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慧琳音义》是一部佛经音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又是一部规模宏大的辞书巨著。它对于今日的辞书编纂也很有裨益。本文以《汉语大字典》作为参照系,以丰富的例证从注音、释义、书证三个方面探讨《慧琳音义》对于汉语大型字书编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华权 《咸宁学院学报》2009,29(4):59-60,72
《一切经音义》高丽藏本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版本,但因版本流传情况错综复杂,其间诸多关系尚待理清。文章通过对诸版本避讳字及用字情况的比勘,提出《玄应音义》高丽刻本恐为宋本,《慧琳音义》高丽刻本恐为唐本等观点,对高丽藏本版本研究提供文字上的佐证,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台湾省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由台湾省中国文化学院和中国文亿研究所出版发行的《中文大辞典》,在“烟”字的第六义项中解释说:“进火也。《一切经音义》十四。‘烟,进火也。’”1980年中华书局缩印发行的编成于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在“烟”字的第三义项中解释说: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唐代《慧琳音义》中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整理对词源学史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慧琳音义》的材料来看,尤韵与幽韵已经相混成一韵,形成重纽韵。但只有在牙喉音中有重纽两类的对立,而唇音中只有原来的幽韵字,为重纽B类,原尤韵唇音字按声母的语音条件已分化为侯韵与虞韵。由于韵图没有按照实际的语音情况将尤韵唇音字列到侯韵和虞韵中去,而是仍列在尤韵三等,为了节约一个图,幽韵唇音字虽为重纽B类,但在韵图中也被列在四等。  相似文献   

6.
玄应《一切经音义》是现存最早集释众经的佛经意义,存唐时佛经传本的原貌,为此拟就佛经音义的校勘以及吴越学者王国维、邵瑞彭、周祖谟和蒋礼鸿先生所校玄应《一切经音义》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这篇文章既谈了一些训诂的原财和规律,又对某些文章作了字、词、句,篇方面的零乱的释义和分析,既进一步分析了《察今》中“主”解作“主张”的错误,也回答了胡元楷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内容显然有些乱,故名之曰《训诂杂谈》。  相似文献   

8.
陆九渊通过对《中庸》、《孟子》诚论的解读,以“吾之本心”界定诚,诚与本心直接同一,诚被纳入到心本论的心学体系,赋予诚以道德本体的形上意蕴。本体之诚不仅是一切德性的根基和源泉,而且是德性的心灵之根。诚既有了心作为存在的根基,又使心获得了德性的内在规定性。本体之诚从超越、信仰的层面转化并落实于现实世界面体现诚之用,即是“成己”与“成物”,而“成己、成物一出于诚”,没有体用之分,诚本身就是即体即用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阮元是清代中后期号称“三朝(乾隆、嘉庆、道光)元老”的封疆大吏,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献大师。原籍江苏仪征,生于淮左扬州,系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他曾先任浙江学政,后任巡抚,长期客居杭州。《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四有传。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称他是“清代羽翼经学之功臣也,而其学识之博,则王昶朱筠辈所远不逮”。由于阮元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又能做到谦虚谨慎,博采众家所长,因而在经史、训诂、文字、金石、校勘、历算、舆地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阮元一生著述宏富,有《攀经室集》58卷、  相似文献   

10.
谚语,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现成俗语。或者说,谚语就是俗语里一种义含深刻道理的“套话”。《礼记·大学》中说:“谚,俗语也”。《尚书》中称“喭”(按:喭即谚)为“俚语”。可见,就一般而论,“谚”就是一种现成的含理俗话。《说文解字》释“谚”为“传言也”。《广雅·释诂》说,“谚,传也。”《太平御览》载:“传言也,俗言曰谚。”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训为:“谚,传言也。谓传  相似文献   

11.
慧达(约342-435)严《文》“全陈文”卷18收其文一篇,“小传”但云“润州江宁县小招提寺沙门”。新近出版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卷一在“僧肇”简介中谈到《肇论》时说:“以陈慧达《肇论疏》为最早”:方立天先生《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认为“慧达的生平无从考查,有的学者断为六朝陈时人”,叙文中亦作为陈僧人。  相似文献   

12.
韩法良 《开封大学学报》2002,16(3):11-12,16
《前赤壁赋》中“舞幽壑之蛟龙”中的“舞”字的注释及该句的翻译似有定论。但从训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词义及古代汉语中中性词感情色彩的辨析,“舞”字之意应为“扭动”、“摆动”。  相似文献   

13.
谚语,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现成俗语。或者说,谚语就是俗语里一种义含一定道理的“套话”。《书经·无逸》中说:“俚语日谚”。《礼记·大学》中也说:“谚,俗语也。”可见,就一般而论,“谚”,就是一种现成的含理俗话。《说文解字》释“谚”为“传言也”。《广雅·释诂》说:“谚,传也。”《太平御览》载:“传言也,俗言曰谚。”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训为:“谚,传言也。谓传世常言也。”这就是说,“谚”是经过普遍流传、约定俗成,又有比较固定格式的一种言语。 我们今天研究的谚语,古代称之为“谚”。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是王国维早年“见识、文采诚有过人”之处的美学专论,它发表于《红楼梦评》问世与《人间词话》创作之间的1907年。其时,王国维已由《红楼梦评论》第四章对叔本华美学的怀疑和辩护,经《叔本华与尼采》对它的批评和扬弃,过渡到第三、第  相似文献   

15.
敦敏《赠芹圃》诗,频为《红楼梦》研究者所引用。其中“一醉(毛冒)()白眼斜”的“(毛冒)()”(也有作瑁()),诸词书未收,音义不详,经考订,当是“毷醄”之误。  相似文献   

16.
敦煌遗书《刘子》残卷,笔者曾有《校证》之文,刊出二十五条。兹再迻录二十二条刊布之,纰谬浅陋之处,伏祈识者正之。 1.周鸡断尾,获免于牺;山狙见巧,终必招害。(伯3562《韬光》) “获免于牺”,罗本、吉府本“牺”后有“牲”字,余本并作“获免牺牲”,《集校》:“法藏敦煌(甲)本夺‘牲’字。” 按:牺犹牲也。《说文》:“牺,宗庙之牲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牺双觡抵之兽。”《集解》引《汉书音义》:“牺,牲也。”《淮南子·说山》:“生子而牺。”高注:“牺者,牲也。”《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宋公肉袒执牺。”高注:“牺,牲也。”是皆牺、牲义同之证。《国语·周语下》:“宾孟适郊,见雄鸡白断其尾。问之,  相似文献   

17.
古人生而有“名”,及冠而加“字”,因其名、字,比勘证发,常得真义,亦为训诂研究途径之一,本文书《论语》中出现的数十位人名的“名”与“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训诂,并且指出了各种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训诂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经过细致研究,认为“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相似文献   

19.
清抄宋蜀刻本《张说之文集》三十卷,是海内仅存孤本,因此,少有人知。其中有三个字,其形不见于古今字书。经研究,“”应是误写,“”是异体,“”或为唐宋人新造字。  相似文献   

20.
训诂的主要目的,在于“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这是训诂学者们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因此,训诂这一工作,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准确地探求和确定一个词在一定历史时期与地域的文献语言中的确切含义,弄清这个词彼时彼地义、音结合的关系和在书面上它应该用什么字,或通常用些什么字来记录。二是求得词义后,如何准确明白地诠释它,使人们能够正确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献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