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信息     
昔日故障的哈勃望远镜如今是天文学家的明星一度发生故障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在空间行走宇航员成功地实现了在轨修复后不到两年,就用它所传回的一幅幅照片揭示出宇宙的奥秘,修正着长期以来被视为正确的理论,并以此震惊了天文学家们.  相似文献   

2.
1995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了一幅太空照片,它是由哈勃望远镜从太空传回的。照片的发表轰动了全世界,数百万人透过哈勃的眼睛看到了一幕令人震憾的宇宙奇观,那是几道冲天的黑色烟柱,宛若岩洞中怪诞离奇的石笋,在烟柱的附近,一些星辰正在闪烁着神秘的光,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什么。照片迅速传往全世界,无数杂志的封面上出现了这幕奇异的景观。对于大众而言,照片的魅力似乎主要来自它那震慑人心的气势和壮观雄奇的美,然而科学家们却是冷静的,他们开始苦苦思索、潜心探  相似文献   

3.
科技传真     
NASA的太空望远镜专家在5月12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公布了整修后的“哈勃”望远镜传回的首批图像中的4幅有关黑洞和星系的照片。这些照片表明,“哈勃”上的两台新设备——近红外照相机和多目标分光仪、太空望远镜图像摄谱仪工作情况良好,清晰度完全达  相似文献   

4.
宇宙起源和大脑研究是21世纪比肩的科学谜题。今年3月,欧航局根据"普朗克"太空探测器传回的观测数据,发布了迄今最为精确的宇宙地图,并对现有宇宙理论进行了修正,宇宙年龄也被重新确定为138.2亿年。无独有偶,在脑科学研究领域,一项叫做"大脑活动图谱  相似文献   

5.
提起“哈勃太空望远镜”,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它让人类的双眼第一次日睹宇宙深空的缤纷景象:连上百亿光年之外的恒星爆炸、塌缩都清晰可见。所以有人说,是“哈勃太空望远镜”使人类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但“哈勃”像人一样,经过5次大修,已然接近暮年,由谁来接替它。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热点。“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一直被视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继任者。  相似文献   

6.
2009年2月10日,美国一颗商用通信卫星“铱33”号与俄罗斯一颗报废卫星“宇宙2251”号,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上空、相距地面大约790千米的太空相撞,相撞后两颗粉身碎骨的卫星产生的“残碎片云”便散布在茫茫太空中。  相似文献   

7.
正电影札记在《地心引力》的巨幕影院,迎面扑来的是一幅幅壮观清新的美景。跟随着导演的视角,我们可以一览无遗地俯瞰充满生机的地球,感受纯净得让人屏住呼吸的广袤宇宙。在深邃浩瀚的大气外层空间,蔚蓝的地球与漆黑的宇宙形成鲜明对比,激发起观众对探索太空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提出利用探测红外光来寻找外星生命的奇思妙想,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也许就是让他们梦想成真的强大工具。在普通望远镜里,宇宙尘埃云和各种黑色暗点都暗淡不清,但对于“斯皮策”来说,它们却是光(红外光)芒四射。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斯皮策"为我们拍摄和描绘的几幅壮观无比、瑰丽夺目的宇宙奇景。  相似文献   

9.
纵观世界各国近年来的空间探测计划,充分表明了人类有信心、有能力以新的姿态进入太空。与初期太空探测相比,其目标更明确、规模更宏大、参与国家更多。太空不属于任何国家,谁先利用它,谁就先获益。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美国和苏联就着手对宇宙的开发。迄今人类共向外星发射了15种型号的各类探测器近百个,为人类认识宇宙、了解宇宙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卞毓麟 《科学》2015,(3):55-59,2,63
"哈勃"在25年的历程中,以其一系列的突破性发现,使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了深刻的变化。宇宙中充满着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地球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致使电磁波谱中大部分波段的天体辐射无法到达地面。为了充分领略"宇宙交响曲"之妙,人类必须设法全面接收来自太空的所有种类的电磁波。否则就会像一个听力障碍严重的人出席一场音乐会,现场演奏的优美乐曲实际上大多被错过或歪曲了。20世纪后期,空间天文观测摆脱了地球大气层的桎梏,使人类跨入了在电磁波谱所有波段上研究宇宙和天体的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7,(1):I0001-I0001
一幅新近发布的太空照片揭示了发生在距离地球6800万光年的太空中的一次“星系大撞击”事件,让我们不能不惊叹:现代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和运用,将我们的视野一直扩展到了遥远的宇宙深处。本期特别策划文章《望远镜里的宇宙》让我们透过望远镜一览太空胜景。生活在北美洲的加利福利亚秃鹫由于栖息地破坏等原因,到上世纪80年代只剩下22只;我国的海南长臂猿是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其野生数量仅有14只;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与我们人类有颇多相同处的黑猩猩,却被用作医学研究、娱乐和展出……热爱动物的朋友可关注本期发表的几篇动物保护文章。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7,(3):6-6
2007年1月8日,天文学家宣布,根据“哈勃”等太空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已经成功绘制出了宇宙暗物质的三维立体分布图。这是首次大规模确定暗物质的分布范围。这一分布图表明,神秘的暗物质是浩瀚宇宙的“脚手架”,正是在它的基础上“组装”形成了群星及星系。暗物质是不可见的隐形物质,它既不发出、也不反射光线,但是却组成了宇宙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3.
2001年4月,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深空天线网意外地接收到了一个异常微弱的电波信号。经查证,该信号是由一艘与控制中心失去联系近8个月的宇宙飞行器发回的。此前,科学家以为这艘名为“先锋10号”的飞行器大限已至,因此没料到还会收到它传回的信息。截至2002年,“先锋10号”已在太空中正常运行近30年时间,是宇航飞行器中超期限服务的精英之一。除“先锋10号”之外,“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IMP-8号”都是拒绝死亡的精英飞行器。  相似文献   

14.
大空之眼     
《大自然探索》2009,(10):7-7
2009年7月23日,美国宇航局发布了由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一幅“太空之眼”照片。“斯皮策”这次将自己的眼睛望向5000万光年之外的深空,尤其是瞄准了NGC1097星系中心的“眼睛”。实际上,这是一幅经过色彩加工的红外图像,照片上的“宇宙窥视者”其实是一个被恒星‘产房”环绕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个‘产房”中充满“恒星婴儿”,形成这些恒星胚胎的材料是由黑洞吸引过来的。图中“眼睛”周围的红色条幅,显示的是那些尘埃被恒星形成过程加热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以地面观测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有关天体运动的理论,并以地球为基地开始了探索宇宙之旅。最早的地心说认为,宇宙中的恒星都是围绕地球运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众多行星之一,而太阳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不点。 从1957年起,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射了无数的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相似文献   

16.
一、宇宙基地计划和它的概念自从1957年苏联最早把“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送入太空以来,人类又经历了四分之一多世纪。这期间,以美苏为主的各国宇宙开发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尤其是美国,已分别完成了载人月球旅行的阿波罗计划、开发往返宇宙费用更低廉运输机的宇宙联络飞船计划,和建设有人宇宙实验室的热爱太空计划,苏联也有自己的礼炮计划。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10月23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搭载的一颗伴随卫星在太空中成功释放,并且对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组合体进行了第一次拍摄。10月24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首张合影图像传回到地面。据了解,伴随卫星回传的首批图像共有300多幅,都是来自于天宫二号上携带的一颗小卫星,它就像是一个无线遥控的"自拍杆",正是在它的帮助之下,才有了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第一张太空合影。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是一颗微纳卫星,它是天宫  相似文献   

18.
走,去太空     
<正>为什么大家都如此渴望太空旅游?因为它不仅能满足人们遨游太空的梦想,更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除了可以欣赏到太空旖旎的风光,还能享受失重的感觉。可以说,此景只应天上有。太空,曾经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之地,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但又有几个能真的一睹宇宙的风采呢?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好像去太空走一遭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了。许多科技公司顺应时势,推出了太空旅游项目,但是价格却十分昂贵——2000万美元,约合12亿人民币。迄今,除了几位富豪,普通人想要饱览宇宙风采仍是一种奢望。  相似文献   

19.
宇宙太阳能发电站前景广阔。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发射一万千瓦的实验卫星,当卫星运行接近地面接收天线时,便立即进行输电……美国航空航天局古文皮特·格雷加博士于1968年最早提出了建造宇宙太阳能发电站(SPS)的设想。他的基本思路是把太阳能发电卫星发射到空间轨道上去,并在太空将太阳能转换成直流电,通过微波传  相似文献   

20.
<正>人世间是否有幽灵?没人知道答案。但是,在宇宙中却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宇宙幽灵"的奇特气态天体。1999年7月23日,钱德拉太空望远镜成功升空,作为人类的"眼睛"观测着宇宙空间。作为一类特殊天体,黑洞一直是钱德拉太空望远镜的重要观测目标,但在一个遥远且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科学家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天文奇景"——"宇宙幽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