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工程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分析了农业工程各分支的不同贡献,并结合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条件,提出了我国农业工程发展的重点方向。农业工程各分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贡献分别体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农业水土工程保障水土资源安全;土地整理工程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实施集约化生产,不与粮争地;农村能源与环境工程减轻环境污染;农产品加工工程减少粮食损耗、种子加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工程科技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综合协同左右,其重点研究方向为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推进种业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工程,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粮食安全是综合性工程,统筹实施农业工程技术,可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根据建国以后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程经历了振荡期、徘徊期、增长期三个阶段,分析了粮食发展的趋势,预测了2000-2023年七个不同年份全区和分区粮食的总产,并在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行综合考察与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各地粮食生产及地貌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国家粮食政策,提出了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策和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三大粮食功能区2011—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农业科技创新量化指标体系,测算农业科技创新及粮食生产碳排放量水平,并以动态面板模型检验了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及影响路径。研究表明:2011—2020年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粮食生产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组间异质性明显;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碳排放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一作用在粮食主销区更加显著;技术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在农业科技创新减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继续以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粮食生产中的碳减排,重视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及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并根据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异质性制定减碳相应政策,实现粮食产业绿色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4.
榆树市是全国农业大县,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本文重点研究了榆树市水土流失的成因、规律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榆树市的基本地理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榆树市是全国农业大县,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本文重点研究了榆树市水土流失的成因、规律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榆树市的基本地理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元世祖忽必烈是少数民族中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夺取帝位、统一中国,与他的政策转变关系极大。他放弃掠夺、屠杀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变我国“重农抑商”的古老传统,努力发展商业、交通,并鼓励开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改变游牧民族的“万世国俗”,坚决实行符合封建经济发展的“汉法”,采用了中原王朝封建的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顺应了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他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姜晓春 《科技信息》2009,(27):I0115-I0116
农业在非洲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农业落后和粮食困难是其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在今年全球粮食危机的冲击下.非洲农业中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也越来越显现,极大的阻碍了非洲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持续农业”产生背景,结合西藏2010年农业长远发展战略思想,剖析我区发展“持续农业”的可行性。并以资源为基础,以生产过程、管理过程为横向指标、以直接、间接、潜在因素为纵向指标,提出农村实现小康经济的理论指标有;经济增长分析,人均净收入,最佳理论决策;土地生产率;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等。一、西藏“持续农业”产生背景1987年12月联合国大会讨论了公元2000年及以后的环境前景和环境与发展问题,对粮食和农业领域提出的明确目标是:“达到既无粮食匮乏之虞,又不耗竭资源或破坏环境,重…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封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是封建社会中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的主体。封建庄园在历史上曾是大多数封建国家的封建主统治农民的主要领域。所以,研究封建庄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对阐明整个封建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5个省(区),土地面积302.4万平方公里,人口8400多万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低下,致使粮食生产成为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国家战略中心西移、新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以及对农产品增长的迫切需求,这一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粮食生产的潜力和开发途径,对当前和未来农业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粮食生产现状1949年以来西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增长过程大致经过了以下4个阶段,1949…  相似文献   

11.
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建国以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市场农业的快速发展,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胡锦涛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因此,探讨、分析影响粮食生产的主导因素,已成为摆在农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笔者对建国以来,定西市56年的粮食生产情况作了探讨、分析,初步认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主导因素:一是政策,二是科技,三是结构调整。现就笔者的思考情况作一概述,以供与同行商椎。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大量翔实的调查资料,从生态学、地理学、灾害学、农经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因素,干旱发生规律及共主要类型,进而对该区干旱缺水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对粮食及农业生产的防旱抗旱减灾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大量翔实的调查资料,从生态学、地理学、灾害学、农经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因素,干旱发生规律及其主要类型,进而对该沤干旱缺不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对粮食及农业生产的防旱抗旱减灾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农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粮食、食品、环境和社会安全,国家对农业科技应有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支持方式和力度。 农业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十分重要的支柱产业,各国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也都大于其他产业领域。例如.美国除了各级政府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外,由联邦预算直接支持农业科研和推广,成为美国农业和涉农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深入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北粮食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应积极推广农业科技与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来组织生产,积极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来提高农村留守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粮食生产质量的稳定性,确保粮食供给的安全性,这对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应上升到粮食安全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甘谷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栋 《甘肃科技纵横》2013,(10):136-137,81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土保持步伐,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构筑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生态绿色无公害居民菜篮子核心产区,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新农村建设.分析了甘谷县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中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关问题提出了自身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武陵地区改土归流后,大量汉民的迁入改变了该地区的民族构成,也改变了社会结构。这时的农民对于生产的安排与土司时期是不一样的,土司时期是封建领主经济时期,农事安排的主动权在土司阶层;与清末(1840年后)时期也是不一样的,清末因整个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境地,国内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为国内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淹没;这一时期,农民的农业生产安排主要体现在农田、种植品种、农事活动中巫术等的安排和宗族组织在农事活动中的渗透上。本文利用经济人类学理论,解释了农民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安排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农业资源环境是保障食物供给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地承包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农产品生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本文从区域尺度分析了4种颇为突出的区域农业资源环境问题:1)东北地区旱田改水田规模的持续扩大加剧了区域水资源压力并产生了负面生态影响;2)华北平原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和化肥等大量投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环境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3)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南方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并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屏障维护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最后提出了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即加强区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系统推进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强化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战略。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是一个危害民生、涉及经济、政治、国家稳定与社会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损害了身体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由环境问题所引起的纠纷、投诉和群体冲突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更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使国家和民族失去生存条件和发展基础,由此引发的生态灾难对国家安全所构成的威胁甚至比传统的战争破坏更加可怕;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战争与冲突的导火索和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危及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综合开发是振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两大战略任务的有效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思路:(1)确保粮食生产;(2)面向国内外市场,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发展“两高一优”农业;(3)坚持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发展方向;(4)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资金、科技、物资、人才投入,注重生态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