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菌株HBS-4是从油藏分离的1株芽孢杆菌,该菌株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脂肽和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物质.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25.6 mN/m.在细菌与原油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物表面活性剂不仅具有分散、乳化原油的作用,而且有协助细菌代谢原油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在pH值5~12之间保持稳定,当pH值小于5时,会逐渐失活,所以控制发酵液的pH值,有利于细菌对原油的降解.原油与细菌作用12 d后,原油的沥青质和芳烃组分被转化和降解, 相对含量分别降低了2.89%和17.39%,原油的饱和烃∑C21/∑C22 比值由开始的0.39升为1.36, 长链的饱和烃被降解为短链的饱和烃.  相似文献   

2.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克拉玛依油田土壤分离纯化出3株石油降解菌,经鉴定DM-1和DM-3为芽孢杆菌属细菌,DM-2为假单孢菌属细菌,菌株DM-1,DM-2和DM-3降解率分别达到59.02%,62.02%和73.51%.排油实验、表面张力和油水乳化稳定性测定表明3株菌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具有较强的乳化原油的能力.实验证明菌株DM-1,DM-2和DM-3产脂肽、脂蛋白类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为生长相关型,在对数生长期产表面活性剂,48小时浓度达到最大,分别为1.78g/L,2.15g/L和2.75g/L.  相似文献   

3.
从实验室保藏的22株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中优选出一株具有显著表面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 CICC 23659,研究4种培养基对该菌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及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 MMSM 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产物表面活性最高.2 g/L 的粗产物具有显著的排油活性,对中长链烷烃和苯环类疏水性物质具有较好的乳化效果,且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纯化产物的 CMC 为31.5 mg/L,最低表面张力为27.8 mN/m.产物经 TLC、红外光谱及高效液相色谱鉴定为 surfactin.  相似文献   

4.
为了得到耐高矿化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采用富集培养,排油圈复筛,从高矿化油田的油水混合物中得到了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K1。通过对K1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薄层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物质。对菌株K1所产表面活性剂在高矿化水中的乳化活性以及温度、酸碱度(pH)对表面活性剂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高矿化条件下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保持较好的乳化活性,对柴油的乳化率为59.5%;具备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并可耐受90℃的高温;pH值在6.011.0之间时其活性较强。菌株K1产生的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提高高矿化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和原油污染生物修复方面具有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从汕头湾海底沉积物中分离到24株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对其中一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力最强的菌株(SB12)进行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特性的初步研究.经鉴定,确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对其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单因子发酵条件:氮源为蛋白胨,盐浓度为0.1%,pH 9.5,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6 d;优化后的最小表面张力为19.77 mN/m.分析发酵液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发现:菌株SB12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乳化力达91%;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广的温度和pH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6.
赵炜 《科技信息》2010,(32):111-111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指微生物产生的一类具有表面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物质,该物质具有良好稳定性、无毒和生物可降解性等性能。本文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合成方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以市政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作为菌种来源,经过培养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X1A-2.经形态学与16SrDNA鉴定,X1A-2菌株属于戈登氏菌属.菌株X1A-2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在发酵培养14h后达到稳定状态,发酵液表面张力降低至33.0mN/m;在较大的培养条件范围内,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均可显著降低;石油烃类碳源的存在对其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甚微.在模拟石油污染的最优培养条件下,菌株能够长期保持活性,所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使以石油为碳源的发酵液表面张力保持在35mN/m以下.研究结果表明,X1A-2是一株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在实际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加油站、汽车修理厂等处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经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筛选和发酵液排油圈测定等方法,筛选出8株具有较强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力的菌株。其中菌株BS-4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能力最强,该菌发醉液的排油圈直径达到6.5 cm。通过正交试验对该菌的培养基条件进行初步优化,结果以菜油含量为2%,硝酸钠含量为1.5%,接种量为3%,发酵时间为72 h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从油污土壤中培养筛选到一株产脂肪酶菌株,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法鉴定该菌(Enterobactersp.).探讨了温度、酸度及培养时间等生态因子对菌株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8.5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酶活,5d培养周期内脂肪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采用空抽滤联合法实现脂肪酶的提取与固定,固定化酶能够保持游离酶活性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10.
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菌W2的培养条件进行研究,以获得最佳的菌株生长条件和最佳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条件.结果表明:W2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培养基成分(g/L)为葡萄糖40.0,NaNO32.67,K2HPO41.0,KH2PO40.5,KCl 0.1,MgSO40.5,CaCl20.01,FeSO4.7H2O0.01,酵母提取物0.1.W2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培养基最适宜pH=6.5,接种量为1%,最适温度为30℃.针对其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和菌体生长的关系,将分段培养工艺应用于W2产生物表面活性剂中,即在培养的初期24h内采用菌体生长最佳培养条件,在培养后期采用菌体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其产物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筛选出的一株能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芽胞杆菌DF-10的发酵液进行薄板层析,表明所产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成分为糖脂.确定了菌株产生表面活性剂的最适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并对DF-10所产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乳化性能、起泡性能及其抗硬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F-10所产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和起泡性好,并有较强的乳化能力和抗硬水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获得产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并判定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探索其特性。方法通过从富油土壤中采用富集培养、血平板分离、排油活性等方法筛选高产表面活性剂菌株并鉴定;采用萃取和柱层析法提纯后HPLC-MS法分析产物结构并分析其理化性质。结果筛选出产生物表面活性剂高效菌BD-5,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物表面活性剂为8种鼠李糖脂同系物的混合物;鼠李糖脂溶液对液体石蜡、柴油和甲苯都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当鼠李糖脂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长链烷烃和多环芳烃在水相中的表观溶解度随鼠李糖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摩尔增溶比(MSR)的变化关系为正十六烷>萘>菲>芘。结论 BD-5菌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活性突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在其代谢过程中分泌出的具有一定表面活性的代谢产物,如糖脂、多糖脂、脂肽或中性类脂衍生物等。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受到原材料、价格、产品性能等因素影响,同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活性高、具有特效的表面活性剂,将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一、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常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有纤维二糖脂、鼠李糖脂、槐糖脂、海藻糖二脂、海藻糖四脂、单、二、三糖脂、表面活性蛋白等。这些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主要有培养发酵、分离提取、产品纯…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驱油剂的合成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和1,4-二溴丁烷为原料制备了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16-4-16,并测定了目标产物的粘度和表面活性.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在较低的浓度下就能大大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且与普通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驱油剂来使用.  相似文献   

15.
从油田产出水中筛选出一株能在75℃条件下产生表面活性剂的高温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仪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CMC为130mg/L.对其激活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该菌最佳碳源、氮源和最佳盐度分别为花生油、酵母膏和质量分数0.5%的NaCl.用该菌株在模拟75℃高温油藏条件下进行物模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10d后可提高采收率4.5%.菌株B-1在微生物采油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以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附近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作为分离样品,连续富集筛选出以原油为唯一碳源、能源进行生长繁殖的石油高效降解菌株X_P和X_B.经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反应,初步鉴定2株菌分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通过生物表面活性剂活性试验,分析了2株菌的油降解能力.结果表明:2株菌均具溶血和排油特性,溶血圈直径高达3.6 cm、排油圈直径高达4.9 cm,可以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并且溶血圈和排油圈直径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呈正相关.室内培养箱实验测定,2株菌对石油的降解率分别为72.3%(X_P)和61.2%(X_B)(原油含量/土壤总量×100%=10%),在此过程中2株菌对石油降解的速度、能力有显著效果.室外堆制试验中,60 d处理后,锯末、小麦秸秆、菌剂及N、P营养物协同处理组降解效果明显,降解率高达54.0%-68.2%,说明外源添加物能提高微生物的降解能力.结论:筛选得到的菌株X_P和X_B是两株高效降解石油的菌株,在土壤中能很好地利用石油进行生长代谢,可应用于石油污染实际生物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17.
在大连东港被原油污染的潮间带筛选出一株能在低温胁迫下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命名为DG-1。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鉴定该菌株为盐单胞菌。在4℃的低温下,经过15、30、60 d的降解培养后,分别有14%、41%和58%的原油被该菌株降解。菌株DG-1可利用柴油和原油为碳源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其中以柴油为唯一碳源时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可降低至32. 4 m N/m。薄层色谱和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所产的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8.
从油污场地中筛选具有烃降解功能的芽孢杆菌并研究其烃代谢特征,有助于促进石油场地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实施。从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获得了一株降解原油的芽孢杆菌,经过16S rDNA鉴定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命名为Bacillus cereus BC-1。菌株BC-1偏好利用有机氮源,在20~37℃范围内均能高效降解原油。通过比色法测定原油降解率,菌株BC-1作用于烃降解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最适NaCl质量浓度为10 g/L,在5 d内对原油(1 g/L)的降解率达55.25%;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能够将原油降解率提升至73.8%。经GC-MS分析,菌株BC-1优先降解短链烷烃,也能够降解多环芳烃。因此,该菌株在石油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生物表面活性剂具备无毒、生物降解等优点,这些特性尤其适合于石油的生物降黏、提高原油采收率、重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等。本文以一株在唯一碳源培养基中能产生胞外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海地茨开菌(Dietzia maris)为对象,利用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射该菌,从大量突变株中筛选出一株正突变菌株YR9。研究表明,经25Gy剂量辐照至该菌突变率最佳,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达到6336.45U/mL,比未经诱变处理菌株提高了2.25倍,能够完全降解n-C5n-C6n-C16、甲苯、喹啉、咔唑、邻二甲苯、对二甲苯、汽油、萘、邻苯二酚,但对n-C5、萘降解力降低。分析了该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对其产物进行了鉴定,对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稠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添加稠油对土壤中土著微生物进行驯化, 分离出33株能以稠油为惟一碳源生长的细菌, 从中筛选出2株高效表面活性剂产生菌XJ1和SJ4, 9株高效稠油降解菌. XJ1和SJ4可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由72.4 mN/m分别降到36.1 mN/m和36.2 mN/m;14 d摇瓶油降解率分别为35.89%和31.59%, 降解效率在各单菌中最高. 同时研究了发酵液中XJ1和SJ4的生长量与其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情况之间的关系, 经红外光谱分析初步确定两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均为糖脂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