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 中绿一号绿豆(原名D0809)是中国农科院品资所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1984年首先在我县试种成功,四年来已在全国推广204万亩,增产绿豆5100万公斤,增加社会效益1.224亿元。一般亩产都在150—200公斤,高产田已超过300公斤,比当地推广的品种普遍增产20—30%。截止目前中绿一号绿豆已出口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是出口创汇的明星品种。1988年获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  相似文献   

2.
<正> 掖单13号是山东省菜州市玉米研究所育种专家李登海培育出的紧凑型大穗夏玉米品种。其抗病性、抗倒性、产量和质量均优于其它的品种。1988年经中国农科院专家鉴定验收,夏播亩产达1008公斤,创全国夏玉米最高产量,首次突破我国夏玉米栽培历史上亩产吨粮大关,荣获1990年山东科技进步一等奖。掖单13号玉米全生育期110天,茎杆粗壮,根系发达,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叶短而宽,果穗以下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来,我县示范、推广“中绿一号”绿豆,初步改变了秋粮低而不稳的局面,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绿豆在我县广泛种植,但以往全系农家品种,加之耕作粗放,亩产长期停留在50~100公斤之间,被人们视为低产作物。1984年,我们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豆类研究室的帮助下,引进国外绿豆品种九个,经过多年多点次的试验示范,以“D0809”表现突出。当年在安子营乡农科所试验,在比正  相似文献   

4.
<正> 绿豆新品种“中绿一号”,原名 D0809,来源于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一九八二年引入唐河县后,连续三年参加全县十三个点次品种对比试验,同时组织了三个乡(镇)一万四千四百亩大面积示范。其主要优点是:1、高产稳产。比当地当家品种“唐河针拨”增产20%以上,而且产量稳定。一般亩产125—150公斤,最高单产可突破250公斤。2、早熟优质。该品种生育期80天左右,籽粒油绿光亮,商品价值高。3、结荚上举集中,便于收摘管理。根据“中绿一号”的特点,1985年,唐河县组织  相似文献   

5.
<正> 豫芝四号是驻马店地区农科所用宜阳白作母本、驻芝一号作父本有性杂交育成。1989年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豫芝四号。具有早熟、高产、稳产、耐渍、抗病等特性。该品种1986—1989年经省和国家级95点次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66.63公斤,比对照(中芝7号、豫芝1号)平均增产21.26%。其中1986年河南省预备试验、平均亩产83.23公斤,比豫芝1号增产37.47%,同年全国预备试验,平均亩产60.43公斤,比中芝7号增产22.67%。1987—1988年河南省区试,平均亩产71.82公斤,比豫芝1号增产22.86%,同期全国区试平均亩产62.27公斤,比中7号增产8.92%。1987—1988年河南省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6.
<正> 一年种五茬小萝卜,春、夏季一般选用质脆、甜嫩、适口性好、市场畅销的品种南阳白荔枝;秋播采用上海白。第1茬在春节前后播种,清明前后上市,用大、中棚栽培,亩产1500公斤。第2茬在谷雨前后播种,露地栽培,播后38~40天上市,亩产2000公斤。第3茬在夏至前后播种,播后35~38天上市,亩产2000公斤。第4茬在立秋前后播种,播后30~  相似文献   

7.
农贸市场     
<正> 紫花苜蓿 适于北方各省区种植。在灌溉条件下,一年可收割3茬~4茬,年亩产鲜草4000公斤~5000公斤,干草1000公斤。初花期全株干含粗蛋白质21%左右,叶片含粗蛋白质23%~27%,矿物质含量亦较丰富。适口性好,可单播也可轮作。 箭舌豌豆 适应性较广,南北方各省区都可种植。茎叶和种子均可作饲料,一般亩产青草1000~3000公斤,籽粒100公斤~250公斤。盛花期茎叶干物质粗蛋白质含量16.1%,种子粗蛋白含量30.4%。适口性好。  相似文献   

8.
<正> 豫玉23是安阳市农科所1992年用外引系掖478作母本,自选系昌7-2作父本组配而成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199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获国家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二等奖,200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产量表现:1994年和1995年在省玉米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502.7公斤,比对照种“豫玉5号”增产12.3%.居参试品种首位。1995年和1996年参加河南大区生产示范,平均亩产455.86公斤,比对照种“豫玉12号”增产9.46%,  相似文献   

9.
<正> 郑单17号系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的玉米新杂交种,2001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一、主要特点 (一)产量高:1998年参加省直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1.8公斤;1999年平均亩产587.5公斤;2000年参加省夏玉米直播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4公斤。  相似文献   

10.
<正> 芝麻地膜覆盖技术是八十年代初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研究的。近十年来.经过大量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证明,芝麻地膜覆盖有提高地温、防旱防溃、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抑制杂草、减轻病害、促进生长和提早播期、扩大种植区域等作用,一般可使芝麻每亩增产25-40公斤,增产30-60%,旱涝年份增产幅度更大,可达一倍以上。如河南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1985-1987年3年48个点次试验,地膜覆盖栽培的平均亩产90.8公斤,比对照亩增29.9公斤,增产49.1%;项城县城郊乡解庄行政村1985年30亩地膜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11.
<正> 豫谷2号(原名5498)是河南安阳农科所用1976年采用“安30×小柳根”×北京2122复合杂交,连续6年在安阳,海南交替选育,历经8个世代于1981年育成。198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谷2号。1982—1989年的七年中参加了地区、省、华北协作区三级四次区试和生产示范,99处试点平均亩产328.75公斤,比对照种豫谷1号平均增产11.52%,居首位。其中88-89两年省生产示范中,平均亩产340.5公斤,比豫谷1号亩增产58.5公斤,增幅20.9%。经在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省种植均表现高产、稳产,适应范围广。还具抗谷锈病突出,兼抗白发病和谷瘟病等优良性状。90年累计种植面积135.4万亩,净增粮5416万公斤。  相似文献   

12.
<正> 豫麦13(郑州891)是当前河南省正在推广的一个小麦优良品种。为了掌握该品种的主要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潜力,1989~1990年在本院试验地和新郑县七里井村一户的责任田内进行了高产栽培试验。其产量结果是: 新郑县七里井村张荣西责任田,经新郑县小星火办公室实地验收,豫麦13小麦实收面积4.2亩,总产2646公斤,平均亩产630公斤。收获时取点测产(每点6m~2),平均亩产608公斤。陕农7859小麦1.2亩,小区实收亩产392公斤。本院内试验田的豫麦13,因后期严重倒伏,产  相似文献   

13.
品种特性块茎果肉肥厚,长圆锥形,生长快。该品种夏秋种植时口感好,产量略低;春种时产量高,但口感稍差;冬季种植时主要用于繁种。春季栽培时亩产达6000公斤,夏秋栽培亩产约5000公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 1.达思罗:由法国引进,果实圆锥形,果面平整,深红色,有光泽,果肉全红,果实韧性强,耐储运,酸甜适口,香味浓郁,品质极佳。可溶性固形物9-12%,较全明星高2-4%,第一序果平均重26克,最大65克。株产300克,亩产2000—3000公斤,最高亩产3500公斤。此品种为中早熟品种,在同一温室内栽培较全明星早熟10-20天,较丰香和土特拉晚熟10—20天。该品种适宜温室、大棚和露地栽培,是一个目前口感最好的鲜食及高档加工品种。  相似文献   

15.
<正> 玉米是我省重要秋粮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500万亩以上,产量占秋粮总产的50%左右,不少县区达70%以上。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栽培技术的优化,单产、总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全省范围内出现了不少千亩亩产500公斤;万亩亩产400公斤和小面积亩产75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但就全省而言,玉米产量仍是中低产水平。近几年来,玉米单产一直在225公斤左右徘徊,这与我省的自然优势和生产条件不相适应,没有发挥玉米高产的潜能。玉米是个四碳作物,具有生育期短、光能利用率高、肥水效应显著、增产潜力大的特点,它不仅是发展畜牧业的饲料之王,而  相似文献   

16.
<正> 高淀粉型品种 徐薯18:中蔓,薯皮紫红色,肉白色,切干率30%,淀粉率20%左右,食味较好,抗旱,抗根腐病,亩产2500公斤以上,比普通徐薯18增产20-40%,薯皮光滑,颜色鲜艳,适合丘陵、山区、平原春、夏薯加工区种植。 豫薯7号:中蔓,薯皮紫红色,肉白色,淀粉率达22.6%。中抗茎线虫病,亩产3000公斤左右。薯皮光滑,  相似文献   

17.
<正> 根据近两年河南省小麦品种示范结果,将我省示范推广的新品种简介如下,供各地选用。 1、偃师九号已审定命名为豫麦七号,全省种植面积达1121万亩,为本示范对照种。今年全省14处示范平均亩产375公斤,居首位,其中北中部10处亩产321公斤,平均375公斤,南部4处亩产272—374公斤,平均312公斤,均居首位。该品种喜肥喜水,属高水肥品种。在今年晚播和后期干旱的情况下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亩成穗只有31.1万,每穗粒数33.4粒,  相似文献   

18.
段聪仁  李淑媛 《河南科技》1991,(5):20-20,36
<正> 河南是我国柑桔的北缘栽培区,目前栽种柑桔的地区,主要在豫西南伏牛山南侧和大别山区,有西峡、淅川、内乡、镇平、邓州、确山、固始、新县等十五个县,到1990年全省栽培面积达11万亩,有15%始果投产,产量达130多万公斤。以淅川、西峡发展较快。通过十多年的引种北移栽培试验,其经济效益很好。如本站1985年定植六亩温州蜜柑,三年始果亩产130公斤,四年亩产667公斤,五年亩产1125公斤的产量,其中一亩五年生密植试验园,  相似文献   

19.
<正> 长葛县小麦、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益综合技术开发,选择在坡胡等8个乡镇,小麦面积30.5万亩,玉米18.5万亩。开发区1990-1992年小麦平均亩产363公斤,比开发区前3年平均增产14.5%,比全县同期小麦亩增产10%,3年累计增产小麦4323.1万公斤,增加收入为3026.17万元。玉米3年平均亩产467公斤,比同区前3年平均增产21.8%,年平均递增为6.6%,比同期全县平均增产12%,累汁增产玉米4856.9万公斤,增加产值2719、86万元。其做法是: 一、狠抓小麦、玉米“一优双高”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来源“86—4”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新乡王屯科研组协作于1980年以“岱61”为母体,“86—1”为父本杂交,经枯、黄萎混生病圃多年连续选择育成的抗黄萎、耐枯萎型品种,具有早熟性好、品质好等优点。二、产量表现: 经1984—1987年四年试验,“86—4”直播产量分别比“陕5245”、“晋7”增产37.8%—9.6%,在86、87年气候不利时和“晋7”仍是平产。经四年不同形式的麦棉套种,其丰产性表现的更为突出。据1987年42个农户统计,87.3亩麦棉套种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