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微波常压反应条件下,用L-半胱氨酸合成了L-噻唑烷-4-甲酸甲酯,讨论了微波功率和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微波技术可用于光学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并显示出微波合成的简便、安全、快速、产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微波辅助提取川楝素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微波效应,以水为溶剂提取川楝素.研究了微波功率、微波占空比、微波作用时间、溶剂用量等因素对川楝素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300W,微波作用时间10min,固液比为1:30,微波占空比50%.提供了一条以水为溶剂、微波为热源提取川楝素的绿色化学途径。  相似文献   

3.
微波诱导氧化处理苯酚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诱导氧化工艺处理苯酚废水,以颗粒活性炭为催化剂,考察了活性炭粒径、溶液pH值、活性炭用量、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2~18目的活性炭6g与100mL废水混合,在微波辐射功率为462W,辐射时间为5 min的工艺条件下,苯酚去除率达到94.17%,废水的pH对处理效果几乎没有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研究表明,各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依次为:活性炭用量〉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功率〉pH值。进一步研究表明,微波诱导氧化对苯酚的处理效果优于活性炭吸附和单纯的微波加热,这是活性炭吸附和微波诱导氧化协同作用的结果。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该氧化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4.
橡胶微波硫化是80年代在世界上发展迅速的一种硫化新工艺,具有效率高、占地少、制品清洁等优点.上海大学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橡胶微波硫化生产线的基础上,通过攻关和创新研制成功的橡胶微波生产线已通过了由上海市教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该生产线采用国产专用磁控管多管合成技术、风道技术、微波抑制技术、计算机实时控制等技术,具有电磁场均匀性好、热效率高、微波泄漏少的特点.整条生产线经过计量部门测试,性能和技术指标都达到并优于国家最新标准,属国内先进水平,生产线在微波加热技术上有所创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申…  相似文献   

5.
微波辐照下酞菁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磺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微波辐照条件下,进行了酞菁铜配合物的微波合成研究和浓硫酸作为磺化剂酞菁铜配合物的微波磺化反应研究,获得了常规加热条件下不能制备的水溶性磺化酞菁铜配合物,并由电子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该微波磺化反应展示了微波辐照优良的非热效应,可作为水溶性金属酞菁衍生物的一种简便快速制备方法,避免采用发烟硫酸作为磺化试剂的常规加热制备方法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本文考察了微波辐照强度、微波作用时间与反应试剂组成用量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微波场对合成反应的化学动力学作用。  相似文献   

6.
微波的危害及微波防护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期的国内外研究报告看出,人们对微波生物效应有了新的认识。为了消除微波对人体辐射的不良影响,笔研究了有效的防护措施,提出一种由微波吸收材料和微波反射材料组成的防护膜,设置在微波源与保护主体之间。经实验测得手机上采用微波防护膜后,防护区域微波射场强可降至5μW/cm^2以下,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有效地多功能解决了微波辐射的危害问题。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微波萃取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综述了影响微波萃取的因素和微波萃取的研究和应用,展望了微波技术的前景,提出了微波技术的发展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波加热的方法来还原含煤铬铁矿粉,稀缺的铬铁矿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微波体加热还原含煤铬铁矿过程中微波结构也进行了分析,在微观层面上证明了微波加热的物性、优点。  相似文献   

9.
微波电场的测量与传感在通信、国防、天文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电场量子传感研究获得快速发展,本文首先介绍量子传感的基本概念、里德堡原子微波传感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里德堡原子微波电场计、基于缀饰里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机以及超冷原子微波电场测量的技术方案和结果;最后讨论了提升里德堡原子微波天线的灵敏度指标可行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金属氧化物在微波场中升温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不金属氧化物在微波场中的升温行为进行了讨论,认为其吸收微波的机制是:介质分子在微波场的作用下,其电偶极子随微波场的变化而取向,由于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阻碍,产生松驰极化效应,致使介质将吸收的微波辐射能量传递给晶格,造成介质的温度升高。并且晶体中是否有缺陷结构存在,是决定其吸收微波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微波输电,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波于近百年的人类实践活动中在讯号传输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微波的主力臂──微波输能却是极为有限。本文综述国际有关微波输能的研究进展,从微波输能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出发分析微波输能在国民经济和战略上的重要意义。为倡导我国科技工作者关注国际微波输能的研究动态,重视发展我国的微波输能事业,我们已进行了理论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微波能的传递与转化与被作用的物质的性质、结构密切相关。对于微波诱导的催化反应,催化剂选择适当,就能够利用微波场与催化剂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温升,并能对温度进行调控。我们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SrO-La2O3/Zn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其在微波场中的升温行为,由此得出了在微波场中能达到较高温度的复合氧化物的最佳配比及最适宜的制备条件,从而为实现微波场中的催化反应创造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8mm波段二维扫描辐射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物及目标的微波辐射特性,叙述了微波辐射图像的成像机理,系统结构,图像的特征、处理及判读的方法。成像实验结果表明:在场景的微波辐射图像上,金属目标,水面、树木、草地和道路和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载锰活性炭对甲基紫染料微波降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甲基紫染料微波辐射降解的可行性及动力学。制备出一系列负载锰氧化物的颗粒活性炭,研究发现:在活性炭存在下,微波辐射可使甲基紫染料废水迅速脱色。甲基紫的微波降解动力学可近似看作一级反应。微波辐射时间、甲基紫溶液初始浓度、溶液pH值、活性炭量和微波辐射功率等因素对甲基紫的微波降解均有影响。相对于普通活性炭,适当负载锰氧化物后可以明显提高甲基紫的降解率。对微波辐射下甲基紫的降解机理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甲基紫染料废水的微波诱导催化降解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微波辐照技术处理甲基紫染料废水,在对徽波具有很强吸收能力的活性炭存在下,微波辐射可使甲基紫染料废水迅速脱色。甲基紫的微波降解反应可近似看成一级反应。对微波辐射时间、甲基紫溶液初始浓度、溶液pH值、活性炭用量和微波辐射功率等因素对甲基紫脱色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初步讨论了微波辐射下甲基紫染料废水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16.
微波在低糖果脯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微波漂烫,微波干燥,微波灭菌技术在低糖昆脯加工中的应用试验,并与传统加工方式进行对比,结果加工时间缩短了原来的一半多,而且在产品质量方面也有显著的提高。并提出了微波干燥的较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7.
TiO2的微波辐射Sol-Gel法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微波辐射Sol-Gel法在石英砂表面制备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考察不同加热方式。微波功率以及微波加热温度对溶胶质量的影响,微波加热反应制备的溶胶粒子平均粒径小于常规加热反应制备得到的溶胶粒子,微波加热反应适宜条件是微波功率600W,反应温度为90℃、以苯酚为光催化降解研究对象,考察了两种方式制备的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Sol-Gel法制备的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光催化性能也优于常规Sol-Gel法制备的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在微波辐射和相转移催化剂的条件下,采用Henry反应,快速合成β—甲基—β—硝基对甲氧基苯乙烯.考察了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不同的相转移催化剂、反应物的物料比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波辐射功率为130w、微波辐射时间为8min,以PEG—1000做相转移催化剂,反应物的用量为:对甲氧基本甲醛:硝基乙烷:PEG—1000为1:2.5:0.08.在冰乙酸/醋酸铵条件下,产物收率达48.9%。  相似文献   

19.
微波技术应用于银杏黄酮浸提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银杏叶为原料,研究了微波技术在银杏黄酮浸提中的应用.实验通过改变溶剂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等条件对产品提取得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比较了传统浸提法、微波法、微波结合浸提法三种方法的提取,结果表明微波法提取银杏黄酮是一种快速、高效、节能的新型提取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含水硫酸铝的微波脱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合硫酸铝微波脱水的动力学,测定了水合硫酸铝在微波场中的升温性能,根据微波加热过程的特点,指出了水合硫酸铝微波脱水的非等温动力学模型,并与常规脱水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