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活性炭纤维吸附处理喹啉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胶基活性炭纤维(ACF)经微波辐射处理后,通过低温氮气吸附法测定了比表面积SBET,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其显微结构,研究了活性炭纤维对喹啉模拟废水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经微波辐射后的活性炭纤维其BET表面积由213.8 m2/g,增加到1 917.9 m2/g,ACF表面粗糙,增加了许多新的烧蚀点;对喹啉废水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改性后的ACF吸附速率加快,20 min就达到吸附平衡.pH>8吸附率显著降低.吸附穿透实验表明,喹啉入口速率越大,浓度越高,其出水浓度越高,微波再生后的ACF仍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2.
活性炭材料的孔径结构对S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在常温下活性炭材料孔径结构及材料形态对SO2吸附性能的影响,以5种不同孔径结构的沥青基活性炭纤维及活性炭颗粒为材料,通过吸附动力学模型的拟合,考查了活性炭孔径结构及材料形态与SO2吸附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较小的微孔径结构更有利于SO2的吸附;不同孔径结构的活性炭材料对SO2的吸附均符合Bangham动力学过程,活性炭纤维的吸附速率随孔径的增大而增大;活性炭颗粒因其形态结构的差异,吸附速度较活性炭纤维慢,吸附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针对水源水可能发生的苯胺突发性污染,试验以松花江水为原水,采用粉末活性炭(PAC)研究了苯胺污染的应急处理技术.通过静态等温吸附试验,比较了4种PAC对苯胺的吸附效果,其中3#炭对苯胺的去除能力最强,其吸附等温线方程为X/m=17.9.C0.394;同时研究了温度、pH值及PAC与二氧化氯联用对PAC吸附苯胺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粉末活性炭吸附2,4,6三氯酚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粉末活性炭PAC吸附2,4,6-三氯酚(2,4,6-TCP)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AC炭种、投加量和温度3因素对2,4,6- TCP吸附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线以及吸附热力学模型;研究了PAC与预氧化联用技术对2,4,6- TCP的协同去除作用.结果表明,上述3个因素对2,4,6-TCP吸附效果影响均显著,其中PAC投加量的影响最大,PAC炭种其次,温度的影响最小.PAC可以快速有效地吸附水中的2,4,6-TCP,快速吸附期在前20 rmin,吸附容量可达到80%以上.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可分别较好地描述PAC对2,4,6-TCP的吸附行为.PAC吸附2,4,6-TCP的过程为自发、放热以及熵减的过程.PAC与预氧化联用技术可以提高对2,4,6-TCP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活性炭技术是净化微污染源水的有效手段,但其化学安全性值得关注。研究发现,活性炭出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仍有一定含量,AOC浓度仍达211 μg/L,并可检测到新的有机化合物,去除效果受炭种、源水水质和工艺运行等因素影响;活性炭对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不稳定,生物活性炭对卤乙酸前质(HAAs)表现出较好去除效果,但对三卤甲烷前质(THMs)的去除效果有限,去除效果与活性炭类型和工艺运行参数等因素有关;活性炭技术可以去除大部分臭氧化副产物的溴酸盐和甲醛,但水厂用纯氧生产臭氧时,活性炭的处理情况有所不同。活性炭易于吸附微囊藻毒素,微生物对藻毒素也有降解作用,仍应注意源水水质情况。另外,活性炭能有效去除致突变活性物质,即使在活性炭吸附TOC饱和后,仍能显著地去除致突变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6.
该文考察运行18个月的常规/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组合工艺对中国华东地区某微污染湖泊水的处理特性。结果表明:此时该工艺去除有机物能力有限,但对消毒副产物亚硝胺前体物的去除能力高于其他有机物。工艺出水溶解性有机碳(DOC)质量浓度、UV254和溶解性有机氮(DON)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12mg/L、0.053cm-1和0.171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4.9%、53.9%和32.7%;对亚硝胺前体物的去除率为72.3%。臭氧和炭池中的微生物在去除亚硝胺前体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分子有机物、芳香性蛋白质和微生物代谢产物主要在活性炭单元中去除。因而,要关注长期运行的常规/O3-BAC组合工艺对有机物及其亚硝胺前体物的去除,充分发挥微生物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化学极化对活性炭纤维吸附SCN-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去除冶金工业废水中的有害成份,研究活性炭纤维(ACF)电吸附技术。以SCN-为模型物,采用三电极电解池以紫外分光光度法(UV)检测电化学极化对吸附SCN-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正极化可以强化ACF对SCN-的吸附,而负极化减弱对SCN-的吸附,这一电吸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逆性。L angm u ir方程可以描述ACF对SCN-的吸附和电吸附的平衡线。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与未极化比较,电吸附时ACF在开始阶段(30m in内)能够较快地达到较高的吸附量,使溶液中的SCN-浓度迅速降低。再生过程正极化还可以使活性炭纤维的孔径增大,从而增强活性炭纤维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水中粉末活性炭(PAC)吸附亚氯酸盐(ClO2-)的速率控制机制,在常规水处理的pH及温度下,通过烧杯搅拌实验对ClO2-在PAC上的等温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进行研究。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考察PAC对ClO2-吸附的性质及热力学行为;用伪一级、伪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颗粒内扩散、液膜扩散模型对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该吸附过程的机理及速率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在常规水处理条件下PAC对ClO2-的吸附是自发、吸热的化学吸附过程,适宜吸附的pH为6,吸附的表观活化能约为53 kJ/mol;平衡吸附量随温度和ClO2-初始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加,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伪一级动力学模型相比,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规律,吸附动力学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了化学吸附反应是PAC吸附ClO2-速率的主要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板栗苞制备活性炭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板栗苞为原料,用ZnC12为活化剂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考察了活化时间、活化温度、液固比、活化剂质量分数等因素对活性炭吸附和脱色性能的影响.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孔隙度分析仪(BET)测试活性炭结构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活性炭具有多层结构且孔径分布广,活性炭碘吸附值为1 194.2 mg.g-1、亚甲基蓝脱色力为170 mL.g-1、比表面积为1 300.3 m2.g-1,总孔体积为0.8587 cm3.g-1.  相似文献   

10.
为净化密闭电石炉尾气,采用浸渍法制备CoCl2改性活性炭纤维(ACF)吸附剂,通过容积法测试浸渍液浓度对PH3饱和吸附量的影响,研究不同温度下PH3气体在改性ACF上的等温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浸渍液浓度最佳值为0.2mol/L,此改性ACF对PH3的饱和吸附量为19.674mg/g;PH3在CoCl2改性ACF上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迅速降低,在298,313和328K时PH3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9.674,13.537和11.087mg/g;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较好地模拟了PH3在改性ACF上的等温吸附;PH3气体在改性ACF上的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大而减小,表明改性ACF吸附剂表面能量的不均匀性;吸附热在16~24kJ/mol范围内,过程为物理吸附,有利于密闭电石炉尾气的净化。  相似文献   

11.
环境功能材料ACF的性能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活性碳纤维(ACF)是一种优于传统粒状活性炭的新型高效吸附材料,它具有吸附容量高,吸附、脱附速度快,低浓度下的吸附性能突出等优点。概述了活性碳纤维的制备、结构特性和吸附性能,并对其在环保、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纤维脱硫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仪器分析与吸附模型分析了活性炭纤维(ACF)和颗粒状活性炭(GAC)的孔与表面特性,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ACF和GAC的脱硫实验.结合经典的吸附理论和实验结果论讨论了影响ACF和GAC脱硫性能的因素,在大量实验数据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活性炭纤维和传统的颗粒状活性炭的脱硫性能,得出ACF的动态脱硫性能明显好于GAC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针对活性炭、活性焦和活性炭纤维等3种炭基吸附剂脱除烟道气中SO2的现状,介绍了其制备工艺、脱硫及再生机理和表面性质,重点阐述了活性焦脱硫的工艺,并展望了今后烟道气脱硫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纤维纸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湿法造纸工艺制备活性炭纤维纸(ACFP),探讨了分散剂、活性炭纤维与纸浆纤维配比对活性炭纤维纸的透气度、抗张强度、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剂可增加ACFP的抗张强度而对透气度影响较小,随活性炭纤维含量的增加,ACFP的透气度增加而抗张强度下降, ACFP具有与活性炭纤维类似的孔径大小和孔径分布, 二者的氮气吸附等温线均为I型等温线,吸附机理均为微孔填充,ACFP的形态结构为无序随机排列。  相似文献   

15.
中孔活性碳纤维制备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中孔活性碳纤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从改变活化工艺和原料改性两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其中孔含量,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对脉冲流光放电与活性炭或活性炭纤维联合处理废水时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的催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脉冲流光放电与活性炭或活性炭纤维联合处理,降解率分别提高22%和24%,说明联合处理过程具有协同效应。与吸附饱和的活性炭或活性炭纤维联合处理,降解率分别提高12.25%和16.7%,说明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在联合处理过程中起催化作用。联合处理过程中加入H2O2不但提高了O3和UV的利用率,而且还提高了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的再生率。  相似文献   

18.
活性炭纤维与柱状活性炭用于烟气脱硫的对比实验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在活性炭法烟气脱硫工艺中,为了有效地提升系统运行的综合性能,通过实验将活性炭纤维(ACF)与普通的柱状颗粒活性炭(GAC)的各项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工作条件下,ACF的吸附系数比GAC提高16.6倍,损耗减少到GAC的1/14,脱附效率棕达一99.8%以上,证明了采用ACF作为工质可以大大送还和吸附剂用量,显著降低补充新工质的次数,减少设备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因而使活性炭法烟气脱硫系统在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持久性方面均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低温微波法(60、120、180 W)和电加热法对载甲苯松木活性炭进行再生。比较了这两种再生方法下活性炭的再生效率、升温速率、能耗,并分析了再生前后活性炭的物理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经过5次吸附—微波辐射再生之后,活性炭吸附量基本保持原有吸附量的45%。随着微波功率从60 W 升高到120 W,再生时间从60 min降低到22 min,再生效率从1.7%/min增加到4.5%/min。而传统电加热再生法再生时间为180 min, 是微波法的3~6倍; 功率为60 W的微波加热法的升温速率为178 ℃/min,而电加热法升温速率只有9 ℃/min; 从能耗角度看,微波再生法的能耗为29.7 kJ/g,而电加热法的能耗则为74.3 kJ/g; 并且经检测微波法再生后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和官能团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N离子共掺杂的TiO2/AC和TiO2/ACF负载型光催化剂,采用SEM、XRD、UV-Vis分光光度计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样品进行了表征。选取甲苯为室内气相空气污染物的模型化合物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探讨了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离子掺杂量、抑制剂种类、焙烧温度以及载体等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催化剂在ACF上的分散效果优于AC上,制备的光催化剂均以锐钛矿相存在,Fe、N离子共掺杂实现了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区和紫外光区的双增强;以冰醋酸为抑制剂、离子掺杂量分别为N 8%和Fe 8%,ACF为载体,500 ℃下焙烧2 h所得TiO2/ACF光催化剂对气相甲苯的降解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