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色理性是一整套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理念即“暴力革命论”,深层内涵是以全人类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它与政治理性和人文理性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别和联系,对革命战争文学创作文本的主题意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它的指导下,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和革命人道主义成为革命战争文学主题意蕴的主导精神。  相似文献   

2.
红色理性与主题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理性是一整套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理念即“暴力革命论”,深层内涵是以全人类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它与政治理性和人文理性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别和联系,对革命战争文学创作文本的主题意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它的指导下,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和革命人道主义成为革命战争文学主题意蕴的主导精神。  相似文献   

3.
快感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众流行文化发展的内驱力。而王朔小说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快感内容及表征。基于此,文章从大众文化角度来探讨王朔小说的快感编制策略,具体来说,王朔在小说中采用了狂欢化的语言风格、悬疑化的叙事策略以及双向化的人物与符号设置等手段以增加读者阅读小说的快感。  相似文献   

4.
《失乐园》中男女主角奢侈放纵的生活模式使人不得不把它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联系在一起.狂欢化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含狂欢舞台、狂欢情节和狂欢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失乐园》显然是带有狂欢化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除反映美国黑人妇女反抗性别歧视、追求自我的女性主义主题外,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另一显著特征是其强烈的狂欢化色彩。书中的狂欢特征主要从狂欢化广场和狂欢仪式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狂欢化广场展现了黑人的爱、幽默和乐观。加冕脱冕的狂欢仪式中蕴含着交替更新的精神。作者以狂欢的形式表达了黑人民众对等级森严的官方世界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是在技术和消费社会语境下,通过媒介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的范式与类型,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行为,大众消费文化产品以获得狂欢化的快感,身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身体不仅具有物质性,也具有政治性,身体既是被压制的对象,也蕴藏着抵制与反抗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烈在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拼搏中,用生命和鲜血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根植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沃土,又融合中国革命战争的时代特征、共产党人的革命风格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的高校文化建设正有待于这类宝贵精神财富的融入与支撑,才能焕发活力,深刻地影响高校学生,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精神理念,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借助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解读了当今电视体育真人秀节目实现了电视传媒与群众体育的互动"狂欢".指出了群众体育与电视体育真人秀节目的狂欢共性:大众性、无等级性、"非仪式性".探讨了这种"狂欢性"契合对于电视传媒和群众体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主要通过描写两个黑人女性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友谊,建构的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虚拟世界,这与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理论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从狂欢精神、狂欢化的人物刻画以及狂欢仪式三个方面来探讨《秀拉》与巴赫金的理论的共鸣之处。  相似文献   

10.
孕育于江西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八一精神",虽然产生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但在其传承、锤炼和升华中,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力弘扬"八一精神",有利于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传统美德,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