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谱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领域是物理学.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干1949年园提出介子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日本科学家先后多次获诺贝尔物理奖,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在8年中5次获得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医学生理学奖的诺贝尔科学奖,在自然科学领域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2个.  相似文献   

2.
戴念祖教授1964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从事物理学史研究.他在物理学史上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如对古代极光的研究、对喷水鱼洗的研究、关于明代杰出科学家朱栽堉的研究等成果都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在收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编出版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他还主编了一个鸿篇巨制<中国物理学史大系>,在国内外影响很大.戴教授还翻译了多部重要的外国物理学史著作,对中国物理学教育和物理学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戴教授在中外学术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99—2008年间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研论文和专利成果的定量分析,结合定性调研,表明粒子物理学研究主要集中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中国、瑞士、法国、英国和印度这10个国家。目前,粒子物理学的三大前沿是高能量前沿、强度前沿和宇宙前沿。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利用三大前沿解决粒子物理学面临的10大科学挑战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清理清末民初留日物理学生的总体脉络,为研究中国近代物理学史提供新线索.方法 文献调研和统计分析.结果 统计分析中国留日学生就读学校的分布情况;收集109名晚清留日物理学生的资料,介绍其籍贯、在日就读学校、专业及事迹,考查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归国后的有关物理学方面的活动.阐述了这批留学生对于民国时期的物理学普及、物理学教育、物理术语创制、物理研究等方面的贡献.结论 认为清末的留日物理学生为中国物理学的体制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营原宽孝(Hiritaka Sugawara)曾是日本颇有名气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家,在20世纪90年代担任过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总主任,为推动亚洲高能物理学实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03年春天,刚刚退休的菅原与两位日本学者合作.在网上贴出了一篇别出心裁、震惊世界的奇文.题目是"利用超高能中微子束流摧毁原子弹"(arXiv:hep-ph/0305062)。在这篇旨在献给日本中微子之父小柴昌俊的学术论文中,菅原等人提出了一个能让核武器持有者身处险境的想法:制备能量高达1000万亿电子伏(1000 TeV)的中微子束流,然后将它射向  相似文献   

6.
物理教学“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受到观察、实验、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训练”是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物理学方法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但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却不知道如何实施物理学方法教育.迄今为止,大纲对物理学方法教育也只是一个笼统的要求,而没有对物理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出一套系统化、具体化的规定;教材的主线仍然是物理学科知识,而不是物理学方法.这就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物理学方法教育的措施.下面提出五条措施供参考.1 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物理学方法教育因素物理知识本身含有…  相似文献   

7.
原子弹给二战进程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向全世界昭示了原子能的威力.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最好的几个物理学机构,均制订了核物理研究计划,并在人员和经费上开展了一番竞争,掀起了一场核物理热.该文对当时几个重要物理学机构和国民政府在这场核物理热中的行为作了描述和分析,并阐述了这场核物理热对后来中国核物理事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物理学,特别是近代物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进行了阐述。文中述及近代物理学起源于17世纪,经过一百多年(1666~1800)的发展,在欧洲近代的科学观念开始萌芽,并逐渐开花、结果。到19世纪近代物理学有了长足进步,并大大刺激了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使整个物理学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此后,从1930年开始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以固体物理学和液体物理学、原子和分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为标志的近代物理学蓬勃兴起。本文认为,物理学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是一连锁循环,而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又是一连锁循环。因而世界各国竞相重视,大量投资于物理学尖端的研究。本文后部分对中国科技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1600年后中国科技发展长期停滞,落后于西方科技300年。最后,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作了高度评价,并预言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物理学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地位,结合古今建筑中一些典型有趣的物理应用实例,总结出了物理学与建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指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物理学都会对建筑及其环境起着安全、舒适、健康和美化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之初,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人们称为近代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彻底改变了经典物理学的世界观,这主要表现在时空结构、刚性概念和因果律三个方面.物理学的规律是人类思想的自由创造;反之,物理学又使人类思想发生了革命.  相似文献   

11.
仁科三湖底栖动物及其现存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阐述了日本仁科三湖底栖动物及其分布特点,介绍了底栖动物的现存量与水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物理”流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一词,在中国古代最早见于战国,此后在各种典籍中被广泛使用。其含义泛指万物之理与自然规律,这种含义与西方古代“物理”一词的含义相近,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物理”一词的翻译几经变化,古代日本的科学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译述的物理书籍也在日本被注释翻译,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之间科技交流的态势发生了逆转,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日中两国“物理”一词的译名先后确定,随着现代物理学的迅速发展,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又在不断地变化。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范弗莱克一生进行了包括量子理论、磁性理论、原子光谱、晶体场理论和磁共振等方面的广泛研究.范弗莱克对现代磁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现代磁学之父".1977年,因为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他与安德逊、莫特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奖.本文梳理了他的生平,回顾了他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他在人才培养上鲜为人知的事迹.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藏族聚居区为这场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特殊贡献,新闻传播也成为抗战的一“个方面军”。文章试图从“藏族聚居区与中国抗战”“和藏族聚居区的抗战与新闻传播”两个层面,解析抗战时期“边区(”藏民族聚居区)抗战情势和新闻传播状况,并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上的特殊位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周易参同契》的形象概括——“阴阳太极图”与现代生物学中的“遗传密码”和现代物理学中的“互补原理”作了比较,指出对中国道教哲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现代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民政府的抗日对外宣传由国际宣传处负责,在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该处的新闻宣传及对外电审查,在中国当代新闻史上留下了特殊的痕迹;作为外国记者中的核心力量,美国记者群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发展和运行表现2个角度,对比了中日两国的对撞机工程建设与运行情况。分析表明,建设相对更早的中国对撞机的参数受限于资金、技术等条件,其研究方向为能区较低的粲物理领域;有工程技术基础的日本在确立对撞机建设方向时更具针对性,瞄准了物理前景更为丰富的B物理领域。中日两国对撞机皆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果,日本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更为突出,国际合作程度更高;中国近年来的成果产出量提升明显,且在粲物理领域的研究方面保持了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大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有适度性原则、引起兴趣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选择大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内容的途径有:1.建构大学物理实验组合式(或专题式)教学体系,从中衍生探究教学内容。2.在经典实验项目中,增加过程性障碍,使之适合于探究教学。3.与科技的发展和工程实际相衔接,寻找探究课题。4.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充实传统实验项目,从中提炼探究内容。5.从现代日常生活中寻找探究性课题。6.直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与整合能力。7.从学生在实验过程的“生成性”问题中提炼探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物理学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带头学科,在培养技术型人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现代技术的理论基础,几乎所有的“高、精”技术都与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物理也是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杨氏双缝干涉"这节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并对传统教学产生的效果和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效果作出比较,初步探索出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