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可作动词(死a)、形容词(死b)和副词(死c)。死a语义为"失去生命、死亡",死b语义为"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死c语义为"达到极点";"VP+死a+了"中VP具有[破坏义]、[致死义]、[强动作性]等语义特征、"VP+死b+了"中VP具有[固定]、[约定]、[使合拢]、[使关闭]等语义特征,"VP+死c+了"中VP具有[程度性]、[感情性]等语义特征,"AP+死+了"中AP具有[性状义]、[致死义]、[程度义]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还是+动/小句[+的]+好”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如何正确地把握该序列的结构、语义和语用价值,具有晕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多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末对此做出明确而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还是+动/小句[+的]+好”结构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表现为“还是+动/小句[+的]+好”和“还是+动/小句+的+好”两种形式;其中的“的”按照言语交际中语义理解的不同可分别视为结构助词和衬音助词。  相似文献   

3.
以《四世同堂》和《王朔文集》为基础语料,描写手部动词“放[1]”摆放类的语义角色以及句法类型,以受事在“放[1]”的先后位置为参照,统计并分析其优势句法结构;根据填充类动词的特点,对手部动词“放[2]”填充类的语义角色进行分析与说明,进一步验证了填充类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滕春艳 《科技信息》2010,(17):159-159,164
以英、汉NP+VP+CP"主表被"结构特点为依据,对该结构的句法及语义属性进行对比分析。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角度,利用X-阶标理论和深层、表层结构关系,提出英、汉NP+VP+CP"主表被"结构基础生成的(base-generated)模式假设,并探讨了从深层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内部论元NP[-animate,+agent]已经占领标示语位置,其语义属性表现出强性的施事性[+agent]特征,大于谓词动作发出者这个外部论元,同时,谓词VP表现出强性的状态性[+state]语义属性,从而使这一动作发出者的施事角色隐性,在人们的概念中弱化。  相似文献   

5.
"NP+了"结构具有口语性。能进入"NP+了"结构的NP主要有五种语义类型:阶段NP、时间NP、关系NP、处所NP和数量(名)NP,并且NP具有[+顺序义]、[+推移性]、[+特指性]的语义特征。含有"NP+了"的句子,句式不同,语义重心所在不同。  相似文献   

6.
“很+有/象+X”结构中的“X”具有一定的语义性质,“X”进入此类结构是有条件限制的,具有限制性语义,都可以性状化,具有性状性语义,只是性状化的具体方式不同。同时,“很+有+X”结构的部分“X”具有量度性语义,“很+象+X”结构的部分“X”具有生命性语义。  相似文献   

7.
“爱A不A”固定格式蕴含着[ 选择]的语义特征,即:爱A,就A;不爱A,就不A,它的语义与语境、信息密切相关。爱A不A在句中有凸显焦点的作用,它有两种变式。  相似文献   

8.
“V+向+O”和“V+往+O”格式中对动词V、宾语O以及格式所在主谓结构的主语的不同选择,都可以最终归因于介词“向”“往”的语义性质及路径图式。“向”和“往”的路径图式是:“向”对起点有所依赖,并突出其“路径”,有可能要表示终点;“往”的起点是不突出的,凸显的是“终点”,但蕴含着路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多义句式[A]“NPL V 着+NP”与多义句式[B]“NP+在+NPL+V+差”的变换分析,证明这两个句式之间存在有条件的可逆变换关系,考察这两个句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多义句式的分化问题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清除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10.
“没A没B”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一种固定格式.从A、B的语义聚合关系看,该格式的语义内涵分别是“既没A,也没B,也没……”,“既没A,又没B,而是C(C是A、B的中间项)”,“不分A、B”,“不管A、B”,“没有一点儿A、B”等;其语义特征可归纳为[+否定]、[+适中]、[-区分]和[-分寸].从语用上看,该格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该格式结构精练、内涵丰富,符合会话的经济性原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能产性.  相似文献   

11.
“一脸汗”与“一碗烩面”属于不同的结构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语用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脸汗”比较接近主谓结构;“一”不是基数词,意思相当于“满”或“全”,功能上相当于形容词,“脸”不是计量单位,语义特征记为[一量度][+处所];在句子中表示主观大量,具有夸张的意味。  相似文献   

12.
"有+Vp"结构作为新兴语法现象已经在口语中大量使用,其整体结构主要充当谓语成分。"Vp"是陈述性宾语,"有"具有[+完成态][+肯定式]语义特征。该格式在语体色彩和信息焦点方面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其文化背景促使该构式得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辽北方言中有一种表示祈使语气的构式"A[性质]+儿+的",我们从构式高度在语音、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探究了此类构式的特征。从人类认知方式角度考虑,这类构式与普通话中的"A[性质]+点"式是两类不同的构式,通过对二者加以对比分析,从而深入缓和的语气,提醒、叮嘱对方通过一定的动作过程,实现某种说话人主观期待的性质状态。  相似文献   

14.
“爱A不A”固定格式蕴含着[十选择]的语义特征,即:爱A,就A;不爱A,就不A,它的语义与 语境、信息密切相关。爱A不A在句中有凸显焦点的作用,它有两种变式。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宾语的语义特征、句法属性的分析,我们认为“洗一次”中的“一次”应为补语,同时我们还将从语言的发展及认知分析中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不得了”和“了不得”是一组近义词,它们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选择情况。  相似文献   

17.
制约代词回指的因素有句法、语义、语用(篇)三个层次的内容。从语义-语句角度来研究回指问题,可以采用次范畴化的研究方法,将代词的中心语按[±独存]性标准分为领域与非领域两类,把主句动词按[±指向自身的领域][±指向他身的领域][±指向自身的非领域][±指向他身的非领域]四个标准分为内向动词、双向动词、外向动词三大类若干小类,这些次范畴在"NP1的NP2+V+他(的)VP/AP/NP3"格式中对"他"的句内回指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通过语义分析指出“才”与“只”在表数量义时语法意义和语义指向都不相同,“才”在语义上凸显“跟预期的数量相比较,实现的数量少”,在语义指向上具有前后双指性;而“只”在表量时单纯表限定,语义指向是单向后指的。进而文章借鉴优选论的理念和操作方法验证出“才/只”并用是合语法的,且“才+只”是优势语序。文章同时表明,语义指向源和语义指向标的之间不允许出现其他同类指向源成分,这至少在汉语中是一条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19.
“规则—规律”是一对常见的近义抽象名词,近义词典多举例说明二者异同。文章基于BCC语料库,尝试从型式搭配角度考察其语义特征。文章认为,“规则”具有人为性、程序性、外在性和规约性等语义特征,受评价义形容词修饰。客观性是“规律”的本质语义特征,并以此为核心衍生必然性、内在性和永恒性等语义特征。“规则—规律”的深入对比研究,可为相关词典修订和汉语近义抽象名词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定中式[A单+N]中的单音节形容词和名词的选择性关系很复杂,在音节、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形名组合”的选择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