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使用青少年网络欺负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650名初中学生为被试。结果显示:母亲拒绝与抑郁情绪、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分别都与抑郁情绪、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维度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父母情感温暖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抑郁情绪在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不仅直接作用于网络欺负,而且可以通过抑郁情绪间接作用于网络欺负。  相似文献   

2.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攻击行为问卷、道德推脱问卷对贵州省58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父亲情感温暖与道德推脱呈显著负相关;父/母亲过度保护均与道德推脱、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拒绝否认与攻击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在父/母亲过度保护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298名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在拒绝否认维度上存在城乡差异,在情感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三个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城乡差异。父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教养方式在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维度及拒绝、否认维度和惩罚、严厉维度上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在偏爱被试维度上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三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 (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三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心理韧性的个人力、支持力、情绪控制、人际协助维度上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协助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大学生在个人力、情绪控制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文理科大学生在支持力、情绪控制、人际协助、父亲情感温暖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各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回归分析表明母亲情感温暖和父亲过度保护分别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正、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积极心理学方面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西华师范大学23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教养方式上,父母对男生采取较为严格的教养方式,而对女生则采取较宽容的教养方式;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能更多地体会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爱;2.从心理健康水平来看,男生能比女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理工科学生在情绪控制和目标追求上表现得比文科类学生和艺体生好;3.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父母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消极作用,而父母的偏爱对其没有明显的影响。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积极情绪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使用EMBU和情感平衡量表,对太原市分层随机抽取的450名初中生进行评定,探讨初中生积极情绪、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因素的相互关系。测评结果表明:父母亲因子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初中生积极情绪呈非常显著正相关;父亲因子中的拒绝否认,母亲因子中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积极情绪呈非常显著负相关;情感得分的学校间有差异,与学生来源有关,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初中生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体验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的初中生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家庭因素中父母是否离异,母亲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其积极情绪有明显影响,尤其是人均月收入高的家庭,给予子女的是情感温暖理解,其情感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10.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调查了341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研究表明:1.除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外,其余各因子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中年级学生虽比高年级得到父母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但父母也更惩罚严厉,同时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也更严重。乡村学生较城镇学生受到父亲更多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却较少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2.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也越少。3.农村的学生与城镇学生相比,其孤独感更强。4.合群儿童较孤独儿童享受到来自父母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而较少受到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度保护.5.父母各因子中除了过分干涉、过干涉过保护,其余均与儿童孤独感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其中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是影响儿童孤独感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我修订的拖延调查量表和中文版EMBU对400名小学生进行测试,旨在研究小学生拖延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拖延行为存在显著相关;(2)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父亲的惩罚和严厉、母亲的惩罚和严厉因子对小学生的拖延行为都有着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我的班级调查问卷"和"青少年公益心调查问卷"调查了温州、宁波、衢州3个城市五所中学的445名中学生,探讨中观系统因素中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榜样和班级环境对青少年公益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及过分干涉对青少年公益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父母榜样示范作用对青少年公益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班级环境中的同学关系和秩序与纪律对青少年公益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其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吉林某高校180名学生,采用CIAS和EMBU量表进行现场调查.结果:严父慈母型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显著;父母对应的教养方式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与否认显著高于父亲,而父亲的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则显著高于母亲;父母对应的教养方式之间除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为低强度的正相关外,其余因子均为高强度的正相关.结论:传统的严父慈母型教养方式不能有效抑制网络成瘾倾向;父亲过分干涉与保护会提高网络成瘾倾向;父母的教养方式侧重点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应因子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选取中专学校350名被试,发现中专生的网络成瘾程度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对被试的网络成瘾程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父亲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因子对被试的网络成瘾程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贾秋月  王文  陈学彬 《甘肃科技》2014,30(19):79-81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如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提供整合性研究依据。选取786名大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EMBU)、个性(16PF)、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心理控制感(IPC)等问卷测试。大学生组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大学生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分均低于修订版中文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都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父亲的过度保护(FF6)、母亲的拒绝否认(MF3)和惩罚严厉(MF4)对大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的影响最大。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有较好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6.
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父亲参与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情绪智力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贵阳市5所高中生(高一、高二)及其父亲进行问卷调查,用相关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教养方式、参与都和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呈著的正相关,其中教养方式的拒绝维度与其呈显著的负相关,而过度保护维度与其相关不显著;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教养方式、参与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较好;用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法,分析参与在积极心理资本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发现2检验结果是统计显著的(p0.01)。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洪菊  赵莹  吕善辉 《科技信息》2010,(36):392-392,394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父母的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防御方式问卷(DSQ)测量一、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120名。结果:父母拒绝否认与惩罚严厉因子与SCL-90的总分正相关,父亲情感理解温暖与SCL-90负相关;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中间型的防御机制和掩饰度与SCL-90的总分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掩饰因子、母亲拒绝否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对SCL-90总分具有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防御方式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儿童行为问卷(CBQ)对配伍抽样获得的190对黎、汉高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城乡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且黎族儿童的学业发展风险随年级升高而加大;相对而言,农村黎族母亲"偏爱被试"教养方式得分更高;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爱与黎、汉儿童的努力控制、黎族儿童的学业成绩有正相关;母亲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与黎、汉儿童的努力控制和学业成绩呈负相关;母亲过分严厉、过度惩罚不仅会直接影响汉族儿童的学业成绩,还会通过弱化其注意控制能力而增加学业失败的风险。结论:农村黎族母亲"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是六年级儿童的学业风险因素;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爱有利于促进黎族儿童的学业成绩;母亲过分严厉、过度惩罚对汉族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贵州农村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30名贵州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1.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呈U型发展模式,初二年级处于最低点,同时,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反映了性别方面的差异。2.父母养育方式中,父母因子"情感温暖与理解"与个体自我概念与发展呈正相关,父母因子中"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个体自我概念发展呈负相关,"母亲偏爱"与其自我概念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蒙汉族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父母教养方式的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一般调查问卷对722名蒙汉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除父母温暖理解因子外,汉族学生其余EMBU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蒙古族;蒙古族女生父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得分高于男生;汉族大学生在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得分上无性别差异.结论:蒙古族父母在子女教育上较汉族相对宽松;两个民族的父母都倾向于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且在其家庭教养方式中,均占据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