃一切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却失败,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她的悲剧的命运结局令人扼腕。本文旨在分析安娜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德伯家的苔丝》是代表哈代最高成就的作品之一,作者叙述了在19世纪英国传统的农业体制受到资本主义冲击逐渐解体的大环境中,一个纯朴美丽而又善良的农村姑娘苔丝的不幸遭遇及她最终的悲剧。哈代通过对苔丝从16岁到21岁几年间经历的描述,抨击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道德观,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对男人和女人不公平的双重的道德标准,同时揭露了残酷的经济压迫现象。哈代反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对苔丝寄予极大的同情。他认为苔丝的遭遇不是她的过错,但她却无辜地成了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韦克塞斯(注:苔丝生活的地区)的悲剧,是当时英国的一大趋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苔丝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而她人性的弱点无疑增加了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经典悲剧。长久以来,众多文艺批评家,评论家以及哈代研究学者们大多从当时的社会,道德等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其悲剧的根源。然而,她的悲剧却与她的性格有着必然的联系,她的性格上有勇敢、坚强的一面,但同时又有顺从、软弱的一面,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冲突造成她的悲剧,因此,苔丝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