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新凤 《世界知识》2008,(14):27-29
东海海域划界争端是大陆架主权之争和安全利益之争。中国主张以冲绳海槽作为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分界线,而日本主张以等距离“中间线”与我平分东海大陆架。这样,日方主张的“中间线”以东、冲绳海槽以西之间的大陆架成为两国大陆架主权争夺的争议区域。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法看中日东海划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东海划界涉及到大陆架的划界和专属经济区的划界两个紧密联系的问题。根据国际海洋法的原则,大陆架划界主要是自然延伸原则,而专属经济区划界则以公平原则为基础,所以在中日东海划界上,我们可以对大陆架以自然延伸原则为基础进行划界,而对专属经济区则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以等距离中间线来划定。  相似文献   

3.
赵庆龙 《科技信息》2008,(8):153-154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国对海洋权益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大陆架资源的争夺也呈愈演愈烈之势。理论上,国内外学者对大陆架划界原则说法不一,本文就国际法上划界大陆架时常提出的原则进行分析和论述。通过对相关的司法与仲裁实践的研究,认为自然延伸原则和公平原则作为大陆架划界原则的地位是在国际实践中逐步确立的。其他的划界原则及方法只有在符合公平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加以适用。自然延伸原则和公平原则是得到普遍承认的大陆架划界的原则,并且已经成为习惯国际法的一部分,它对大陆架划界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的根本分歧点是如何对东海大陆架划界的问题,而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核心是冲绳海槽的法律地位问题,它反映了双方在划界原则上的严重分歧。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对我国主张的有力支持,对解决中日东海划界争端也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也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实现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所要求的"公平解决"。  相似文献   

5.
江淮 《世界知识》2011,(1):67-67
当今中国海疆正处于多事之秋,尤以东海、南海为最。中国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八个海上邻国的海岸相邻或相向,海洋边界线尚未明确划分,与其中一些国家还存在岛屿领土主权争端。特别是在东海,中日在东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油气开发问题上的争端持续不断,围绕钓鱼岛归属的争端口益尖锐化。  相似文献   

6.
"春晓油田"事件的国际法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9月发生的"春晓油田"事件中,日本媒体歪曲报道和日本政府不负责任的言行单方面使中日东海资源争议升级.从"春晓油田"事件入手,分析此次事件的真相和实质,并以此为基础对中日两国关于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进行国际法分析.  相似文献   

7.
林晓光 《世界知识》2010,(10):26-27
日本将在其单方设定的东海大陆架"中日中间线"以东、至琉球群岛的东海海域,以及从伊豆半岛至小笠原群岛的太平洋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能源的勘测,调查"海底热水矿床"所蕴藏的稀有金属资源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春晓在哪里?     
江淮 《世界知识》2010,(7):67-67
<正>面积达77万平方千米的东海,水深平均约370米,西有宽广的大陆架,是中国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东有深海槽——冲绳海槽,位于琉球群岛西侧,弧形舟状,北浅南深,最大水深2719米,构成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的天然分界线。  相似文献   

9.
日本列岛,周围环以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等边缘海和太平洋,与海洋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了解日本近海海底地形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日本近海的海底地形论述如下。一、日本近海的大陆架日本近海的大陆架一般都是很窄狭的,世界大陆架的平均宽度约27公里,日本与世界平均值相比有一半以下小于27公里。在九州以西的大陆架是亚洲大陆向海中的自然延伸部分。在东北日本面向日本海侧的河口部分,有宽约40公里的大陆架。于太平洋侧大陆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文 《世界知识》2012,(4):14-18,20,21
近些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域外国家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一些南海争端国家先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声称,"要以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为依据解决南海争端问题"、"中国应遵守国际法规则","中国的南海断续线主张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甚至有些所谓的学者还提出"应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解决南海问题"等说法。上述说辞尽管看上去有所不同,实际上其意图和目的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指责中国在南海的主张是不符合国际法的,要求中国放弃对南海权利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日本和菲律宾分别在我国东海和南海挑起事端,严重侵犯中国的海洋主权。根据国际公法,日本和菲律宾应当放弃武力威胁的违法行为,回到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正确道路上来。中国与日菲之间的领土争端也影响到各自的经济领域,对日本和菲律宾的经济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因此,和则两利,斗则俱败。中国不惧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但应当以自愿为前提。如果日本与菲律宾的侵占行为触碰中国政府和人民所能容忍的底线时,通过武力方式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是中国的合法权利,具有充分的国际法依据。  相似文献   

12.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中保障人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现代刑法理论的一项基本原则,并已成为现代刑法文明化的标志之一。在传统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仅涉及到实体法的内容。但实际罪刑法定原则天然包含着程序价值,我国应借鉴英美及日本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赋予罪刑法定原则以程序内容,同时应将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上升到宪法层面,以匡正罪刑法定原则在法律体系中的应有地位以及其程序层面在该原则中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3.
冷战期间日本承认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冷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开始介入南海争端。新世纪,为维护其海上“生命线”安全的需要,保障其经济利益,争夺地区主导权并在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和东海划界问题上牵制中国,日本开始介入南海争端,其战略措施有:舆论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合作并进一步巩固日美同盟,包括拉拢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日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战略关系;从军事战略上谋划介入南海地区。日本介入南海争端意图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增加问题解决的难度,阻遏中国走向海洋的步伐,严重地威胁中国领海主权的完整。在解决南海争端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日本因素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意思自治原则是国际商业贷款合同法律适用中的首要原则。从国际商业贷款合同法律适用中意思自治原则出发,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我国合同法作为准据法适用国际商业贷款合同存在的问题,以求完善我国国际商业贷款法律制度,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签署的“领海基线法”,将南中国海部分岛屿划入其中,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不仅违背了历史事实,而且违反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菲此举之目的是盗用国际法逞其扩张私欲、转嫁国内矛盾、借“安全”名义攫取海洋资源等。中国应采取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保持台海稳定和展开外交攻势等策略,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6.
应用垂向混合坐标系海洋模式(HYCOM),对赤道以及北太平洋进行了气候态模拟和1990-1999年的模拟.给出了黑潮对我国近海热量和盐量输运的定量结果,并对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气候态模拟的结果表明,黑潮对东海的热量输运与该区域的海表面热通量同量级,且呈反向变化,热量输运冬季最大,夏季最小,7月为-9×1013W,2月为2.5×1014W,春、秋为过渡季节.黑潮向南海输运的热量除夏季为负值外,其它季节均为正值.黑潮年均向东海输运热量1.67×1014 W,向南海输运热量1.5×1014W.盐量输运的变化趋势与热量一致.对1990-1999年的模拟结果进行小波分析表明,黑潮对东海热量和盐量输运具有4~7年的显著周期,且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厄尔尼诺年,黑潮向东海输运的热量和盐量均有明显减小.黑潮对南海热量和盐量输运的周期约为3~4年.黑潮对南海的热量输运也与厄尔尼诺现象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与东海岛屿黄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是记录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信息的良好载体,长江三角洲平原及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剖面的发现, 证明了末次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海域均广泛存在风尘黄土堆积的事实,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平原埋藏黄土和东海岛屿黄土是下蜀黄土上部地层在中国东部沿海和海域的延伸和继续.中国东部风尘黄土记录了我国晚更新世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变,与中国西北地区黄土地层相比,东部黄土具有沉积厚度小、成因复杂、次生作用强烈的特点;粒度和磁化率等参数垂向变化规律没有西部明显;粘土矿物和常量化学成分显示了东部黄土经历了较强地淋溶作用.在东部风尘黄土研究过程中,更需注意区域环境特征、地貌地形特点以及沉积期后环境变化对风尘黄土沉积物的影响效应,通过多指标的综合验证才能够正确解读黄土地层赋含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认识我国东部季风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及规律.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内地学术界在论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缺陷时,主要是说它存在诸如反帝反封建不够坚决、没有明确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等等。其实,所有这些都是法律本身以外的政治问题,而非宪法本身的法理问题。从法理层面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存在不少缺点,它之所以很快被袁世凯撕毁,其本身存在的法理缺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