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令监测系统在通信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证通信网的顺畅,了解网络流量和性能指标,及时发现、定位和解决通信网络中故障,是通信网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令采集分析方式的监测系统,通过监测和分析通信网中的信令消息,实时提供网络流量和性能统计指标。较好地保障了通信网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煤炭企业集团专网为企业发展提供着不可替代的、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对专网通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网通信的服务对象和所提供的业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专网通信正面临着网络技术改造、服务转型以及管理转型等问题.围绕“专用通信网的转型与发展”这个主题,就专用通信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新形势下专用通信网的转型、新技术新业务给专用通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发展我国通信事业,首先要解决电话通信问题。话机普及率是衡量一个国家通信事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在现代电信业务中,90%以上是电话业务,并且正在从单一业务的通信网发展成综合业务通信网。抓电话通信,将会促进交谈型信息系统、综合通信系统和记录复制型信息系统的发展。我国电话通信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普及率低,线路传输容量小,开放业务少,通信网路功能与规模发展满足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信息交换与利用的要求。近十年来,世界话机平均普及率由原来9%提高到12%以上,而我国的话机普及率只达到0.8%,是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瓶颈问题。解决电话通信问题涉及的事很多,面很广。但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给电话通信业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信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愈来愈重要,如何快捷、简单、安全地将迫切需要通信服务的用户接入通信网,是通信技术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有线、无线两个方面,提出了用户环路迅速增容的方案,对方案的必要性、可性行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5.
浅谈信息与通信网建设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与通信技术迅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信息与通信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承受着来自两大方面的损害、攻击与破坏。本文首先对信息与通信网承受的来自来系统本身和自然界的损害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其次就如何提高信息与通信网防御灾害能力提出了具体措施,力争将其产生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新的通信设备和通信方式不断出现。电力系统通信网的规模也日益发展,通信信号从话音到远动、继电保护、计算机数据、图像等多媒体信号。电力通信网利用监测通信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告警消息和监测信息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运行统计的功能。因此,告警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判断设备状态的准确性。而通信电源是一切通信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王栋  栗华锋 《山西科技》2010,25(3):16-17
文章通过分析山西电力通信网的现状,总结了山西电力通信网应急状态下存在的问题,结合山西电力通信自身的特点及目前通信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山西电力应急指挥通信系统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我国通信网在解放初期是一个极其落后的烂摊子,虽经过将近40年的改造和建设,但与通信发达的国家相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通信网。一是通信设备落后。我们的传输系统在省内、甚至在省间长途通信上,还不得不依靠40~50年代发展起来的架空明线三路、十二路载波传输系统技术。长途交换还相当普遍使用人工交换,在市内通信上还主要靠0.5毫米以上铜芯电缆传输技术。市内交换,中小城市还主要靠机电式交换机,小城市还有使用老古懂-磁石交换机的。二是通信网落后。目前我国的通信网从技术角度和经济角度看,都是极其落后的,是一种割据式的通信网,众网纷立,与我国的社会制度很不协调,对今后的发展也很不利。  相似文献   

9.
张鑫林 《科技资讯》2011,(33):96-97
电力通信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作用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通信资源的有序化,规范化管理。对通信设备及通信业务进行集中化,智能化监控,对通信运雏工作进行闭环化,流程化管理,形成智能化,综合化.自动化的电力通信网智能全程管控网络,是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通信设备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本文以电信管理网(TMN)为基础体系,探讨电力通信网智能全程管控的设计思路,提出了适应电力通信冈的网管系统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数字信息时代"的步伐,随着国家对智能电网的深化发展,电网企业对智能电网通信技术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如何构建高效率、高质量、高可靠的配电通信网管理系统,已成为急需研究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智能化配网通信管理系统的分析并结合贵州电网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配电网通信系统设计与开发,论证各种信息监控手段在智能化配电通信网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为配电通信网各项业务提供坚强的保障和高效服务.  相似文献   

11.
影响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时延的因素众多,针对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传输时延不确定性问题尚存在争议。定量研究了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的传输时延不确定性问题,这是在分析影响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时延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网络仿真的分析方法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栅格化网络跨域通信资源联合调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栅格化网络架构,在异构通信资源虚拟化基础上构建业务协作传输覆盖网络。通过基于覆盖网络性能测量的网络资源虚拟化方法、分布式网络资源共享架构和基于业务传输要求的跨域资源协作,以适当增加网络协议开销为代价,提供满足跨域业务传输要求的端到端传输通信服务。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栅格化组网的通信资源按需共享和柔性组合方法,能够在多种异构通信网络存在的环境中为具有服务质量保证的栅格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通信网络实时通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通信网络在信息社会已成为一种主流技术,网络通信的实时性能和网络的服务质量(QoS)一直是人们研究的核心技术.为了探索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计算机网络的实时通信特点做了分析,站在系统的这一高度分析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时间约束条件,对LAN和Internet的实时性能分别做了分析评价研究,得出了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传输设备在通信网中占有较大比重.不同的传输设备在技术上影响着通信网的传输质量,在经济上影响着通信网的成本.因此,选用何种传输设备是通信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和模拟微波等是多年来广泛应用的传输方式.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已不如光纤、数字微波和卫星等新的传输方式,已经或正在被淘汰,在今后若干年内,主要是继续利用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光纤、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几种传输方式进行经济、技术比较.通过分析国内若干通信工程的成本,找出了它们在现阶段用于国内通信的最佳传输距离。  相似文献   

15.
对计算机通信网进行基于时延的流量分配实际是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当计算机网络规模较大时,运用常规方法往往不能实时和有效地解决该优化问题。本文利用一种神经网络模型,求出该问题的最优解,并在计算机上模拟USANETWORK一部分的流量分配,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煤矿安全生产中使用的瓦斯监测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处理机的设计原理、结构及其功能.解决了监测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局-矿间通信影响监测主机正常工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网络对科学交流与研究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交流与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虽然数字网络环境尚在形成与完善中,但是以数字网络为载体的科学交流和研究已愈来愈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将科学交流划分为双向/多向同步交流、双向/多向异步交流和单向交流3种形式。与传统交流模式相比较,网络环境下科学交流与研究有其优越性,也有一些弊端;理想的科学交流与研究系统应该是由传统交流方式和数字网络交流方式所共同构成的优势互补、相互协同的系统。  相似文献   

18.
将节约算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解决通信网络规划的优化问题, 该方法融合了节约算法的快速收敛特点, 通过遗传算法可全面考虑通信网络的各种设计成本和实际通信限制问题. 实验结果表明, 该算法相对于传统的贪婪算法或最小生成树法, 有更快的运算速度和更好的可行解.  相似文献   

19.
跨世纪通信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说明国家与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通信发展趋向时,首先概述了数字信息的综合业务、多媒体和HDTV,以及通信方式,包括交互通信.着重说明两大类通信网,即:以光纤为基的高速宽带的固定网B-ISDN和全光网AON;以无线和卫星为基的新一代移动网IMT和个人通信网PCN.其次,解释几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光纤与无线都要建设;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会聚;计算机与通信结合;通信、广播与存储协同发展.最后指出三个突出发展的重点,即图视、智能、与个人.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采用DES和RSA混合加密方式来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信息安全的问题。其主要原理是在数据通信前,用DES方法对消息明文进行加密,同时用RSA方法对DES密钥进行加密和实现数字签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