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内陆考察车辙印的Landsat 8卫星影像特征,利用目视解译以及统计量分析车辙印与背景雪面的差异,得出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是车辙印自动提取的优选波段,高斯增强方法为提升车辙印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的优选方案;同时运用动感模糊、canny边缘提取算子、膨胀腐蚀算子和噪声线段去除技术,实现车辙印在不同环境下的高精度自动提取.通过对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的内陆考察车辙印进行自动提取试验验证,此算法直接实现54%路线上车辙印的自动提取,32%的路线略需人工干预,仅14%的路线难以实现自动识别.另外,本文结合雪积累率、雪粒径大小、冰流速以及地形数据分别分析了气候、冰雪物理特性、冰川动力特征和地形特征对车辙印识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智能交通、自动驾驶等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提出一种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注意力机制的车辆轨迹预测模型。采用道格拉斯-普克压缩算法对轨迹数据进行压缩预处理,减少数据中的冗余;在编码器中使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充分捕获时间相关性特征,并采用自注意力机制获得与邻近车辆之间的全局空间相关性特征;通过解码器的全连接层获取车辆的未来位置,并通过模型迭代获得完整的预测轨迹路线。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预测性能优于对比模型。此外,消融实验结果表明,引入轨迹压缩算法与改进的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注意力机制对预测准确度均有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少儿科技》2008,(3):42-42
不久前,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盖考察队的天文学家正按照计划开展天文台址的考察,并安装调试我国首架南极望远镜阵CSTAR。CSTAR是我国首台南极天文设备,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在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蓝冰表面碎石带中发现的具有混杂堆积特征的新生代沉积岩(物)漂砾,并认为它们可能是这一地区上新世冰川活动的产物.通过对这批沉积岩(物)的宏观沉积特征、岩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粒度特征以及沉积岩中石英颗粒的表面形貌特征等的详细研究,认为这些冰碛岩(物)的沉积物颗粒具有多种来源和多种搬运方式,其形成过程中存在水、冰及密度流等多种介质的共同作用,是一种由冰川底部带、冰川内部及冰上带所搬运的沉积物的混杂堆积,其沉积环境为冰川前缘地带.最后,通过与南极其他地区上新世冰川沉积的对比,探讨了这批冰碛岩(物)在反映南极冰川演化历史方面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5.
陆龙骅 《科技潮》2000,(8):32-34
在新的千年之交,我有幸作为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的一员,继参加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队的首次东南极考察后,再次赴南极考察。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地区终年被冰雪所覆盖,气候条件恶劣,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和最干燥的地区。素有世界"寒极"、"风极"和"白色沙漠"之称。鉴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有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研究南极对人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航空器飞行轨迹数据的质量和规模是提高民航运行规律分析效率的基础。为了在尽可能保留原始轨迹运动特征的情况下实现对轨迹的规则化表示,减少对内存空间的占用,提出了包括等间隔采样、固定点数采样、自适应采样的重采样方法和基于傅里叶描绘子的轨迹重构方法。通过对比重构轨迹与原始轨迹在运动特征等细节的差异,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针对飞行轨迹簇的聚类问题,基于固定点数采样结果,利用层次聚类法实现对重构轨迹的聚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能够利用小规模数据有效表示航空器的飞行轨迹,并成功应用于轨迹聚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科技短讯     
我科考队率先登上南极冰盖之巅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这个最高点,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又一壮举。 科学家将通过建立中山站至冰穹A的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全面完成国际横穿南极计划中由我国承担的考察任务。 目前,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点区域进行冰芯钻探,已获得近100米的浅冰芯,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获取的惟一一支冰盖顶点冰芯。我国初步具备海啸预警能力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海啸预…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50m雪芯资料,详细研究了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250年来NO -3 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50年尺度上,本地的NO -3 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50年来,伊利莎白公主地NO -3 浓度与太阳活动没有相关关系,认为本地的NO -3 可能主要来源于中低纬度地区的闪电和极地高空中的各种大气过程,雪冰中记录的NO -3 浓度可能是其来源、传输路径和沉积过程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9.
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250年来NO-3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50m雪芯资料,详细研究了南极伊利莎白公主地250年来NO -3 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50年尺度上,本地的NO -3 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50年来,伊利莎白公主地NO -3 浓度与太阳活动没有相关关系,认为本地的NO -3 可能主要来源于中低纬度地区的闪电和极地高空中的各种大气过程,雪冰中记录的NO -3 浓度可能是其来源、传输路径和沉积过程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0.
一、南极的冰盖考察 南极是一块神秘的土地,直到今天它还是地球上最孤独最寒冷的地方.但它并不是游离于其它大洲以外的独立世界,那里的一切与我们生活的大陆息息相关,并且关系着全球的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未来等重大问题,是全世界科学家深感兴趣的天然实验室.开展南极考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尽管如此,人们为什么还要争先恐后远渡重洋,不惜一切代价去进行南极考察呢?除了国家意图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埋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