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严佳  卞浩宇 《科技信息》2010,(31):237-237,207
十六世纪随着中西交往的再次活跃,传教士再次成为中西交往的主力军。在报道中国的过程中,以克路士、达拉、门多萨等人为代表的葡籍、西籍来华传教士亦对汉语展开研究,不但为西方人了解、认识中国语言提供了许多极为重要的信息,而且对激发、推动欧洲本土学者以及随后来华的耶稣会士的汉语学习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来华的基督教各教派,几乎都经过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使得他们对中国近代妇女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不仅广泛宣传兴办女学和废除缠足等男女平等思想,而且还将这些主张付诸于实践。这些活动,对近代妇女运动起到了一定的启蒙、示范作用;当然,囿于“布道”的宗旨,来华传教士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中,出现了许多中国题材的游记;这些游记作品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形象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巴罗对中国的新的印象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的崛起,并为基督新教传入中国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它表明了英国人的精神和心理构成状况,以及他们集体的偏见,并加速了中国神话在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的消失。  相似文献   

4.
栗月静 《世界博览》2010,(13):75-77
近代传教士带着传播“福音”的目的来到中国,从最初难以融入到后期改变了中国的历法,这其中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  相似文献   

5.
美国诗人在译诗和创作中都试图重新塑造中国女性形象。在译诗中,美国诗人或变“恋女”为“色女”,或变“小妓”为“淑女”,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形象的颠覆。在创作中,美国诗人则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把中国当代女性塑造为或丑陋、或猎物、或古代女子等形象。他们对中国女性的这些重塑与其说是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不如说是基于种族歧视和美国诗人骨子中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6.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是一位善于赋予地理位置和特定空间以特别意义的作家。在《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等小说中,她借助想象性的描述,使印度支那的中国都城——堤岸蕴含特定的文化意蕴。在异域地理景观和空间化的情境中,建构出一个体现文化差异性或对立性的“他者化”中国形象。她笔下的中国形象,是想象和现实掺半的虚构物。在中国形象身上,投射了作者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复杂隐晦的心理动机以及更深层的焦虑及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传教运动复兴之时,中国北京出现了一所美国的中国研究学院,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这所学校成长为世界中国研究中心。它的沿革历史记录了二战前后的中关关系、中日关系以及整个远东局势的发展轨迹,它的成长体现了美国中国学从传教士汉学向学院式现代中国学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文作者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原理和方法,如“套语”、“自我”与“他者”等,通过文本材料的考辩与分析,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来考察作为形象的制造者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如何认识和看待佛教的以及他与中国佛教关系,探讨“蜕化为国有”的中国佛教与作为“他者”的基督教在流传中国的过程中的异同规律。  相似文献   

9.
芥川龙之介乃日本近代文学三杰之一。其在中国的接受已近百年,其人其作是中日文学界研究焦点之一,研究成果丰硕。国内芥川笔下中国形象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借助接受美学、东方主义和比较文学形象学等理论得以深化,理论基础呈多元化趋势,各研究方向极具潜能及整合可能性;对芥川中国游前后文本的考察较为深入,展现了其笔下中国形象流变的基本脉络,但仍有细化深挖空间。反思现有研究成果,思考补齐短板之策,旨在全面挖掘芥川笔下中国形象流变,为描摹中日文学关系发展脉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期刊的产生和发展与外国传教士有着密切的联系,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刊的活动对国人有着强烈的刺激,促使国人自强,自办报刊;外国传教士的办报刊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编辑理论和技术方面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为市场的开发、读者作者群的开阔提供了便利。外国传教士办报刊对于国人的启示作用是不可否定的,中国近代期刊在此基础上生发成长。  相似文献   

11.
百年来,美国影视作品中的华人形象从勤劳但地位卑微、聪明但品质低下等负面形象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还出现了一些正面形象。这篇论文侧重对这些形象进行分析与梳理,同时论述了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晚清在华英美传教士的西学翻译构成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重要一部分,是这一高潮的前奏曲中一支鲜为人知的强音。他们用中国方言译介的西学具有译介适应本土的特点,考察产生译介本土倾向的根源和译介意图,是探寻其从事西学翻译活动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晚清美国新教传教士似乎已经淡出中国译史学者的视线,他们在澳粤传教萌芽期的翻译活动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事实上,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粤的西学翻译是他们在华百年西学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异域特色,并在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时代意义,值得我们后人探究。  相似文献   

14.
以《美国医学会杂志》为主要资料,观察抗战期间美国主流医学界视野中的中国。抗战期间,美国医学界对华关注增加,他们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日本侵华行为、美国对华的医药帮助、中国的医学和医疗情况以及中国的疾病问题。其中,在美国参加“二战”后,美国医药助华活动的影响持续增长,促进了中美医学交流,加速了某些先进科技传播到中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北美新移民小说中的中国农村呈现为两类矛盾复杂的形象:农村是贫穷落后的需要被启蒙之地,或农村是风景优美的美好田园。从北美新移民作家对农村的隔膜、写作的价值取向和关注焦点来探讨他们小说中关于农村的书写普遍平面化的原因,剖析新移民小说中农村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小说中农村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神话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遗产,是人类蒙昧时代的童话,其中蕴含着先民们美好的幢憬。人类社会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的,因此在古代神话中女神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神话中。女神众多而且形态各异,她们是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孕育的一朵奇葩。在与西方神话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对中国女神有更深刻地了解,她们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她们身上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是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往学界过多关注留日生对这一进程的推动作用,事实上留美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留美生在清末民初的政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在推进官僚政治的革新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环境的恶劣及其自身的"美国化"倾向,留美生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推动又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程。民囤初期教育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也正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者对西方文化的积极成分认同和对自身传统中的消极因素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中出现了以赫尔利为首和以谢伟思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双方争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一是对国共两党的认识及其态度;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对象问题;三是如何实现中国统一。这场争论虽然对中国抗战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两种不同主张的实质是完全相同的,即从美国战略利益出发,保持其在战时及战后对中国的控制,实现其控制中国、独占中国的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杰克.伦敦和威廉.福克纳在各自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印第安人形象。他们按照殖民者的标准被塑造成想像中的土著形象,他们是野蛮、愚昧和落后的象征,无法逃脱灭亡的悲剧命运。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印第安人已经成为了模式化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