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塞丝在中国广大读者的心目中是具有强烈母爱并且具有坚定反奴思想的黑人妇女形象,本文分析了《宠儿》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和塞丝人生遭遇,从爱与被爱的角度对塞丝这一角色进行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对母女关系的探索是从古到今大量作家的写作主题。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母女之间的"爱"与"恨"的对立关系给出自己的答案,玛格丽特·杜拉斯更是对这个主题有着她独一无二的看法。笔者将以《厚颜无耻的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和《情人》为例,研究杜拉斯作品中的母女之间的疏离和对抗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菲 《科技信息》2013,(4):223-223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通过一个亦真亦虚的人物宠儿,探讨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度下的非人般的生活。美国的奴隶制给非裔美国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创伤。代际间的创伤更是奴隶制的产物,从赛丝和宠儿这对特殊的母女身上,能清楚的感受到代际间创伤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灶神之妻》和《灵感女孩》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它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二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母女之间的情感冲突,并指出冲突的原因,提出理解是缓和母女感情交流的关键所在。小说虽叙说的是一个特殊家庭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民族身份和信仰的几代人从冲突走向融合的故事,但折射出来的道理与寄予的希望却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生存欲与毁灭欲相伴,文明史也是暴力史,爱与暴力一直是文学舞台上的热门话题。黑人文学中的爱与暴力水火不容却形影不离,沃克的《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人生》从施害者角度阐述了男权暴力统治造成了施害者病态的关爱,莫里森的《宠儿》从受害者角度阐释了暴力创伤导致了受害者对爱的自我剥夺,胡克斯则提出了爱的伦理以作为疗愈策略,她的疗愈修辞对黑人文学既有继承,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6.
谭恩美小说《喜福会》写的是有关四对母女之间的冲突。由于深受不同的文化影响,母女之间的冲突频繁发生。本文主要探讨了琳达与韦弗利这一对母女之间的冲突,指出他们母女之战是源于她们不同的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7.
凡现双  张巧毅 《科技信息》2011,(24):I0021-I0021,I0023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文坛上的一块黑宝石,《宠儿》是其代表作。在《宠儿》中,莫里森从种族苦难、爱、历史等多重角度深刻揭示了美国主流文化即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对美国黑人女性心灵的扭曲及压迫,并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自己的身份,指出了争取自我解放的正确道路即让整个黑人民族团结起来,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去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和美好的未来。一直以来,《宠儿》的研究者大多数是从非洲文化、创作主题、语言、人物形象、叙事话语、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等视角来解读这部经典之作。但是,很少有学者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和关注。因此,本文试着从生态女权主义角度对它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牛晓红 《科技信息》2009,(26):160-161
长篇小说《宠儿》是托尼·莫里森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力作,她“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写活了”。陌生化作为一种表现作品文学性的形式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宠儿》的语言创作中,最大限度达到了艺术审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关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关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0.
党伟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2):145-146,151
《喜福会》中描写的母女矛盾,是中美文化之间差异与冲突的具体表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组织形态,是造成中美文化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母女矛盾的化解,表现了作者对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美好希冀。  相似文献   

11.
栗月静 《世界博览》2012,(20):77-79
1987年。拉里·海涅曼的《帕科的故事》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这一结果饱受争议.因为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也是入围作品之一。并且受到的赞誉更多。不久。《宠儿》又落选了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奖。对此,48位圈中人联名在《时代》杂志书评版发表声明称:尽管托妮·莫里森已经拥有了国际声誉,但是她的五部作品还没有在美国国内得到其应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1987年。拉里·海涅曼的《帕科的故事》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这一结果饱受争议.因为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也是入围作品之一。并且受到的赞誉更多。不久。《宠儿》又落选了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奖。对此,48位圈中人联名在《时代》杂志书评版发表声明称:尽管托妮·莫里森已经拥有了国际声誉,但是她的五部作品还没有在美国国内得到其应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诗化小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诗化小说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托妮·莫里森《宠儿》中,透视法、抒情性和音乐性等诗化小说特点均有所体现。由此,可以推断《宠儿》乃是一部典型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14.
从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入手,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及种种爱爱怨怨讨论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与碰撞,以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母女情深中的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15.
丁一先生是国内知名的散文诗和散文作家,已先后出过《情感世界的探索》人生命之恋人《维也那之恋》等10多本著作。“爱”与“美”始终是他创作的灵魂和主旋律,近读他的新著《丁一美文选》(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对这位在文学领域中始终坚执诗意人生守望者立场的作者,不由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爱”与“美”是互为对象的两种价值属性,“爱”是主体心灵的一种“美”,“美”是客体中折射出的人类心灵的“爱”。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决定,是诗意人生的最重要的内容。“爱”与“美”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而在丁一先生的著作中,这…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紧密地结合社会,反映了现代美国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暴力、革命、自由、人性和种族歧视。也许莫里森并不想在她的小说里展现出存在主义,但《宠儿》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特征,如:人生的无意义:面对虚无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行动反抗生存的荒诞从而探求生活的真义。  相似文献   

17.
邢海霞 《科技信息》2010,(3):145-146
张洁的《无字》意蕴深远,凝重恢宏,发人深思。以女作家昊为的一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母系四代女性的命运,母系家族三代女性坚持的对爱情婚姻的追求,无一例外的都是悲剧。爱情的悲剧除了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之外,主要的还是她们自身的性格和追求。面对生活给于的悲剧,支撑母女三代走过绝望的是母女之间的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  相似文献   

18.
《喜福会》是一部关于中国母亲与美国化女儿之间的冲突的小说。移民身份的双重性使得该小说中的母亲与女儿们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而且还令她们面临身份危机。而这种母女双方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境地和身份危机导致了她们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英国同时代两个作家狄更斯、爱米莉在他们的小说《双城记》、《呼啸山庄》中提出了爱与死的主题。《双城记》的卡顿和《呼啸山庄》的希思克利夫都因爱而死 ,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生命感觉不同 ,对爱的态度和反应不一样 ,他们因爱而死的价值内涵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定义,分析了《宠儿》的主要写作特点——魔幻现实主义,及其在构建文章主题上的作用。认为莫里森在《宠儿》中通过魔幻世界表达了奴隶制度下的残酷现实,运用神话民俗模式揭示了文化的压制与反抗,用魔幻叙述手法传达了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