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有效修复大黄鱼资源及评估增殖放流效果,1998-2014年,分别在位于浙江沿岸的象山港、岱衢洋、洞头列岛三个水域采用金属线码标记、荧光色素可见式标记和挂牌标记等标志方法,进行大黄鱼标志放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标记方法的不同及海区的选取对标志鱼的回捕有差别性影响。在目前渔获交易的市场体制下,金属线码标记和荧光色素标记识别率较低,回捕效果不明显,放流宜采用较为直观的挂牌标志;三个水域的回捕率为象山港海域高于洞头海域,岱衢洋海域最低。放流后,标志鱼在三个放流水域均能够存活、生长和索饵洄游,并呈现不同的移动分布特点和回捕效果。文章还对影响回捕率的因素和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增殖放流对山东半岛南部中国对虾资源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1—2016年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的本底调查及跟踪调查,初步掌握了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中国对虾的资源量在1 097. 75 t左右.结果显示:本底调查中,中国对虾的相对资源密度为0. 43尾·网~(-1)·h~(-1);放流10 d后的跟踪调查中,其相对资源密度为2. 60尾·网~(-1)·h~(-1); 6年内中国对虾的平均放流群体比例达到了97. 16%,平均回捕率为1. 64%,平均可捕量为832. 88 t.数据表明,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中国对虾自然资源量均较低,且有逐年递减的趋势.通过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资源量显著增大,有效缓解了渔业生产对中国对虾自然资源的捕捞压力,对山东南部的中国对虾资源补充和资源修复方面均起到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五垒岛湾2010—2015年的海蜇增殖放流前本底资源量和增殖放流后资源增加量进行调查,采用扫海面积法进行估算,并对每年的海蜇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比例及放流苗种的阶段成活率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10—2015年,海蜇增殖放流10 d后,放流群体占总资源数量比例分别为74.95%、94.68%、100%、94.45%、90.46%、92.58%,五垒岛湾海域海蜇自然群体资源量较低,放流群体海蜇资源起到了明显的补充作用;放流苗种在放流10 d后的阶段成活率分别为0.31%、0.44%、0.73%、0.88%、0.69%、0.96%,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成活率仍偏低.  相似文献   

4.
靖海湾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资源量贡献率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海面积法对2010—2012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本底资源量和放流后资源增加量进行估算,分析了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的比例及放流苗种的阶段性成活率.调查结果表明:2010—2012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放流后10 d左右,海域中三疣梭子蟹资源量分别达到342.9万只、285.67万只和571.5万只;放流种群占总资源量比例分别为62.5%、85.0%和92.5%;放流苗种的阶段成活率分别为34.3%、37.0%和31.2%.  相似文献   

5.
深圳湾沿岸池养黄鳍鲷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4~1996年在深圳湾沿岸养殖场采集的黄鳍鲷的调查资料,就该鱼的繁殖生物学的一些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0—2016年在靖海湾与五垒岛湾进行的三疣梭子蟹放流前本底调查和放流后跟踪调查结果,对比分析靖海湾与五垒岛湾三疣梭子蟹苗种的贡献率及成活率.调查结果表明,靖海湾与五垒岛湾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资源量均较低,2010—2016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放流群体资源贡献率分别为50%,80%,90%,60%,81. 25%,76. 36%和92. 31%,五垒岛湾三疣梭子蟹放流群体资源贡献率为分别为60%,50%,75%,75%,95%,85. 71%和72. 73%,放流群体贡献率较大.近7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苗种成活率分别为12. 86%,16. 33%,14. 24%,11. 37%,24. 87%,70. 32%和68. 88%,五垒岛湾苗种成活率分别为6. 86%,3. 42%,5. 68%,5. 84%,37. 76%,23. 85%和30. 86%,靖海湾放流苗种成活率略高于五垒岛湾.通过靖海湾与五垒岛湾三疣梭子蟹放流效果对比分析得出,增殖放流对三疣梭子蟹资源有极大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7.
厦门海域渔业资源现存量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2007年夏季(2006年8月)、冬季(2007年1月)、春季(2007年4月)和秋季(2007年10月)在厦门海域利用底拖网渔船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对厦门海域(约2 713 km2)的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评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节渔业资源平均密度为981.97 kg/km2,其中秋季居首位,约为1 261.39 kg/km2;冬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951.31 kg/km2和936.93 kg/km2;而春季资源密度最低,约为778.24 kg/km2.各个季节的资源密度,鱼类均居首位,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各季节鱼类优势种分别为:春季鱼类优势种有6种,以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幼鱼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夏季有7种,以中华海鲶(Arius sinensi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秋季也有7种,以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叫姑鱼和中华海鲶为主要优势种;冬季有4种,以叫姑鱼为最主要优势种.4个季节的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约为1 694.71 t;渔业潜在可捕量约10 523 t.渔业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及盐度关系较密切.该海域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急需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原产黄渤海,浙江海域仅偶见其踪迹。其个体大,生长快,生命周期短,经济价值高,是较理想的增养殖品种。为将中国对虾引入我省自然海域,我们在象山港进行了中国对虾苗种放流试验。关于中国对虾在黄、渤海域的生长情况,已有较祥尽的研究。为了解在象山港放流的中国对虾(以下简称放流群)对港内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及生长情况,本课题组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本文就放流群在港内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鳍鲷SparuslatusHouttuyn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1984年作者在南海沿海共采集了636尾黄鳍鲷进行生长研究.数理统计分析结果确定鳞长—体长函数关系式为:L=65.3518 S~(0.6510).由该公式制定出鳞长—体长关系表,引进系数K对各实测值进行校正后,推算出各龄体长值.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3.3925×10~(-5)L~(2.9862),依该关系式推算各龄体重及相对增长率.由各龄体长值求得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564.19毫米;k=0.1338;t_0=-1.6647.将几种鲷科鱼类的生长速度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采用尾静脉抽血法对斜带髭鲷厦门网箱养殖群体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核型公式为2n=46=4m 8sm 6st 28t,染色体总臂数NF=58,与喻子牛等对青岛近海斜带髭鲷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发现厦门斜带髭鲷染色体2倍体数2n=46比青岛的少1对,但大型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数目又比青岛海域群体多出一对.从而推断斜带髭鲷厦门网箱养殖群体的染色体核型2n=46=4m 8sm 6st 28t可能是从核型2n=48=2m 8sm 2st 36t通过一对非同源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经罗伯逊易位,着丝点融合形成了一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而形成的,进而造成斜带髭鲷不同地理种群间染色体的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11.
浙江近海海域海蜇的增殖放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5年后浙江南部海域海蜇资源衰败,至今20多年没有恢复.在完成海蜇全人工工厂化育苗研究后,1986年起开始在北部海域的象山港、杭州湾进行放流试验研究,1986~1989年共放流5 mm左右的海蜇苗12 529.45×104,回捕率0.1%~0.88%.在此基础上,1992~1994年又在浙江南部海域放流伞径3~5mm的海蜇苗17 533万只.回捕率0.57%~2.33%.在停止放流后的1995、1996年于浙南海域捕获海蜇61×104多只,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对厦门海域文昌鱼资源的历史变动,以及影响其资源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对文昌鱼栖息地的生态因子、生物因子、沉积物等影响因子和保护区的维护与海域环境修复进行了评价.从环境生态的修复、种质资源保护、放流行政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保护文昌鱼的建议和对策,为文昌鱼这一特殊的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钱塘江鱼类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渔业资源进行调查,运用SPSS统计方法对调查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对2006—2012年鲢、鳙鱼苗增殖放流量和捕捞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图形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2年鲢、鳙鱼的放流量与捕捞量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929和R=0.960,且相关性水平P≤0.05;鲢、鳙鱼的放流量、捕捞量与资源密度的图形分析变化趋势呈现较高的一致性.表明人工增殖放流苗种数量与成鱼捕捞产量成正相关性,通过采取人工增殖放流鱼类苗种措施能有效地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4—2016年福建厦门湾海域(118°E~118.4°E,24.4°N~24.6°N)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对采集到的384尾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1830)测量其全长、体重等生长参数,利用ELEFAN技术和Pauly经验公式对厦门湾条纹斑竹鲨的全长-体重关系、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和死亡参数等生物学特征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14—2016年厦门湾水域条纹斑竹鲨,平均全长为318 mm,优势全长组为250~300 mm(占比为28.0%);平均体重179 g,其中占比最高(17.4%)的体重组为40~60 g;条纹斑竹鲨全长-体重之间的关系式为W=5×10~(-6)L~(2.9435),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的参数分别为L_∞=94.5 cm,K=0.45,t_0=-0.2349 a~(-1),生长拐点的年龄为2.1643龄;总死亡系数(Z)为1.53,自然死亡系数(M)为0.6869,捕捞死亡系数(F)为0.8431,渔业资源正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15.
象山港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4月对象山港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4个站位采集到鱼卵,分别为斑鰶、白姑鱼、带鱼,平均密度为4.58个/m2.10个站位采集到仔稚鱼,分别为脂眼鲱、青麟鱼、斑鰶、油魣、鮻鱼、少鳞鱚、白姑鱼、日本金线鱼、蝦虎鱼科,平均密度为30.83尾/m2;在港顶部区域的拖网几乎没有渔获物,港中部和港口外岛礁附近海域渔获物重量组成最高的分别为鱼类和虾类,各占81.11%和46.77%,尾数组成均是虾类最高,分别占75.43%和92.77%.港中部和港口外岛礁附近海域渔获物相对重量密度分别为1.04 t/km2和127.2t/km2、相对尾数密度分别为18.5万尾/km2和3487万尾/km2.  相似文献   

16.
对福建厦门和广东雷州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ausa chinensis)进行野外声信号的记录,选取2个海域中华白海豚所发射的共40个click信号串,其包含了1 000个click信号,对其进行分析与对比.根据构成click信号的波形数量把click信号分为5类,分别为含1个、2个、3个、4个和5个及以上波形click信号.其中,2个海域中华白海豚的click信号均以含4个及以上波形为主,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click信号含4个及以上波形的占总数的84.2%;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该值为77.6%.2个海域含4个波形click信号在时长上存在显著差异(t检验,t=3.39,DOF=84,p0.05),含5个及以上波形click信号时长同样存在显著差异(t检验,t=-10.01,DOF=682,p0.05).分析比较了2个海域中华白海豚相邻click信号间的时间间隔,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相邻click信号间的时间间隔为7.8~349.2ms,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该值为3.3~124.3ms.利用中华白海豚所发射的click信号在浅海多径传播中不同路径的时延,对两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峰峰声源级进行估计,并对Au提出的海豚信号传播损失模型进行了传播损失上的修正.分析结果表明: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峰峰声源级平均值为(179.4±8.7)dB,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该值为(204.1±5.4)dB.由于雷州湾click信号录音海域的背景噪声级高于厦门录音点所在海域,初步分析这是造成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峰峰声源级高于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数学模型手段,建立了沿深垂向平均二维数值模式,模拟了台湾海峡和厦门湾海域的潮波传播、潮流以及潮流水质点运动轨迹.阐述了高崎—集美海堤对东渡湾水质点运动的影响,由此进一步说明拆除海堤对东渡湾水质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9—2010年浙江海域灯光围网捕获的鲐鳄鱼随机取样获得的数据,使用叉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鲐鲣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采集鲐鱼样品的叉长分布在55。396mm之间,极限叉长L。=406mm,生长参数K:0.34。捕捞死亡系数(F)为0.82,峰值出现在叉长为285mm处,等于1.29。补充高峰出现在6—8月。蓝圆够样品的叉长分布在34~268mm之间,极限叉长Lm=289mm,生长参数K=0.43。捕捞死亡系数(F)为0.35,峰值出现在叉长为135mm处,等于0.47。补充高峰出现在4—8月。单位补充量产量分析显示,当前开发状况距最适渔业状态较远,首次捕捞叉长不足极限叉长的20%,需要增大网目尺寸,以保护鲐够鱼资源。结合2009—2010年浙江海域鲐骖鱼渔获物资料和灯光围网船组资料,估算了浙江海域鲐够鱼这2年的现存资源量。结果表明,2009—2010年浙江海域鲐够鱼现存资源量为60.4×10^4t左右,最适可捕量为41.0×10^4t。浙江海域鲐骖鱼补充率最高月份为8月份,其值达15.52%。  相似文献   

19.
大鳍鳠成鱼静止代谢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2001年6月至2001年7月,采用封闭式呼吸仪,在27.5℃水温下测定了24尾采集于嘉陵江的大鳍鳠成鱼(体质量范围为52.5~149.6 g)的静止代谢率,其中雄鱼11尾,平均体质量(93.8士7.8)g;性腺发育到Ⅱ和Ⅲ期的雌鱼8尾,平均体质量(80.2±7.8)g;性腺发育到Ⅳ期雌鱼5尾,平均体质量(115.6±6.6)g.大鳍鳠静止代谢率与性腺成熟系数相关不显著,与体质量显著相关,相关关系为M=e4.711m0.80.根据该方程的体质量指数(0.80),以实验鱼的平均体质量为标准体质量对各实验鱼的代谢率进行调整,得到雄鱼和Ⅱ,Ⅲ期雌鱼及Ⅳ期雌鱼的标准体质量代谢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74.5±9.9),(182.7±9.7),(191.4±9.6)mg/kg.h.性腺发育到Ⅳ期雌鱼的标准体质量代谢率高于发育到Ⅱ和Ⅲ期雌鱼的标准体质量代谢率,但统计检验表明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鱼间静止代谢率差异也不显著(P>0.05).还对影响大鳍鳠成鱼静止代谢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目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浅海底播增殖中存在的问题,拟通过对底播苗种来源以及增殖海区环境的研究,改善并提高刺参底播增殖效果。【方法】采用封闭网笼装置在增殖海区开展现场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苗种来源(育苗大棚、池塘网箱)、增殖环境(近岸藻礁区、离岸礁区)对底播刺参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苗种来源、增殖环境对底播刺参成活率影响显著(P0.05);底播于离岸深水礁区的大棚苗种成活率最低,为76.67%。各试验组之间底播刺参的增重率差异显著(P0.05);相同增殖环境下,来自池塘网箱的苗种增重率显著高于育苗大棚的苗种;试验结束时,相同来源苗种底播于离岸礁区生长情况均优于近岸礁区。【结论】来自池塘网箱的苗种较育苗大棚苗种能更好的适应底播增殖环境的变化;而在增殖海域选择时,增殖海域的饵料状况也是影响增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