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下游企业研发费用分担与一体化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上下游企业合作研发的费用分担与一体化的个体效益与社会效益,与横向企业研发合作的信息共享形式不同,上下游企业之间研发合作的基本形式是费用分担。建立了一个上游垄断企业和两个下游企业的产业组织理论模型,其中下游企业进行成本降低型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游企业有两种选择:一是分担其中一个下游企业的研发费用或是进行纵向并购实现一体化。通过比较上下游研发费用分担与上下游纵向一体化两种情况下的企业利润之和以及全社会研发水平等总体效益,判断上游企业是应该选择纵向并购还是选择分担下游企业的研发费用,以及政府对两种情况下全社会总的研发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确定哪种情况下更能改进总的社会福利水平,对于类似的企业纵向并购行为应该鼓励还是限制。  相似文献   

2.
竞争条件下纵向合作创新企业的联盟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Samiran Banerjee和Ping Lin的纵向合作创新模型,通过引入上游企业间双寡头竞争关系和创新成本函数,探讨在产业链上游双寡头竞争条件下,当以过程创新为目的上游创新企业的研发成本分担比例一定时,上游创新企业与下游成员企业的联盟策略,及其对四类企业利润函数的影响.研究表明:上游创新企业的合作创新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合作创新联盟企业的利润,而且下游非成员企业也会从中受益,从而使行业总利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3.
纵向RJVs研发成本分担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秋菲  李凯 《系统工程》2007,25(5):104-107
针对一个上游垄断厂商和多个下游厂商组成的两层市场结构,构建模型分析了产量变化和利润变化两种成本分担机制对RJVs规模的影响,以及不同成本分担机制下,RJVs规模与研发费用、研发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上游厂商期望的最优RJVs规模总是大于下游厂商期望的规模.在产量变化分担机制下,上下游厂商期望的RJVs规模均随着研发费用的增大而减小;在利润变化分担机制下,上游厂商期望的RJVs规模随着研发费用的增大而递减,下游厂商期望的RJVs规模随着研发费用的增大而递增.  相似文献   

4.
将供应链管理系统中与原材料和产品流动过程有关的产品转移价格作为上游企业基于提前期内下游企业对产品的反馈信息作出的预期价格.提出了预期机制下供应链产品的非线性、非均衡转移定价模型,研究了供应链管理系统产品转移价格决策的混沌动力行为,并基于最大Lyapunov指数对供应链产品转移价格进行预测.最后,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产品研发项目中活动并行与赶工的特点,深入分析了研发活动并行时,赶工对上游活动的信息变更速度及对上、下游活动间的信息依赖度的影响。研究了信息变更对下游活动进程的影响,建立了研发活动赶工和并行时下游活动的返工工作量模型;进一步,基于返工工作量模型,构建了考虑机会成本和赶工成本的项目净收益函数,以及优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最优性分析,得出了在赶工条件下上、下游活动的最优并行度。并分析了工作强度,机会成本等参数对最优并行度的影响。最后,将模型应用到模块化集成电地暖系统研发项目,计算得到了在赶工策略与并行策略下研发项目的总收益。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一个上游为一个垄断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下游为存在质量差异且进行古诺竞争的双寡头纵向结构,考察纵向结构对下游企业创新激励的影响.研究表明:上游投入品生产企业对下游企业实行歧视性定价,以保证不同产品质量企业存在;在纵向分离结构下,一个下游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会降低其竞争企业的创新激励;在纵向一体化结构下,竞争企业质量提高会降低一体化企业的创新激励,而一体化企业质量提高会增加竞争企业的创新激励;与纵向分离结构相比,纵向一体化结构提高一体化企业的创新激励,抑制竞争企业的创新激励.  相似文献   

7.
考虑一个上游企业和一个下游企业构成的供应链,其中上下游企业间存在后向持股关系,即下游企业拥有上游企业的股份.上游企业由下游企业等多个股东共同拥有,各股东都享有上游企业的分红权和控制权.在共同控制情形下,各股东都有权参与上游企业的决策,通过对他们不同利益诉求的平衡,构建上游企业的决策目标.论文分别在上游主导型供应链和下游主导型供应链中,研究了企业的价格等运营决策,探讨了下游企业持有的上游企业股份对供应链运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上游主导型供应链中,当且仅当下游企业持有的股份比例达到50%时,上游企业以成本价供应产品,供应链实现协调;在下游主导型供应链中,即便下游企业持有的股份比例没有达到50%,上游企业也可能以成本价供应产品,但是只有当下游企业持有的股份比例达到50%时,供应链才能实现协调.  相似文献   

8.
政府补贴政策下产品差别定价与供应链协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背景下,考虑到市场上低碳产品和普通产品并存的情况,以双寡头上游制造商和一个下游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低碳产品和普通产品的差别定价问题。以无政府补贴的分散式决策模型为基础,从降低低碳产品成本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有政府补贴的低碳产品和普通产品差别化定价模型,求解得到了两制造商及其下游零售商的最优定价策略。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情况下的差别定价能实现低碳产品制造商利润、零售商利润和供应链系统利润的Pareto改善,却无法达到供应链整体利润最优。于是,针对分散决策造成供应链效率损失的情况,采用Shapley值法进行协调,并给出了契约协调机制。最后,通过算例对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寡头竞争模型下的R&D溢出与内生定价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产品成本时,产品定价具有内生基础。针对这一特点,将传统Hote lling模型中外生的定价策略作为内生变量,研究了技术溢出王件下的三阶段RD/产品问题:双寡头企业先决定RD投入水平,然后对单一定价策略或歧视定价策略进行战略选择,最后在产品市场中进行价格竞争。研究发现,歧视定价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占优策略。当市场中只有一个企业实施歧视定价时,其研发动力最强;当竞争对手同时实施歧视定价时,则该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创新惰性",研发动力减弱。在均衡定价策略下,企业利润与技术溢出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适度的技术溢出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而过度的技术溢出将导致社会福利降低。  相似文献   

10.
纵向一体化前后上游R&D投资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市场上存在一个上游和一个下游企业,上游企业通过R&D可降低产品成本.本文研究上游企业的R&D投资和下游企业的产品产量随纵向一体化的变动情况.研究表明,纵向一体化之后,上游企业的R&D投资、下游企业的产品产量、行业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均增加.在纵向一体化之前,上游企业的R&D投资和下游企业的产品产量较少的原因是它们作出决策时没有考虑对方的利润.最后以一个特例对研究结果作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1.
考虑存在2个上游厂商和N个下游厂商组成的2层市场结构,研究了当上、下游厂商组成的纵向RJV只进行1次和无限次R&D合作时的稳定性条件.讨论了社会整体福利最优条件下纵向RJV的规模选择,分析了在R&D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上游厂商选择不同R&D形式的成本约束,以及政府为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最优对厂商R&D活动进行成本补贴的条件.结果表明:合理的违约惩罚机制可以保证上游厂商遵守RJV协议;当贴现因子高于一定程度,无限次R&D合作的纵向RJV具有稳定性;如果R&D活动能够改善社会整体福利,政府应该通过补贴R&D投入的方式激励厂商更多从事R&D投资,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最优.  相似文献   

12.
结合共性技术研发过程及技术链分析,借鉴Stackelberg博弈思想,通过引入纵向扩散难度、技术弹性及后续开发难度等建立主从博弈模型,分析了技术链视角下共性技术供给模式及选择问题.研究发现相对政府主导和政府-市场结合模式言,市场主导模式不可取;随供给成功率增加率增大、纵向扩散难度减少、技术弹性增加(只要纵向扩散难度不太大或供给成功率增加率不太小)及上游企业影响力增加(相应政府-市场结合模式下下游企业预期收益低于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市场结合模式上下游企业努力水平及博弈参与方预期收益均高于政府主导模式,且下游企业努力水平及收益均更晚的超过政府主导模式,反之,政府主导供给模式占优.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上游制造商具有多种产能策略、下游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的两层供应链系统,利用Stackelberg博弈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产能策略下的企业决策及利润。针对可扩张的产能策略,设计了由批发价和转移支付组成的两部定价契约实现了供应链的协调。结果表明:当初始产能水平低于某一阈值时,进行产能扩张是制造商的占优策略,且可以同时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如果产能扩张成本系数较低,零售商改善促销效率的>行为对其自身有利,反之则不利,但始终对制造商有利;在可扩张的产能策略下,两部定价契约可以协调供应链,但应根据初始产能水平状态而调整契约参数。  相似文献   

14.
在供应链下游企业承担由上游企业质量缺陷引致的产品责任背景下,基于不同权力结构,考虑了责任成本分担、收益分享以及由两者构成的组合契约,研究了不同质量激励策略对上游企业产品质量改进以及供应链企业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游企业为领导者时,责任成本分担契约不具有激励效果,而收益分享与组合契约的激励效果相同,均有助于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系统利润的提升;下游企业为领导者时,收益分享与组合契约虽然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升,但却存在使供应链企业利润受损的可能,而责任成本分担契约可同时激励产品质量和供应链企业利润的增加,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达到最高水平;在收益分享契约下,上游企业为领导者时的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系统利润均高于下游企业为领导者情形,但是在责任成本分担与组合契约下,若责任成本分担比例足够大,则两者在下游企业为领导者时反而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下游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情况下的上下游企业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产量补贴政策、研发投入补贴政策对均衡态下社会福利和上下游企业利润的影响,以及研发补贴政策实施的条件。结果表明:(1)当下游企业产品研发难度系数r3/(4b)时,政府不需要投入研发补贴;(2)当r3/(4b)时,政府实施研发投入补贴政策能够增大社会福利,并增大上下游企业的利润;(3)当r1/b时,政府实施产量补贴政策比研发投入补贴政策能够实现更大的社会福利,并使上下游企业的利润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6.
实施VMITPL模式后如何分配利益直接关系到各参与者的积极性及VMITPL模式的实施效果,学术界对此问题关注有限,仅有的几项研究通常立足于供应链下游段展开。选取供应链上游段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实施VMITPL模式前后供应链参数的变化,建立经济效果模型。利用最大熵值法构建利益分配机制,考虑到该方法的基本前提是各企业承担均等风险,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利用正交投影法对所构建的机制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并通过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机制能够对企业承担的风险做出补偿,使得由于实施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而产生的利益在各参与者之间合理分配,实现了各方共赢。在实际操作中,该机制可通过各参与者在实施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前共同制定利益分享契约而实现。  相似文献   

17.
实施VMI&TPL模式后如何分配利益直接关系到各参与者的积极性及VMI&TPL模式的实施效果,学术界对此问题关注有限,仅有的几项研究通常立足于供应链下游段展开。选取供应链上游段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实施VMI&TPL模式前后供应链参数的变化,建立经济效果模型。利用最大熵值法构建利益分配机制,考虑到该方法的基本前提是各企业承担均等风险,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利用正交投影法对所构建的机制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并通过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机制能够对企业承担的风险做出补偿,使得由于实施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而产生的利益在各参与者之间合理分配,实现了各方共赢。在实际操作中,该机制可通过各参与者在实施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前共同制定利益分享契约而实现。  相似文献   

18.
合作型企业间电子商务中参与合作的企业追逐私利的行为可能给合作关系带来损害,针对实施合作型企业间电子商务的上下游企业分别具有同等的获取市场需求信息能力和不具有同等的获取市场需求信息能力两种情形,从下游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两种构造上下游企业间合作信任机制的策略,以避免下游企业夸大市场需求预测量的倾向,从而赢得上游企业的信任,建立起双方合作信任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铝业公司纵向并购的环境和行为特征,构建"上游寡头竞争、下游完全竞争"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对纵向一体化的排斥效应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中铝并购电解铝企业对其他独立下游企业具有明显的排斥效应,但这种排斥效应随中铝在上游部门垄断程度的降低而变弱,而纵向并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变弱程度.中铝纵向一体化的长远目标是尽可能控制铝土矿稀缺资源,并层层利用上游垄断的纵向排斥效应,最终在技术含量高的铝深加工环节上形成垄断优势.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上游技术服务商和下游新能源制造商合作创新的两级供应链,考虑两个制造商的竞争关系和权力结构,研究不同竞争模式对产品定价、产品利润的影响,为技术服务商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决策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技术服务商在同等条件下会提供技术给具有竞争关系的制造商以优化利润;制造商之间的权力结构会影响技术服务商的利润,并且在“权力对等”竞争模式(FLC)下的利润最大。从制造商角度,竞争强度和技术产出贡献度均会影响产品价格。在技术产出贡献度较小的情形下,垄断模式(M)下的产品定价最高,“制造商1领导”竞争模式(SLC)和“制造商2领导”竞争模式(TLC)下的定价较高,FLC模式下的定价最低;反之亦然。算例分析进一步指出,当技术产出贡献度较小时,M模式下的产品利润大于竞争模式(C)下的产品利润;反之亦然。此外,制造商之间的权力结构会影响C模式下的产品利润,因此,制造商在C模式的占优策略是通过FLC模式实施定价或在SLC和TLC模式下取得定价领导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