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模仿与独立,是东方民族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走向近代化这一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百年前的日本知识分子,中村正直以模仿为己任.留学英国后,积极倡导西方的文明观.隔三十多年后的夏目漱石则以独立为原则,把自己留学英国的感受与国家、民族相连接,提倡“自己本位”、“日本本位”、“内发性的文明开化”.两位思想家的观念,反映了日本近代化过程的重要时期——明治时期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魏源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界碑式”的人物。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轨迹是由经学而史学,其成就不在经学而在史学,他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过渡之先河;魏源晚年专心于佛学,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3.
福泽谕吉(1834—1901)大量地吸收基佐(1787—1874)的历史哲学,结合自身的理论特点,从本国实际国情出发,开创了一套具有鲜明日本时代特色的文明史学。福泽在融合基佐优势理论的同时,又保持了西方文明史学强调历史进化论的中心论调,并辩证地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史学研究中,对日本及近代亚洲各国封建史学的消亡和新史学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车轮驶入明治二十年代、这一时期日本文学家们的目光,开始逐渐转向人的内心世界。他们一方面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一方面批判当时“文明开化”的浅薄、提倡日本的古典文化。明治二十年代是日本文学的起步期、种种尝试都在这一时期进行。  相似文献   

5.
我国部分画家参加1943年“现代日本画展”及由此引发的美术讨论是我国美术现代化运动的重要事件。这是一次在东西方视域下展开的文化事件,依据艺术的审美性和道德性、普遍性和民族性、时代性和超时代性等维度对西方绘画做了他者化和相对化的处置,重构了基于“内部东方主义”的美术现代化标准。它虽有过度捧高日本画之嫌,却在绘画领域实现了对“近代文明范式”的超越,不仅彰显了中国绘画主体性,也肯定了其优良传统,还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并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绘画有益结合”的美术现代化道路,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哲学尤其是伦理学和美学的研究,撰写了《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简易哲学纲要》、《华工学校讲义》等书,并翻译了《哲学要领》、《伦理学原理》和《哲学大纲》等西方学术著作,为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比之下,蔡元培并没有在史学方面留下较多的著述,而且其史学思想也的确无法同梁启超、夏曾佑、胡适等史家相比,但他对历史的认识及对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倡导,在近代史学史上仍居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其许多思想和认识对我们当代史学研究亦是颇有启发和…  相似文献   

7.
中国史学的“求真”之志,原本就是一篇不合情理的谎言,渊源久远。迄于近代,它再次与“科学主义”合谋,将中国现代史学推向危机。其实,真实性不是史学的本性,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都是一种“对象化”的精神之旅。所以,走出“求真”之误,以“主善”为宗旨,发展从善如流、择善而从的多元化史学,堪为现代史学出路。  相似文献   

8.
化的“世界性”与“全球性”是不可等同的概念,当今的全球性是近代的“世界性”的全面展开;我国的化哲学并不是具有自我个性的独立的哲学形态,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化哲学兴起较晚,西方的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我们从事化哲学研究的化背影和思想依据。要真正把握化哲学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就要在多化的前提下,倡导人类必须认同某种世界性的思想精神和化规范。  相似文献   

9.
1868年日本明治政权建立后,新政府为了尽快实现“富国强兵”之目的,把“文明开化”定为“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把教育改革作为明治政府各项资本主义改革的最重要一环,使教育改革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高度重视,下大决心据统计,江户末期日本的男子中能识字的约占40——50%,妇女中能识字的约占15%。这个材料说明,当时日本的教育有一定基础。但是,幕府的教育目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史概论”的课程设置是增强对全球化现实认知和史学自身拓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全球视野的重要途径。该课程应当着重介绍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渊源、内容、发展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展开评析。该课程有助于人们坚信人类社会全球化的未来,客观看待当今全球化的困境和危机,进一步认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新型全球化构建。  相似文献   

11.
白玉陈 《科技信息》2010,(3):109-110
从倡导树立爱国观念,主张兴民权、开民智,呼吁打造国魂,宣扬爱国者典范以及明确新民资格等五个方面,对梁启超“新民”思想与近代朝鲜“新国民”思想进行深入比较.试图还原出“新民”思想在朝鲜传播的历史轨迹,揭示其在朝鲜塑造新国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欧洲近代史学作为一种舶来品,对于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了至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欧洲近代史学东传的过程中,傅斯年穿针引线,对欧洲近代史学的引介不遗余力,贡献尤著。尤其是,他对巴克尔史学的借鉴、兰克治史理念的宣扬,以及德国"种族-文化"观念的运用,不仅成为其取得重要史学成就的学术渊源,而且为转型期的中国史学创辟了一条新路径。同时,欧洲近代史学经由傅斯年输入国内,开阔了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为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取得国际学术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剖析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话剧影响近代越剧改革的表现、进程与动因。话剧对近代越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话剧人介入越剧、确立编导制、编演时装戏和营造真实舞台4个方面;越剧的“话剧化”是近代话剧本位意识促成的,在改革中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话剧化”直接推动了越剧现代戏曲性的建立,越剧正是在对“话剧化”的主动践行和和反思中确立了剧种的戏曲本体。  相似文献   

14.
内藤湖南作为近代著名的汉学家,对中国史学有着较为独特的认知。其著作《中国史学史》不仅对中国史学著作进行梳理和解析,而且也传达出对于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探索。文章基于此探讨内藤湖南对中国史学的认知。首先在《中国史学史》本体论的基础上概观和剖析内藤的观点,其次对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的治学特色和独到的学术观点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内藤在探讨中国史学大势时是以“宋代近世说”为前提,并且是为其整个东洋史学说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中央领导同志对“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非常重视,先后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央领导同志指出,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积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是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举措,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中…  相似文献   

16.
以君权为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权利模式,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乘“西学东渐”之风而兴起的“民权”理念,被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引进、传播,并将其作为否定专制权力的理论武器。近代“民权理念”和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有着重大的区别,前者强调“主权在民”,是在近代法治基础上的个体本位的权利意识;而后者则是建筑在人治基础上的集体本位的权利意识。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的“民权理念”,再到“五四”民主、自由旗帜下的“人权理念”,近代中国“权利理念”转化的“三部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与权利理念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7.
读罢《温州大学学报》"中外史学交流"专栏四篇大作,观文有感,不由想起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之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倘用之于文明(或文化)也是这样,一个文明(或文化)能永葆青春,它的"源头活水"来自于交流。观世界文明之进程,一个沉睡或休眠的文明,怎能有"天光云影",成卓然气象。因而,文明(文化)以交流而出彩更新,史学交流尤甚,理由呢?因为史学,它是  相似文献   

18.
荆门矿务总局的存在尽管只有 3年多的时间 ,但在中国近代煤矿工业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是民族资本主义诞生过程中的一朵浪花。荆局在开办方式、规模、资金和物资管理以及采用新技术、新机器等方面 ,在荆当地区近代工矿业发展史上开了一代先河 ,是荆当地区近代工矿文明的滥觞 ,具有积极的时代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介入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日本充当了引介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中国从日本大量引进日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汲取日本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日本引入,使唯物史观和大量带有日本色彩史学术语移植到中国,李大钊、李达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解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构建,在此背景下最终促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发。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刘师培积极致力于中国近代伦理道德重构,批判改革“三纲之说”,倡导改良家族伦理,崇尚功利,追求自由、独立、平等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性,转向无政府主义后,他又明确提出了根除家庭伦理、破“功利之谈”,倡导绝对平等的无政府主义伦理观,与前此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