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爱情,是世界各国文学家经常描写的题材。描写爱情的作品,随着作家的世界观、社会理想和美学观点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社会理想和美学意义。如何正确处理作品中的爱情描写,如何在描写爱情的作品中表现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美和理想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无意识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它与文艺创作中的灵感和梦有着紧密联系.在文艺创作中,无意识影响到作品的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发展,并制约着创作者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人物是纪德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和最为活跃情感因素,它们与作家的精神世界有着对应关系,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内蕴.这些人物是作家备受压抑的创伤经验的升华和欲望的投射,是作品镜像世界中潜在自我的映像,镜映着纪德的人格品质和精神世界,人物的双重人格则体现了作家内在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4.
肖丽艳 《科技信息》2007,(8):133-134
许地山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部分是女性,他选择女性做为主要人物的动因来自时代因素的激荡、宗教思想的融汇和自身情感的体验等三个方面,了解这些动因有助于分析许地山作品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的杰作。作品中主要人物浮士德和梅非斯托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能隐寓古今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不同心态的淋漓尽致的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的提示,和民间节会情景的描绘,向读展示了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历史、化和民俗。《俘士德》所体现的思想、化、学术观点,能给我们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很好的教育和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梦十夜》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备受关注的一部作品。作品由十个相对独立的梦境构成,包含了漱石对爱情、艺术、命运、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在第一夜中,作者以瑰丽的文采、奇妙的构思描述了一个神秘、犹如梦幻、匪夷所思的爱情故事,塑造了漱石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和他的理想爱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漱石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7.
谢坤 《科技信息》2013,(6):208-208
奥斯卡.王尔德作为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以感性为美、以想象为美及以形式创新为美的文学理念在其叙事作品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本文拟从意象、声音及情节等方面来探析其叙事作品中的形式创新。  相似文献   

8.
孙婷 《科技信息》2008,(5):213-213
论文中涉及到抽象美在艺术、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对人们审美意识产生的影响。结合现代抽象艺术的发展和现代漆艺作品创作中对于抽象表现的应用,通过对漆艺作品中表现抽象美的制作技法的分类分析,阐述了抽象因素美在现代漆艺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来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的文本意义。沈从文都市小说既非是为创造一个与其湘西世界相媲美的都市世界,也非为泄一己之愤的工具,而是以梦的伪装形式,歪曲地表达他的欲望满足,即找寻理想的生存方式。沈从文都市小说中不合理性、极端偏执的思维方式,正与梦中的思维形式相吻合,这正是沈从文在小说中对都市人物进行极端丑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命若琴弦》这部作品中的太阳意象是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作为人物的活动背景,起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之作用,更体现了作者对世界独特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反应。太阳意象一头连接着"死",反映了作者心中被社会抛弃的孤独荒凉感,另一头连接着"生",暗含了史铁生对光明和理想的企盼,两者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哲学思考,并由此观照人类的终极存在。  相似文献   

11.
马雯娜 《科技信息》2009,(3):125-125
本文从马克·吐温和他的作品的关系入手,认为马克·吐温的作品和他的生平、经历、个人的世界观以及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确切的说是马克·吐温其人在其作品中的折射。这一特点尤其突出地体现在《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  相似文献   

12.
红色音乐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脉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广大中国群众在不同时期凝结的精神财富,表达了强烈的革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介绍中国红色音乐文化钢琴作品的创作历程及发展概况,从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交融交织的发展节点中提取传统红色音乐文化所体现的特点与共性,深入挖掘红色音乐文化中的理想情怀与现实意义,探讨红色音乐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产生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命若琴弦》为解构文本分析在修辞幻象中用张力和不稳定性相互作用下如何展开叙事进程,显现出文本在 作者、读者和作品中人物交流语境下审蔓、认知上的交错复杂,体现人生中目的和过程的哲学构想。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内容———儒释道在思想上初步融合的过程。江淹的作品正体现了儒释道三者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具有比较自觉的意识。纵观江淹现存的作品,其中的儒家倾向非常明显。如忽略此点,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江淹作品的创作思维和艺术成就。我们从确凿的史料出发,论述江淹作品儒家倾向形成的原因及其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裘德经历了从满怀理想到理想的破灭、从渴望爱情到爱情幻灭、从建立家庭到亲人离去,直至最后抱病而亡。从裘德身上,可以感受到他所体现出的悲观主义色彩。但是,这种悲观主义的色彩并不是哈代创作的目的,而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悲观主义来映衬出哈代对社会改良的希望,或积极乐观向善的渴求,即进化向善论。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内容——儒释道在思想上初步融合的过程。江淹的作品正体现了儒释道三者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具有比较自觉的意识。纵观江淹现存的作品,其中的儒家倾向非常明显。如忽略此点,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江淹作品的创作思维和艺术成就。我们从确凿的史料出发,论述江淹作品儒家倾向形成的原因及其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散文名家,张岱的作品《陶庵梦忆》代表了晚明小品文的极致。全书文笔清新活泼、简短隽永,描写了世俗生活中大量俗人俗事,字里行间却满溢出灵动的诗情。究其原因,是张岱热爱世俗生活并能深入其中,又能凭借自身厚重的文化积淀对生活进行思考。在《陶庵梦忆》一书中,他通过对市井"俗人"的描写表达了物性自遂的人格理想;通过对日常事物的品评标榜了思致文理的生活艺术观;同时把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自然渗透到作品中,形成了融会贯通的文字风格,使其散文展现出外俗内雅、俗中见雅的独特艺术趣味,也体现了他对自身人格精神的坚守。  相似文献   

18.
从《十三夜》看樋口一叶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樋口一叶的作品几乎都是以不幸的、痛苦的女性作为主人公。作家将自己的女性身份融于其中,在文坛上发出了"女性的声音"。《十三夜》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以小说中登场人物所说的"梦"为主线,从作家对小说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的设定,探究一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9.
王平 《晋中学院学报》2002,19(2):123-124
中国水墨人物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造型与结构的体现、造型与线的转换、结构与墨色的表达 ,在学习和创作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如何造型、如何用笔、用线、用墨 ,问题同一 ,观点各异 ,由此才产生不同的风格和手法 ,并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对世界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研究者们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一直众说纷纭.海明威在《白象似的群山》中成功塑造了女主人公吉格,从而揭示了他的理想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