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孟文彬 《科技信息》2009,(9):159-159,161
女性对自己的身份意识更加关注,现代语境下女性所面临的婚姻与情感状况就更为当代女作家所关注。乔叶的小说《我承认我最怕天黑》通过故事的讲述表达了现代语境下对婚姻、爱情、欲望之间关系的梳理,同时又交织着作者对道德与人性等诸多矛盾复杂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徐渭的妇女观是复杂和矛盾的,他肯定女性的才能,提倡男女平等,同时又宣扬烈女节妇、妇道孝道等合乎封建制度、压抑人性的腐朽思想,对贞妇烈妇和愍妇不吝赞颂,却又发出同情孤寂压抑、被扼杀自然人性的守节妇女的声音。对徐渭复杂矛盾的妇女观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及当时社会思想这几方面去探索他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散文在思想倾向上有三个主要特点:描写国人人性的自私与残缺;再现女性心理,还原女性历史生存的真相;偏爱俗世生活的人生味。而这些思想倾向的表达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性,它显然受到了英国Essay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作品中的女性美,不仅仅是“容华绝代”的美人,更重要的是人性中“善”的美质;同时他又将“天真”、“至诚”作为了女性美的评判标准。蒲松龄通过自己笔下的女性之关,为美为情张本,无疑具有叛逆传统的审美倾向。囿于时代和传统,作者又认为:女性只有在传统中生存才有可能获得幸福,她们的存在才有意义。所以,又赋予这些女子以传统道德中的“贤能”之美,这虽不是真实的人性,而是人性被异化后外现的“德性”,但蒲松龄的“贤德”,却是有别于传统的“三从四德”的。在蒲松龄为我们展示的女性美的天空中,虽然有他对于女性美认识既叛逆又传统的矛盾与不和谐,但总的采说,他以自己特异的女性美的标准,颠覆了传统及其规范。  相似文献   

5.
刘庆邦小说具有浓郁的道家意蕴.无论是对大自然和自然状态的由衷亲近,还是对淳朴民风与素朴人性的体悟展现,都深透着道家崇尚自然的倾向.作家对物欲横流和人性失真的现实批判,唤起对老庄生命境界的无限向往.而他淳朴鲜亮的女性书写,又契合渗透着道家女性崇拜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刘庆邦小说具有浓郁的道家意蕴。无论是对大自然和自然状态的由衷亲近,还是对淳朴民风与素朴人性的体悟展现,都深透着道家崇尚自然的倾向。作家对物欲横流和人性失真的现实批判,唤起对老庄生命境界的无限向往。而他淳朴鲜亮的女性书写,又契合渗透着道家女性崇拜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见功力的是对女性的刘画和表现。她笔下的女性给人的印象深刘,回味无穷,这源于作者对女性人性的正确把握。而这种人性的根据就是张爱玲强烈的女性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8.
郭吉昌 《科技信息》2008,(15):39-39
李白在诗中描写女性时,主要是表达对女性的思慕与渴求,而杜甫则将女性投放到了现实生活的大时代背景上,从人性的角度,将女性作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主观美化的抽象喻指来抒写,对女性进行了新的诠释,折射出男女平等的一线曙光。二人在女性题材的写作上表现出从“喻指到写实、从飘逸到沉郁。”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浅要的论述一下,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以其独具的全新的角度对人性尤其是女性进行了细致人微的刻画与剖析,她为我们探索中国女性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形象性的史料,揭示了第二性成为弱势群体陷入困境的原因。张爱玲对第二性生存困境的思考,有其一定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为我们研究女性文化及女性文学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阿袁小说中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出知识女性生存境遇的悲凉,小说以其对人性的窥视,将高校知识分子的生存百态尽收眼底,也进一步引出了女性解放这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月牙儿》与《阳光》两篇小说以女性的口吻与视角讲述了两个出身迥异却殊途同归的女性悲剧。从《月牙儿》侧重对造成女性悲剧的传统社会的批判,到《阳光》中对女性个体意识及人性弱点的拷问,老舍在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对外来“新”事物的质疑及嘲讽.又含蓄批判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对女性的戕害。这是老舍对传统与现代所持双重否定态度的体现,反映出老舍对男权社会里女性的生存及解放问题进行的犀利剖析与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几部中篇,在展示人们惯常认为的一些洋场怪状及人性负面外,主要是描述了生活于乱世而又一无所长的普通女性的生存及她们为了生存而作出的各种努力和挣扎。这种女性的生存最终都指向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生活。这一认识渗透了张爱玲自身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13.
方方在她的小说中以深邃、理性的眼光,全方位地描摹女性的生存景观与情感世界,披露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群体的戕害,昭示欲望对人性施加的伤害和扭曲,除此以外,女性的悲剧还源于那无法逾越的命运鸿沟。因此,方方的女性观较之于其他女作家来说显得更为深刻和理性,其作品中那种穿透表层生活直抵人性、人类命运的深度与力度便是她的超越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挪威女作家温赛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Kristin Lavransdatter》带有浓郁的中世纪风格,塑造了一个十分矛盾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的形成与作家的信仰和自身经历、民族文化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的影响等有密切关系,在这一形象身上,可以看到作家对女性命运、人和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5.
顾伟凡 《科技信息》2007,(11):142-143
纵观沈从文的小说,可以看到他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既有纯洁幼稚的少女,又有饱经风霜甚至沉沦到社会底层的少妇、妓女,她们那人性善良与纯朴总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本文着重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的分类、特点、以及作者所采用的塑造方法入手,论述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张爱玲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出发,探讨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通过对其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导致其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一是人性弱点,二是人性欲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7.
田中禾的小说创作纵贯了新时期文学的各个时期,并以自己对女性形象的独特塑造,对人性的深入发掘和对乡土的真实再现实现着自己对民间书写的执着追求,他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大多以感人的母性为基质,而由此展开自己对乡村的追挽与复述;在人性的发掘过程方面,田中禾通过对乡村人物、乡村风俗、乡村谚语等的描写立体地展示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新构造了乡村生活的真实景致;在文本特色方面,他始终坚持有民间性的书写姿态和人性化的文化视角,并进行了多样化的形式探索。田中禾以自己边缘化的写作状态与追求为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物”叙述的缺席,更多强调文学的教化和教育功能。上海女性作家弥补了该丈学叙述的空白,她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直截了当书写着对“物”的崇敬、迷恋和渴求,这不但是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是人性的合理复苏。  相似文献   

19.
经典小说的场景由战场转到家庭,风格由豪放转向细腻,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美学的问题,其中包含着民族心灵与价值观嬗变的历史。在其叛逆性人物的分量逐渐加重中,在对物质生活与男女之情的逐渐增加的描写里,在主体角色由男性变为女性时,中华民族的通俗文学渐渐平实地对待人性,尊重人性,渐渐地走向了近代。  相似文献   

20.
余华早期的作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讴歌人性之美。20世纪80年代,余华毅然改变这种创作风格,着力渲染血腥、死亡、暴力、杀戮,用审丑的方式揭示人性恶,展示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90年代以后,余华的创作理念又回到审美之中。这种由审美到审丑、再由审丑回归审美的创作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形态,揭示了人性恶的渊源,体现了余华创作心态的日趋平和、创作理念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