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莞著名文史家杨宝霖曾这样赞叹松山湖的美景:“月星光敛红云出,黛色连山衔晓日。春湖十里漾金波,岸树堤花纷彩墨”。果真,走进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只见四周峰峦环抱,湖光山色,满眼翠意盎然,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公园,而并非一个创新型、便利型、服务型和规范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自2002年始建以来,松山湖按照“融山、水、园为一体”、“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的彰显生态特色的规划理念,快速推进各项工作,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成效显著,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广东省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也于2007年2月份获批落户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并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在广东省火炬计划的支持下,人们已经感受到其即将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制造基地、生物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及产业人才聚集基地的巨大发展潜力。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正成长为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相似文献   

2.
《广东科技》2009,(15):14-14
东莞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很大,入驻松山湖的东莞市清园高新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清园创投)看中了这一块大蛋糕,计划投资54亿元,在松山湖西部建设一座占地650亩的能源环保科技城。届时,园区将吸纳一批与清华大学合作的企业入园。目前已经有60家企业与清园创投签订了合作意向,总投资额已经达到了50亿元。  相似文献   

3.
《广东科技》2008,(17):32-33
创意文化产业走进了东莞决策者的视野。东莞市出台了《关于促进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府表示,计划选择有一定产业集聚基础的2-3个创意产业园区作为示范园区,并特别鼓励松山湖、虎门港、东部生态园发展创意产业园。  相似文献   

4.
《广东科技》2008,(9):70-71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通过几年的努力,园区的基础和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开始进入加快核心功能开发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坐落在广东东莞松山湖国家高新区,是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华中科技大学于2007年签约合作共建的一个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平台,是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院以来,工研院坚持"创新是立足之本、创造是生存之道、创业是发展之路"的理念,在科技体制机制方面勇于改革,探索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创新之路,成为东莞乃至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科研力量。经过几年的发展,工研院在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产业孵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  相似文献   

6.
刘毅 《广东科技》2016,(13):49-51
如果说以往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更多是把精力放在如何引领东莞其他镇街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弯道超车上,那么,现在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创新引领的视野放得更宽,正对标全球创新领头羊去布局创新生态链。  相似文献   

7.
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1999年在香港成立,是全球知名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下辖4家子公司,分别位于广东东莞和福建宁德。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Dong Guan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以下简称ATL)是其第二家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位于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ATL致力于开发、生产和销售先进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产品供应至消费电子类高端客户。在全球专业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中,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1月6日,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以下简称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在东莞松山湖总部1号揭牌成立,它将致力于培育运动控制与高端装备企业群、工业与服务机器人企业群和高端消费产品企业群这三大企业群,努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全广东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之一。松山湖机器人基地计划用地592.13亩,分三期开发。首期投资4.74亿元,主要营运和开发建设98.35亩的机器人研究院、孵化器及科技创业学院;第二期投资11.54亿元,建设占地131亩的国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区域发展模式,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以知识产权为视角,在对东莞市松山湖园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调查的基础上,从知识产权政策、服务和管理等方面,探索提升地方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广东科技》2008,(5):38-38
广东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属省重点建设院校,是广东省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总面积为1404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占地227亩,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占地1177亩,位于东莞市美丽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东莞市经济结构的特点,提出松山湖科技园应定位于国际IT产业制造中心,并采用园内高科技企业自我发展与市政府的综合政策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从而形成技术辐射,带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近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佟星,在松山湖管委会会见了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宏江博士以及陪同来莞的科技部秘书长张景安一行。佟星在与张景安、张亚勤、张宏江等进行座谈时提出,要加快把松山湖建成东莞科技中心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正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以下简称松湖华科或园区)成立于2010年7月,由东莞松山湖(生态园)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和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合作共建,并于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园区定位为先进制造领域创业示范基地,重点围绕高端装备产业、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和制造服务业三大产业领域的中小微企业进行培育孵化。  相似文献   

14.
<正>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11年10月在东莞松山湖国家高新区成立。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大型云计算研发机构,也是国内首个拥有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次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云计算专业研发机构,中心着力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育成、科技金融等四大平  相似文献   

15.
<正>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光电院)是北京大学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它于2012年8月正式成立,是践行北京大学-广东省战略合作协议的第一个成果。北大光电院位于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主要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技术的研发为核心,建设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等4大基地和半导体照明技术、激光显示器件技术、电子功率器件技术、光电精密  相似文献   

16.
徐淑琴 《广东科技》2014,(23):53-55
2006年,广东工业大学作为广东省属的最大工科院校,在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简称设计院),以提升东莞企业的工业设计水平,增强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东莞市政府与广东工业大学进一步加强合作,成立了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简称创新院),作为一个地校合作的高水平综合性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施"设计引领创新",推动东莞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佛山狮山镇和东莞松山湖为例,利用广东省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和两个城市2016年社会经济数据,从空间结构融合、城镇化发展质量与管理体制整合等方面,分析园镇融合的特点和模式,并探讨园镇融合发展的内外动力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园镇融合是产城融合在村镇尺度上的一种形式,其内涵包括体制整合、空间与功能融合以及城镇化发展。2)狮山采取园镇合一逐步更新发展模式,空间上核心带动组团发展;松山湖则采取新区统筹规划的发展模式,形成功能分区组团发展空间结构。3)园镇系统受到内外部动力共同作用,融合发展,其中外部动力包括全球化、土地财政和国家区域政策调整。作为统筹力、发展力和支撑力,制度、产业和城镇化要素构成推动园镇融合的系统内部动力。4)作为主要的外部动力承担者与内部动力实施者,地方政府主导园镇发展。狮山在镇域尺度重构制度、产业和城镇化要素,推动逐步融合;松山湖基于统筹规划、利用制度与产业集群的地方化以及高质量的城镇化来促进园镇融合发展。狮山和松山湖的园镇融合改变了珠江三角洲村镇原有城乡混合、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推动“产–城–人”相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淑琴 《广东科技》2014,(23):47-49
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云计算中心")位于东莞松山湖国家高新区,是2011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大型云计算研发机构,为中科院非法人单元,注册为东莞市事业法人单位。 云计算中心以品牌、人才、技术、设施和机制等五个方面作为基本支撑,着力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育成、科技金融等四大平台;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9.
东莞镇区产业差异化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异化发展是产业具有一定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东莞是中国仅有的四个市管镇的地级市之一,东莞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镇区经济的支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东莞镇区产业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严重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产业发展差异化战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以东莞松山湖不同功能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松山湖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情况。通过对不同采样点表层土壤的采样分析,得到重金属元素在整个松山湖的空间分布情况。结合数据分析各功能区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得出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重金属污染物的传播特征,确定重金属污染源的具体位置。该结论为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土壤、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障人群健康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