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99年6月至11月,山东省菏泽地区文物管理处,对定陶县力本屯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金、玉、铜、铁、陶等器物70余件,以及板瓦、瓦鱼、回纹砖等建筑材料100余件。该墓工程之大,规格之高,是鲁西南考古之最。本文依据出土文物和史书记载,作一探讨性考证。  相似文献   

2.
应国是我国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小诸侯国。1986年~1997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应国墓地进行了连续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古墓300多座,出土文物上万件。为研究应国的历史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1 999年 6月至 1 1月 ,山东省菏泽地区文物管理处 ,对定陶县力本屯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清理出金、玉、铜、铁、陶等器物 70余件 ,以及板瓦、瓦鱼、回纹砖等建筑材料 1 0 0余件。该墓工程之大 ,规格之高 ,是鲁西南考古之最。本文依据出土文物和史书记载 ,作一探讨性考证。  相似文献   

4.
应国是我国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小诸侯国。 1986年~ 1997年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应国墓地进行了连续性考古发掘 ,共发掘古墓 30 0多座 ,出土文物上万件。为研究应国的历史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景爱 《科技潮》2001,(1):30-34
大葆台汉墓和老山汉墓的发掘,是20世纪北京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精美的出土文物,特别是规模宏大的"黄肠题凑",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进行了报道和介绍。受此影响,北京出现了一股"考古热"。这两座汉墓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古代帝王骄奢淫逸的生活,可以看到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同时还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二里头遗址位于豫西伊洛平原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它是学术界探讨国家文明起源及夏文化的关键遗址。本文结合二里头遗址30多年考古发现的宫殿、墓葬、雏形文字、丰富的出土文物等内容,结合翔实的文献资料,有力地论证了二里头遗址是夏代中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即夏都斟寻  相似文献   

7.
核心提示 三星堆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史学界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然而虽经80多年的发掘、研究,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至今仍是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8.
营城子汉代墓内壁画的升天图生动反映了汉代“羽化升仙”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该墓出现的历史地理背景、壁画反映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略加探析,认为汉代中原的先进文化已经扩及大连地区。营城子汉墓考古成果证明,大连地区的汉墓群与中原地区密不可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伏牛山地区经过考古发掘的瓷窑址已有十余处,其中宝丰县清凉寺汝窑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禹州市神垕镇钧窑入选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发现表明,唐宋时期是伏牛山地区瓷器手工业生产的繁荣阶段,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对巩义市黄冶、白河窑址的考古发掘,确定了唐开元贡白瓷的窑口及唐青花的产地;对鲁山县段店窑址的发掘,印证了唐《羯鼓录》有关"鲁山花瓷"的记载,为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唐代拍鼓找到了产地;对汝州市严和店窑、宜阳县西街窑等窑址的发掘,明晰了临汝窑的窑炉结构、制作技术和不同装饰风格;对宝丰清凉寺窑址的发掘,发现了北宋汝窑并找到了汝窑中心烧造区,出土了一批传世品未见的新器型;对汝州张公巷窑的发掘,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官窑品质的青瓷器,为寻找北宋官窑提供了线索;对禹州钧窑的四次考古发掘,为确定钧窑的始烧年代及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关于唐代轮台县的遗址的确切位置争论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近四十年,至今仍未定论,学者先后提出了昌吉古城、吉木萨尔北庭古城、米泉古城、乌鲁木齐乌拉泊古城等四种说法。综合各种历史文献,结合考古发掘研究,再次对这一悬疑问题进行考证,尤其是对乌拉泊、昌吉古城二说,相互勘比,从轮台城是丝路北道的商税雄关、轮台地当北庭-碎叶道的位置、城堡规模与出土文物、以诗证史的方法等方面,进一步论证唐代轮台县不可能是乌拉泊古城,而是今天的昌吉古城。  相似文献   

11.
南阳市博物馆现存一方宋崇宁四年(1105年)丕师塔记碑。此塔记为南阳县崇胜寺毗卢院住持僧惠海为其师前住持宗丕撰写的塔记铭文。塔记系前人草书诗文碑碣改制而成。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方《住持僧惠海塔铭》,该塔铭也是前人碑刻改制,背面为汉代持笏门吏画像石,两方铭文碑皆是一石二用,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本文试通过对塔记铭文的考释,了解宋代佛教对南阳地方的影响以及前人的书法艺术等。  相似文献   

12.
张敬煜 《科技信息》2008,(32):237-237
在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中,汉代墓葬中常能发现有大量金玉随葬,亦常发现墓主尸身不朽。汉代人为了维持先人的尸体不朽采取了种种方法,其深层次的主观思想因素是他们的灵魂观念。而这种灵魂观念极有可能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种死后信仰。  相似文献   

13.
临济是我国唐代高僧,释迦牟尼38代传人,世界佛教临济宗之开山鼻祖,信徒遍天下。史籍皆载临济故里在曹州南华,但唐代曹州南华在今何处,需确指地望。作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唐代曹州即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州南华即今菏泽市牡丹区李庄集。  相似文献   

14.
在汉代画像石中除了描写农耕、战争、宴饮等场面外,最多的要属墓葬前面用来祭祀的辟邪兽了。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东汉石辟邪来看,其兽形象并不统一,制作也较为粗糙。在这些石兽中,除了宗资墓前有"辟邪"字样的石兽外,很可能有一部分石兽如穷奇等在当时被称为"辟邪"。,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发现这种"观看"的主体并非是一个外在的观者,而是想象中墓葬内部的死者灵魂。这就是汉代大量存在于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会有大量辟邪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汉画像石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糅合绘画、雕刻两大艺术表现形式而形成的艺术珍品。许昌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刻作为这一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特征;2.无限的想象空间;3.古拙质朴的艺术风貌;4.夸张的表现手法与独特的雕刻技法。  相似文献   

16.
Plain stitch embroidery of Han Dynasty and before is rarely unearthed. Among the large amount of embroidery excavated from Haiqu ( 海曲 )Han tombs in Rizhao( 日照), Shandoug, an embroidery fragment with plain stitch was found. This is the first plain stitch embroidery with a typical cloudy pattern in Han Dynasty unearthed up to now. And its needlework was very skillful. Combining the two pieces of plain stitch embroidery on wool fabrics found in Wubao( 五堡) tomb at Hami (哈密 ) Xinjiang and Mawangdui ( 马王堆 )Han tombs, we recogniz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plain stitch was earlier than scholars considered before. As basic plain stitchwork was poorer in art expression than chain stitchwork, it was less adopted in extravagant silk embroidery. But for ordinary status, plain stitch was more popular to be used in embroidery.  相似文献   

17.
民国年间,在镇江大市口两次出土北宋时期碑刻,其内容主要记述修筑润州大市砖砌街路的事迹,它们提供了我国古代城市铺设砖街的早期实证,并反映古代民间人士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传统特色。而近些年来的城市考古,又揭示了唐宋时期大市周边的繁华面貌。  相似文献   

18.
张慧 《菏泽学院学报》2012,34(4):59-61,89
菏泽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商贸物流的巨大需求,我们应结合菏泽市商贸物流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技术对菏泽市发展商贸物流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系统地分析,因地制宜,提出一系列促进菏泽商贸物流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里耶秦简与《战国策》的记载,长沙地区在秦朝以前已经设置郡,它就是楚国的洞庭郡,洞庭郡的首府设在长沙。秦朝设置36郡时,可能沿用楚国洞庭郡的旧名。汉朝实行郡国并存制度,把洞庭郡改为长沙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