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巴州科技》2004,(1):26-33
野牦牛现仅存于青藏高原。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由于过度猎杀使其分布区和数量锐减。1984—1994年的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调查显示野牦牛存留着几个小种群,且大多分布在海拔4500m以上、面积约40000km^2(基本上在西藏自治区)的高山草原和高山荒漠。面积为28.4万km^2,与其他两个小分布区相邻的羌塘自然保护区占据着其分布区的大部,估计有7000—7500头野牦牛。野牦牛种群总数可能在15000头左右。为食其肉而猎杀、放牧进入野牦牛的最后领地以及与家牦牛的杂交是影响野牦牛种群的主要原因。只有受保护的羌塘自然保护区北部能提供给野牦牛一片栖息地。  相似文献   

2.
分布在青藏高原某些地区的野牦牛,是我国一种著名的特产珍贵动物属于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国内除北京动物园外,只有一两家动物园养过它.国外则至今未曾展出过.所以野牦牛又是稀有的展览动物. 我国饲养野牦牛开始于1969年.由于运输上的问题,野牦牛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运到北京动物园后不久皆因病死去.1972年2月又从青海省曲马莱马场获得二对,除一公牛因途中受重伤死去外,其余三只(一公两母)皆成年.从1973年起至1980年止,已繁殖6只,皆为单胎. 野牦牛的展出、繁殖成功,已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重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情况.  相似文献   

3.
从LDH同工酶的分析探讨野牦牛的育种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野牦牛血清LDH同工酶并对之作理化分析,发现它具有H型亚基占相对优势的酶谱分布特征,各同工酶在单位时间内的活力、作用pH区限、热稳定性及对尿素变性剂的抗力显著不同,测定4种牛血清LDH的活力结果表明,野牦牛的总活力和比活力最大,次为犏牛,黄牛,而牦牛最低,结果为犏牛杂优效应分析和牦牛育种方案——导入野牦牛血液(基因)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的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生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兽类中的高原明星是野牦牛,而鸟类中的高原明星则非斑头雁莫属。斑头雁(Anser indicus)最显著的特征,是头枕部有两道黑斑,它是中国青藏高原及邻近山区特有物种。冬季斑头雁在藏南及邻国印度、缅甸越冬,春季返回高原繁殖,偶然也分布至泰国、越南及一些中亚邻国。在新疆考察多年,经常在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见到这种雁的行踪。与国内其它雁鸭类不同,  相似文献   

5.
分别于2012年5—6月、12月及2013年6—7月在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调查了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野驴(Equus kiang)、野牦牛(Bos grunniens)3种有蹄类动物的数量和分布状况,据此估算了3种动物在保护区内的数量,得到如下结果:1)保护区内藏羚羊、藏野驴和野牦牛的平均密度在夏季分别为:(2.2±1.0)(SE)只·km-2、(0.4±0.2)只·km-2、(0.1±0.1)只·km-2;在保护区东部冬季分别为:(0.1±0.1)只·km-2、(1.2±0.4)只·km-2、(3.4±2.7)只·km-2;2)保护区内有藏羚羊约16 617只(95%置信区间为9 624~24 890),藏野驴约11 030头(95%置信区间为8 018~16 448),野牦牛约14 850头(95%置信区间为11 943~19 077);3)藏羚羊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西部地区,其中位于保护区西南部的兔子湖区域是藏羚羊的一个重要产羔地.夏季产羔期,大量雌性藏羚羊聚集于此产仔;野牦牛、藏野驴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东部.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保护区管理部门提供有关这3种有蹄类动物的基础数据,便于保护区管理机构掌握它们的变化动态和趋势,从而为科学管理这些动物种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PC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我国5个地方黄牛品种、5个地方水牛品种及2个地方牦牛品种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PCR扩增以及核苷酸多样度、单倍型多样度分析,发现中国地方黄牛、水牛与牦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试验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与牛亚科代表性物种黄牛、水牛、家牦牛、野牦牛、欧洲普通牛、印度瘤牛以及摩拉水牛相应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黄牛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水牛的亲缘关系较远;中国水牛属于沼泽型水牛,也有少量江河型水牛渐渗入中国水牛群体;中国黄牛为普通牛和瘤牛的混合母系起源;进化树显示高原牦牛与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环湖牦牛与家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本文参阅了近百年来有关牦牛资料和选育方面的研究、报导等50多篇文献资料。介绍了关于牦牛起源驯化在考古、地质方面的发现和资料;又从历史、地理、畜牧学等文献资料中撷精采粹,着重介绍了中国牦牛在欧洲和北美洲的驯养时代,以及中国牦牛资源、分布、类型、选育、改良等方面的简要史实。我国牦牛5000~10000年前由古羌人在藏北高原上从野牦牛驯养而来:19世纪初,中国牦牛第一次进入欧洲,本世纪初去到北美;20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牦牛资源研究,80年代初完成;我国牦牛分青藏高原型和横断高山型两个生态类型,第一次写入《中国牛品种志及图谱》的有四川九龙牦牛、西藏高山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和四川麦洼牦牛五个地方品种;四川在牦牛选育和种间杂交改良中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羌塘自然保护区面积约247120平方公里。迄今基本还保存有较原始的自然面貌和特有的高原景观;保存有目前世界上最珍贵的高原特有动物野牦牛6000余头、藏羚30000-40000只、西藏野驴30000多头以及盘羊、棕熊、黑颈鹤等。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不亚于南部非州大陆。  相似文献   

9.
牦牛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野牦牛生息繁衍的地方。据古生物学家研究推断,在200多万年前,野牦牛和一些大型草食性兽类在青藏高原共处。当时,那一地区还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台地,喜马拉雅山脉刚从海底隆起,它的高度只有3000米。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亚热带气候使此地流水滔滔,林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豢养条件下野牦牛的血清α-淀粉酶(α-Am)进行分离和理化性质检测,并与家牦牛比较.结果表明,分别可分离出野、家牦牛α-Am同工酶的7条和8条电泳区带,二者相比,野牦牛α-Am同工酶的pH作用区限较宽但热稳定性较低,家牦牛Am-3的活性和相对百分含量较高且稳定。野、家牦牛α-Am同工酶的差异本质上是因其所处生态条件不同而在淀粉类代谢类型上表现出种属特异性,对家牦牛的品种培育研究是颇有用的种质。  相似文献   

11.
采用3种测定方法分析野牦牛、家牦牛和犏牛血清蛋白质的各组分含量、分子量及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比较其异同点,结果发现:野、家牦牛具有基本相似的血清蛋白质组成,而γ-球蛋白占总球蛋白的比值、个别蛋白带分子量和氨基酸组成含量等方面有某些显著的差异,表明青海牦牛血清蛋白质发生了不同于野牦牛的遗传变异,在牦牛品种培育中利用两个参数(γ-球蛋白占总球蛋白的比值和血清中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值)作为选种标志有定向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牦牛遗传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结果表明,四川、西藏的牦牛在染色体和血液蛋白2种遗传标记上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在所研究的DNA分子标记中多样性相对较贫之.这些遗传标记的这些差异是耗牛能够适应复杂多样的高原气候环境条件的物质基础,也为研究牦牛的起源、演化和分类,以及开展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说明牦牛虽然是家养动物中地理分布范围极其有限的家畜,但由于其产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在长期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遗传结构巳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或地方品种.  相似文献   

13.
对暖季育肥的麦洼牦牛的肉质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测试和分析,测定了10头供试牦牛肌肉中的PH值、系水率、肉的贮存损失、熟肉率和烹调损失率,肉色及大理石纹评分等,分析了肌肉中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含量及氨基酸含量;还测定了牦牛脂肪的熔点、碘价和皂化价,暖季育肥的补饲添加剂和埋植增重剂除对肉质特性的某些指标引起一些改变外,并未使肉质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牦牛埋植增重剂后引起肌肉中激素含量增加,牦牛肉质特性的研究对探明影响牦牛肉品质的因素,牦牛肉的保存和品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将为牦牛肉品资源的开发利用积累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肉质性状是畜禽最主要的经济性状.为阐明九龙牦牛(Bos grunniens)肉质的特性,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九龙牦牛(n=107)肉的部分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0.5岁犊牦牛背最长肌的蛋白质、肌内脂肪(IMF)和肌红蛋白(Mb)含量、剪切力等均显著低于成年牦牛,而这些指标在成年公牦牛与成年母牦牛之间差异不大.不同年龄成年九龙牦牛背最长肌IMF含量接近,提示其IMF沉积受年龄影响相对较小.另外,牦牛背最长肌剪切力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与成年黄牛相比,牦牛背最长肌IMP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熟化后p H下降幅度小.本研究还建立了九龙牦牛肌肉双向电泳方法,为阐明肌肉差异表达蛋白提供了方法.九龙牦牛肉的蛋白质、IMF和Mb含量以及剪切力等与黄牛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Wild yaks (Bos mutus) ranged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in large herds before being forced to remote areas of the plateau. Consequently, little has been published about their behavioral ecology. We present the first extensive study on wild yak behavior during the rut. We gathered data on activity budgets, aggressive/sexual behaviors, and the behavior of bulls inside and outside mixed groups during 11 days in 2010 and 9 days in 2011. Yaks ate less and were more social during the rut than during summer. Males ate less than females and socialized more during the rut. We observed yaks for 234.25 h and recorded 2,078 aggressive/sexual behaviors. Yak bulls inspected and tended cows showing off their profiles during lateral display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indirect aggression. Yak bulls inside mixed sex groups rested less and socialized more than bulls outside. Females initiated intense intrasexual competition and led at least 25 bulls on chases. Females then incited fight frenzies of numerous bulls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the groups before copulations, and fights could be intense. We discuss female choice selecting for large size and fighting ability in males, the similarity of yak and bison (genus Bison) behavior, and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双氧水氧化淀粉的机理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用双氧水为氧化剂制备氧化淀粉的反应条件,并通过对氧化程度和粘合剂性能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双氧水氧化淀粉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以牦牛鞭为主,辅以其他中药组成不同配方,分别饲喂小白鼠,筛选最佳配方制成胶囊。结果:单用牦牛鞭能促进小白鼠睾丸发育和增强其免疫力;牦牛鞭配以其他中药组成复方,不仅能促进睾丸发育,而且对提高小鼠的抗缺氧能力、抗疲劳能力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均有显著作用(p<0 05或p<0 01)。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牦牛(含野牦牛)的染色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分析研究了中国牦牛染色体的核型、G带、C带、Ag-NORs和SC的特征,并探讨了牦牛染色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用薄层扫描法测定鹿龟酒中栀子甙的含量,加样回收率为98.54%,RSD=2.3%(n=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