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对纯铜进行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获得纳米晶表层,且晶粒尺寸沿深度方向逐渐增大。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在纳米晶纯铜中注入碳,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进行原位动态观察。结果表明,碳在基体的表面析出,形成无定形碳膜,在电子束的照射下形成洋葱状富勒烯。同时讨论了离子注入、电子束照射、纳米晶结构及碳原子与铜原子的相互作用对碳洋葱状富勒烯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束对Cu(110)表面进行连续照射,随着电子束辐照时间的增加,Cu(110)表面形貌和结构不断变化,当辐射时间足够长,样品足够薄时,高分辨电子显微术观察像中可以观察到一些条状衬度,我们认为,这些条状衬度是由Cu(110)表面化学吸附O形成Cu-O链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文中探讨了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材料时,在不同的放大倍数下,电子束的辐照损伤对纳米材料在电镜观察时的影响。文中以纳米碳酸钙的电镜照片和电子衍射花样为例说明了电子束的辐照损伤对纳米材料在形貌和结构上造成的破坏:放大倍数越大、照射时间越长,电子束对样品的损伤越严重。本研究采用在纳米颗粒表面蒸镀一层适当厚度的碳膜的方法,有效地减少了电子束辐照损伤对纳米粒子结构和形态的影响,获得了纳米材料不失真的形貌和结构的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4.
电子束诱导玻璃纳米须生长的原位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能电子束辐照下,玻璃表面首先形成突起,在以后的辐照下以扩散限制凝聚的形式在无序态突起上生长出长度在十几到几百nm的树枝状玻璃纳米须,并沿玻璃法线方向生长.这一电子束诱导现象主要是由于照射部位的温升造成的,玻璃纳米须的长度和生长速度与辐照时间密切相关.辐照时间增加生长速度加快,在辐照23min左右时生长速度最快.整体形貌也随辐照时间而改变,玻璃纳米须从高低不平到高度整齐,从局部到整个面积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四川大学直线等离子体发生装置(SCU-PSI)研究了不同入射能量的氦(He)等离子体对钨筛网的辐照行为以及氩(Ar)等离子体与预辐照液态锂(Li)钨基多孔筛网结构(CPS)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入射能量的He等离子体辐照后,钨筛网表面形貌出现明显的辐照损伤,并且随着入射能量增加,钨筛网初始平整的表面形貌逐渐变为纳米针孔结构,最终转变为纳米绒毛结构.用相同He等离子体参数辐照钨块材,发现钨筛网产生辐照损伤的阈值显著低于钨块材.利用Ar等离子体对预辐照的钨基Li-CPS结构进行辐照实验.结果显示,预辐照Li-CPS靶板Li液面非常不稳定,在表面形成Li液滴并喷射到等离子体内部.而且靶板表面温度异常升高,比不存在辐照损伤的钨基Li-CPS结构高400℃左右.之后对Ar等离子体辐照后的预辐照Li-CPS结构的表面形貌进行SEM分析,发现由于比表面积增加,使得钨筛网表面绒毛结构被液态Li腐蚀.  相似文献   

6.
采用原位电化学聚合含有饱和单壁碳纳米管(SWNT)的苯胺(ANI)溶液来制备单壁碳纳米管/聚苯胺(SWNT/PANI)复合膜,对复合膜的表面形貌与结构性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并用循环伏安法,充放电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等手段对复合膜的电化学电容特性进行详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纯PANI和SWNT/PANI复合物的比电容量分别为156.5F/g,186.4F/g.由复平面阻抗谱图的最高频率点可以求出纯PANI和SWNT/PANI复合膜的内阻分别为15.8,6.7Ω.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电子束辐照对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性能的影响。对辐照前后的样品进行凝胶含量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能够使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交联,交联度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能够改善其在常温下的力学性能。电子束辐照剂量在100~200kGy的范围内,交联度大于50%,拉伸强度提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辐照技术指利用γ射线、电子束、等离子、微波、紫外线等射线对物质的激发诱导作用,产生物理化学变化。重点介绍了这些方法在纺织上的应用,对淀粉浆料及染料改性,对纤维改性,改变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能,使纺织材料获得新的功能。由于辐照过程几乎不产生污染,因此被公认为一种绿色清洁技术。  相似文献   

9.
半夹芯16e化合物CpCoS2C2810H10(1)与FeC(O)C≡CH反应得到两个不合钴的产物2-3。2-3含有一个与硫原子相连的VeC(O)-CH=CH单元和一个与碳硼烷笼体B(3)/B(6)位及另外一个硫原子同时相连的双环[2.2.1]庚烯单元。2-3用红外,核磁,元素分析,质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0.
探讨低剂量碳离子束预辐照对AdCMV-p53转染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影响,观察了20和40MOIAdCMV-p53转染经^12C^6+束流或γ射线预辐照的H1299细胞后,外源性p53的表达、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细胞存活等.结果显示,经碳离子束预辐照后AdCMV-p53转染细胞p53阳性细胞所占比例高达90%多,明显高于γ射线预辐射后AdCMV-p53转染细胞p53阳性率.低剂量碳离子预辐照明显阻止AdCMV-p53转染细胞G0/G1阻滞的发生,促进G2/M阻滞和细胞凋亡的发生.碳离子束辐射诱导AdCMV-p53转染组相对生物学效应(RBE)比单纯碳离子束辐照组增加30%~60%,比单纯AdCMV-p53转染组增加20%~130%,比单纯γ辐射诱导AdCMV-p53转染组增加30%~70%.结论:低剂量碳离子束预照射明显增强外源性p53的表达和AdCMV-p53转染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束对Cu(110)表面进行连续照射,随着电子束辐照时间的增加,Cu(110)表面形貌和结构不断变化.当照射时间足够长,样品足够薄时,高分辨电子显微术观察像中可以观察到一些条状衬度.我们认为,这些条状衬度是由 Cu(110)表面化学吸附O形成Cu-O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金属碳笼是继笼状结构C60之后发现的又一个“明星团簇”.人们对它的几何拓扑结构和电子结构特性进行了广泛研究.概述了金属碳笼的稳态结构、电子结构和光谱学特性以及金属碳笼生长模式的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了金属碳笼作为储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电子束辐照下的Si—Al_2O_3结构的辐射效应,测试了不同能量、不同剂量及剂量率的电子辐照前后的C—V特性。实验结果说明:电子辐射使MAS结构的氧化层产生负电荷,在Si—Al_2O_3界面形成快界面态。我们认为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电子的轰击引起了位移效应、电离效应所致,同时也引起了界面附近硅中杂质浓度的再分布.  相似文献   

14.
研究YAG脉冲激光辐照对SnO2超微业薄膜的改性作用,由AES分析表明,在大气环境中激光束的轰击可使薄膜表面碳吸量明显减少,并有一定的氧化作用。在300-600K范围内测量激光辐照前后样品的热电动热率(TEP),发现激光辐照后TEP值明显减小,薄膜发生晶化。激光辐照对超微粒薄膜的电学性质、晶界效应也有影响,表明激光束作用使薄膜粒间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15.
γ-ray和电子束是高能辐照源,高能射线不仅可以处理被加工物表面,同时可深入其内部,且工艺控制简单,可进行常温或者低温加工,具有节能、无环境污染等特点.分别采用γ-ray和电子束辐照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纤维,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凝胶含量和拉伸实验等表征手段对不同的辐照效应进行研究,旨在改善纤维表面惰性,探索合理使用两种辐射源辐照改性材料的适用范畴,为更好地利用辐照技术对UHMWPE纤维表面改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电子束辐照Fe-Cr-Mn(W,V)合金的结果表明,添加原子半径尺寸大的溶质元素W和V,可形成大量微细碳化物,增多相界面即增加基体中尾闾数目,能有效降低合金基体中点缺陷过饱和浓度,减少空洞肿胀;同时有利于形成高密度位错环,减少它们相互间的间距,缩短点缺陷向尾闾移动扩散的平均自由程,导致点缺陷捕获溶质原子的机会减少,进而抑制辐照诱起晶界偏析,提高合金γ相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超疏水材料是指表面水接触角(WCA)大于150°,且具有较小的粘滞性(滚动角小于10°)的一类材料.由于其特有的自清洁效应,所以应用广泛.本文简述了构筑超疏水表面的两种方法:第一是在疏水材料表面构建微细粗糙结构;第二,在具有微细粗糙结构的材料表面形成低表面自由能的物质.对其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抗凝血材料)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迭代公式中转角分配系数的修正 ,使该公式同样适用于含一端固定一端定向支承杆件结构的杆端弯矩的求解  相似文献   

19.
利用Nadezhda-2强流脉冲电子束(HCPEB)装置分别在1 J/cm2和4 J/cm2能量密度下对单晶铝进行了辐照处理.1 J/cm2能量密度下,表面处于未熔化状态,表面形成互相平行的带有中脊线的挛晶结构;而4 J/cm2能量密度辐照下,在表面熔化的同时则没有变形条带出现.透射电镜分析表明,1 J/cm2能量密度HCPEB辐照能够在单晶铝表层诱发孔洞甚至堆垛层错四面体这种通常在高层错能金属中不能形成的空位簇缺陷,并且很少观察到位错的出现,也观察不到位错滑移的痕迹;4 J/cm2能量密度辐照单晶铝表层则是位错滑移引起的位错缠结结构为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迭代公式中转角分配系数的修正,使该公式同样适用于含一端固定一端定向支承杆件结构的杆端弯矩的求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