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氏求救于齐”,这“赵氏”有的认为指赵太后,有的认为指赵国的国君。它究竟指谁呢?为什么有人把“赵氏”理解为赵太后?因为古代的妇女称“某氏”,直到解放前的农村里还有这样的称呼。但是你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古代妇女称“某氏”,是在她娘家姓的后面加“氏”,而不是在她夫家的姓后面加  相似文献   

2.
将古书中“唯(恣、纵)……所”句里“所”字,解为疑问代词“何”,则怡然理顺,解为特别的指示代词则杆格难通。兹讨论如下,求教于同仁。一、一般古书注释把“唯(恣、纵)……所”句的“所”字俱作特别的指示代词。如刘世南、唐满先译注《古文观止》,在苏轼《放鹤亭记》“纵其所如”注:“不合语法,和‘纵一苇之所如’同病。”这是误指古人瑕疵之一例。还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触龙说赵太后》“恣君之所使之”。蒋绍  相似文献   

3.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氏求救于齐”,这“赵氏”有的认为指赵太后,有的认为指赵国的国君。它究竟指谁呢?为什么有人把“赵氏”理解为赵太后?因为古代的妇女称“某氏”,直到解放前的农村  相似文献   

4.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某些释义有待商榷,如:“少益耆食”中的“益”是“稍稍”之意而非“更加”之意,“大叔完聚”中的“聚”应为“聚粮食”而非“聚百姓”,“矢贯余手及肘”之“及”应为“和”之意而非“到”之意,等等。  相似文献   

5.
目前,多数关于古汉语虚词的论著,都只把“既”看作时间副词,而很少有人谈及它的程度副词用法。本文拟对副词“既”谈一点浅见。一“既”用作时间副词,这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用法,用例俯拾皆是。例如: ①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有的古汉语虚词论著同时又把“既”解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其中“亦哀之矣”的“哀”,诸家选本或者不注,或者注为“哀怜”、“哀痛”、“悲哀”等。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末注;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末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古代散文选》,末注;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也末注。有的选本考虑到这是阅读或教学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于是便作了译或注。如:  相似文献   

7.
汉语介词绝大多数由动词衍生,唯“方”例外,古汉语介词“方”是从副词发展而来的。本文拟描述这一“副词——介词”的转化过程。《说文》方部云:“方,讲船也。”《诗·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郑笺:“方,附也。”《诗经通释》:“方本饼船之名,因而饼竹木,亦谓之方,凡船以及用船以渡通谓之方。”《国语·齐语》:“方舟设阶。”韦昭注:“方,并也。编木口哨。”由并船引申出用船或筏渡之义,又如《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以卜《诗经》两例之“方”均为动词。然而,介词“方”的意义显然不是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现行高一语文教材的两处文言注释提出疑问,并阐明如下观点:一、《勾践灭吴》中“疾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疹”通“疢”,音Chen。二、从先秦礼仪的角度入手,援引相关史料分析了先秦诸侯已嫁之女“归宁”、“来归”的两种情形,挖掘出《触龙说赵太后》中“必勿使反”之“反”的文化蕴含,指出“反”具有“古代已嫁之女被夫家遣返回娘家”的特指义。行文的目的是试图为传统说解提供些许文化性补注。  相似文献   

9.
张永昌 《科技信息》2008,(35):340-340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为什么能够说服赵太后答应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是因为触龙准确地把握住了太后的心理,先是巧妙地使太后放松了对自己的戒备情绪,以便两人的对话得以顺利进行,然后把握住了太后爱子这一心理,以爱子为出发点,通过合情合理的分析,指出什么是真正的爱子,一步步将爱子和利国这两件在太后和大臣们看来对立的事情统一起来,从而化解了矛盾,达到了说服赵太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曾”“增”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古今字小字典》(湖南人民出版社)“曾”字条的结论是“在‘增加’的意义上,‘曾’又是‘增’的古字”,即“曾”增”是古今字;而《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曾”字条释义部分作了这样的判定:“(1),通‘增’。”即“曾”“增”是通假字;《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今字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入指示代词“约指”一类中,杨树达定为无指代词,以后语法学界多采用杨氏的说法(或称无定代词)。1964年《中国语文》第4期,周生亚曾撰文提出异议,认为应是  相似文献   

12.
对《霍小玉传》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的霍王 ,历来注家为注“李元轨”有误 ,应为李晖 ;对照史传看李益 :在霍小玉死后 ,他实是个性心理变态者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否定词对于句子,正象负号对于代数式一样,能一反原句的意思。同样,如果是否定句而省去否定词,也就成了肯定句了。但是在古汉语中,“敢”、“忍”、“肯”字却例外,例如:①敢有异心。(《左传·昭公三十二年》)②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③肯把菱花扑碎。(刘辰翁《宝鼎现》)这三句的句首尽管没有否定副词,但实际意思都是表示否定的,因此,在理解时应在句首加上“不”字。鲁迅的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便是大家  相似文献   

14.
《九章》是屈原一组诗篇的总题,朱熹说是“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一时之言”(《楚辞集注·〈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证之各篇所写的地点和内容,此言得之。这就纠正了王逸“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复作《九章》”(《楚辞章句·〈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之说。惜朱熹虽正确知其“非必一时之言”,却未予进一步探求其言之先后,仍本王逸《楚辞章句》所列的《九章》篇次,作:  相似文献   

15.
一、释“降” 《离骚》:“摄提贞子孟(阝最)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降,下也……庚寅之曰,下母体而生。”后世学者多因之。按此说虽通,然未尽其义。“降”见于屈赋者凡十次,皆与神灵相关,“百神翳共备降”(《离骚》)、“灵皇皇兮既降”(《九歌·云中君》)、“帝乃降观”,(《天问》)是其明证。“降”字的神秘意味甲骨文中早已屡屡出现,如“帝降食受又”(《殷虚文字乙编》5296),“帝降不若”(《卜辞通篡》367)等,帝即神也。先秦典籍更不乏其例。故钱澄之《屈诂》云:“原自序其生  相似文献   

16.
一、德、智含义的演变古代的德与智最初都具有多种含义。德,由卜辞“值”演变而来,最初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通“得”,适度占有的意思。如:“德,得也,得事宜也。”(《释名释言语》)在殷代,人们普遍认为心直者方能有所得,故把德写成“惪”。“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说文》)魏晋时期玄学代表人物王弼说得最明白:“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老子注》)(二)指“物性”,即物的“德性”,与“天道”相对应。古人有种看法,认为宇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18.
清儒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研究《说文》的力作。清人卢文绍在为此书写序时说:“盖自有《说文》以来,末有善于此书者。”段氏在《说文解字注》中专劈“浑言、析言”为一类,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他在此书第十二篇中写道:“凡诂训有析之至细者,有通之甚宽者。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能尽其理也。”为了阐发许慎《说文》的本旨并启发后学者。段氏对“浑言、析言”词,也就是古代汉语的同义词作了极其精细的分析、比较和考证,并进行了系统的辨析。  相似文献   

19.
李善注释《文选》时引书众多,就字书而言,《字林》虽条例不多,但它的辑佚价值吸引笔者研究。本文就《文选》李善注引《字林》中字、词,同《说文》进行比较分析。从《文选》李善注引《字林》同字解用《说文》引申义、《文选》李善注引《字林》同字解较《说文》更符合文本含义、《说文》本身释义的偏差使李善注《文选》引《字林》舍《说文》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就李善注《文选》而言,引《字林》较《说文》的确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20.
“鱼目混珠”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指以假的冒充真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是这样解释的:“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用鱼眼睛冒充珍珠之说古已有之,昭明太子《文选》中,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说:“惟以鱼目,唐突玙璠。”注引《韩诗外传》说:“白骨类象,鱼目似珠。”这“白骨类象”指兽骨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