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TiO2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CuO/TiO2和CuO-ZrO2/TiO2催化剂,并在色谱—微反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对NO CO反应性能,并通过TPR、XRD和NO-TPD技术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经500℃ H2气氛中还原1h与空气氛中处理的相比,活性有明显的改善,CuO/TiO2(6%)对NO完全转化的T99%=325℃,而CuO-ZrO2/TiO2(6%,10%)对NO完全转化的T99%=300℃;TPR结果表明CuO/TiO2在TPR过程中出现4个还原峰,而CuO/TiO2只有2个还原峰,说明ZrO2的引入使CuO在TiO2上的还原物种发生了变化;空气氛处理的CuO/TiO2催化剂XRD检测到的是CuO的特征衍射峰,而H2气氛处理是金属Cu的特征衍射峰;NO-TPD结果表明两种气氛处理的催化剂,NO吸附在其上的热脱附产物中质谱能检测到4种物种(NO,N2O,N2和O2),低温脱附物种为吸附在弱位上的NO,高温脱附物种则是吸附在强位上的NO;CuO/TiO2上引入ZrO2后NO的脱附峰温明显降低,这表明NO在CuO-ZrO2/TiO2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No在CuO/TiO2表面的分解活性;NO CO反应低温时形成中间产物N2O,高温时产生N2;NO-TPD脱附峰温与两种气氛处理的催化剂活性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且NO在催化剂表面的解离是NO CO反应的速控步骤.  相似文献   

2.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CO,CO_2等在氧化态和还原态CeO_2上表面吸附体的形成及反应,归属了所观察到的红外吸收带,证实在表面上存在HCO_3~-,HCOO~-,及两种不同键合方式的CO_3~(2-)等表面物种。观察到HCO_3~-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在较高的温度下稳定,一种在较低温度下稳定。在不同温度下HCOO~-、CO_3~(2-)、HCO_3~-三种表面物种之间可相互转化,在氧化态样品上,CO最终氧化生成CO_2气体。  相似文献   

3.
对用共沉淀法制备并经氢预还原活化的三组份 Cu-ZnO-Al_2O_3 和四组份Cu-ZnO-Al_2O_3-M_2O_3(M=Sc~(3+)、Cr~(3+)或In~(3+))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进行 XPS,XPS-Augcr,TPD谱表征及CO吸附量测定,研究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活性表面铜的化学态。根据原子价补偿原理及本实验结果,在温和还原条件下,催化剂活性表面存在少量Cu~+,它是 CO、H_2 的吸附活性位。  相似文献   

4.
La2O3—Ni/MgAl2O4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脉冲反应和程序升温氧化反应考察了Ni/MgAl2O4和La2O3-Ni/MgAl2O4催化剂上CO歧化和甲烷催化分解的程度。结果表明,在相同处理条件下,Ni/MgAl2O4催化上CO的歧化程度远高于La2O3-Ni/MgAl2O4催化剂,Ni/MgAl2O4催化剂上甲烷分解产生的积炭量是La2O3-Ni/MgAl2O4催化剂上的4.28倍。利用甲烷处理La2O3-Ni/MgAl2O4催化上,其X光电子能谱(XPS)的C1s谱中的NixC的结合能比Ni/MgAl2O4催化剂高。这证实了催化上中较高正价态镧的存在,使得还原态催化剂的金属镍表面电子向镧上迁移;还原态金属粒子电子浓度降低,使得催化剂上CO歧化和甲烷分解反应的速率降低,从而使催化剂表现出较强的抗积炭能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瞬态脉冲技术考察了氨在Pt/Al2O3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脱附和氧化动力学.结果表明,氨在Pt/Al2O3表面存在两种吸附态:可逆吸附和不可逆吸附.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氧和体相中的氧促进了氨的分解和氧化.不同的氧物种和反应温度影响产物的分布.体相晶格氧物种是可能形成水的重要因素,而表面氧物种是氯氧化物NO、N2O形成的主要来源.在氧存在的条件下低温有利于氨分解形成N2、N2O,而高温有利于NO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CO选择性氧化催化剂K—Pt/γ—A12O3催化剂的TPD/TPR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TPD和TPR技术考察了K的添加对CO选择性氧化催化剂Pt/γ-A12O3的表面吸附性能及还原性能的影响,结合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添加适量K2O有助于增加弱吸附态CO的数量,并影响Pt的还原过程,使Pt变得难于还原.当ω(K2O)=3.4%时,CO的低温脱附量最大,催化剂还原温度最低.同时,120℃时转化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7.
用TPD和TPR技术考察了K的添加对CO选择性氧化催化剂Pt/γ-Al2O3的表面吸附性能及还原性能的影响,结合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添加适量K2O有助于增加弱吸附态CO的数量,并影响Pt的还原过程,使Pt变得难于还原. 当w(K2O)=3.4%时,CO的低温脱附量最大,催化剂还原温度最低. 同时,120 ℃时转化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8.
详细研究了沉淀过程及后处理方式对CuO-ZnO/ZrO2催化剂CO2低压加氢制甲醇反应.眭能的影响,采用N2物理吸附、XRD、SEM、Cu比表面等测试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晶相、织构特性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还原后的催化剂中存在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表面Cu物种,仅活泼Cu物种具有活性作用;催化剂的活性与晶粒大小、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等因素有关,适度晶粒大小的CuO物种可能是该反应中有效催化活性位前躯体,其反应规律与甲酸铜中间体理论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La-Cu-O(La/Cu=1.0)催化剂以及用H_2还原,加痕量Pt 后的催化剂,它们的体相和表面结构,表面铜平均价态.测定了这三个催化剂的形貌、晶拉大小和分布.从而得到以低价态Cu~+,Cu~0为主,并且存在痕量Pt 的No(?)3样品对于CO-O_2,NO-CO 反应活性最高的结论.此外,比表面大、晶粒轮廓不规整、有毛刺、晶粒大小分布范围较宽的催化剂,由于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中心,而有利于提高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0.
表面吸附氧对超微粒α—Fe2O3电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超微粒α-Fe_2O_3表面氧吸附的 X 光电子能谱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的氧吸附态以及不同氧吸附态之间的相对含量。并以氧的解离吸附为主,阐明了超微粒α-Fe_2O_3的导电机制,给出了电导模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分散的催化剂受到很大重视,研究工作十分活跃.我们用非传统方法制备了Rh_6(CO)_(16)/Al_2O_3,研究了催化剂上CO吸附态及原位制备样品上Rh_6(CO)_(16)的分解光谱和CO吸附.得到了很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吸收/催化剂CuO/γ-Al2O3吸收SO2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验证两种典型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更有说服力的模型,并得到SO2吸收速率表达式。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催化剂吸收的SO2摩尔数与活性CuO的摩尔数之比S/Cu大于1,证实硫酸铝的存在。对这一脱硫过程的反应机理描述为:SO2首先化学吸附在吸附/催化剂活性位点上,然后被氧化为化学吸附态在SO3,化学吸附态的SO3接着与CuO/γ-AlO3反应生成硫酸铜和硫酸铝。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红外光谱的分析,得出NO被吸附在还原态的钼铝催化剂上的结合方式是以双亚硝酰基形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一元MoO_3/SiO_2体系中新电氧物种O~-和O_2~-的形成,说明气相氧和晶格氧都能产生这类氧物种,二元体系MoO_3-Bi_2O_3/SiO_2上丙烯催化氧化的选择性随着O~-、O_2~-自旋浓度的降低而提高的实验事实说明O~-、O_2~-是导致非选择性氧化的表面物种.在MoO_3-Bi_2O_3/SiO_2中添加磷组份可能促进氧吸附态的转化O_2?O_?~-?2O?2O~(2-)(晶格)向右进行,因而提高反应的选择性,铁作为第三组份引入时,可使体系中产生氧化还原偶Fe~(3 )/Fe~(2 ),这有利于提高丙烯氧化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液浸渍法制备不同含量Al2O3的Co/SiO2-Al2O3催化剂.采用程序升温还原(TPR)、X射线衍射(XRD)、物理吸附(BET)以及原位CO吸附红外光谱(DRIFT)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l2O3的添加导致催化剂比表面积稍有下降,但对孔径分布无明显影响;随着Al2O3负载量的增加,载体表面钴粒子粒径变小,分散度提高,同时还原度逐步降低;Al2O3改性后催化剂表面CO吸附峰位发生蓝移,并且桥式CO吸附峰强度明显增大,说明Al2O3改性后钴催化剂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16.
制备方法对Ce-Ni/ Al2O3催化剂还原和吸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和O2室温吸附方法,研究了两种方式制备的Ce Ni/Al2O3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和吸氧能力,以Ni/Al2O3和Ce/Al2O3为对照物研究了Ce、Ni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和吸氧能力的影响.实验发现,单独负载在Al2O3上的Ce和Ni组分的吸氧能力有很大差异,Ce物种表现出良好的吸氧能力;Ce和Ni组分同时负载在Al2O3上时,由于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催化剂上低温可还原物种的形成,改变了低温可还原物种的分布,提高了623K还原后的吸氧能力;先浸Ce物种并分解后再浸Ni的Ce Ni/Al2O3催化剂,其吸氧能力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装备有程序控温反应池、抽空和质谱检测脱附物系统的FT—IR,在室温条件下研究了CO在Rh/SiO_2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态及其与O_2、NO、H_2的反应性能。实验站果表明:CO在Rh/SiO_2催化剂上存在着Rh(CO)_2[Ⅰ]、Rh(CO)[Ⅱ]和Rh_2(CO)[Ⅲ]三种化学吸附态;它们与O_2及H_2的反应活性顺序是[Ⅰ]>[Ⅱ](?)[Ⅲ];NO能从催化剂表面上置换CO吸附态[Ⅱ],並相应在此吸附位上产生两种吸附态Rh(NO)及RhO_2(NO);通过对CO和H_2共吸附、吸附的CO和H_2反应及H_2CO吸附的化学吸附态的检测及其脱附产物的质谱分析,说明了在Rh/SiO_2催化剂上CO和H_2反应过程中无H_2CO中间物产生。  相似文献   

18.
采用XPS方法研究了Fe,V助剂的加入对CuO/Al2O3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及其对合成甲醇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e,V助剂的加入能增大室温下被氧化的铜物种的表面浓度,从而提高催化剂的低温活性,Cu,Fe,V原子的表面浓度都低于体相浓度,存在向体相扩散的趋势,Fe,V在载体上浸渍的先后顺序不能确定其表面原子浓度的大小,与Cu相比,Fe和V在表面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它们还导致表面铝酸盐物种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采用XRD、TPR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助剂CeO2对催化剂Cu-Ce-Al,Cu-Ce-Ti和Cu-Ce-Al-Zr-O中表面活性物种CuO的分散行为和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并且测试了催化剂在"NO CO→N2 CO2"反应中的活性.结果表明,活性组分CuO的分散容量以及氧化还原行为与助剂CeO2的负载量密切相关,而CeO2的引入对催化活性的影响随体系不同而异.结合"嵌入模型"的基本观点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Fe_2O_3-K_2O系催化剂的XPS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铈、钼助催的Fe_2O_3-K_2O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使用前后和工业用后卸下的样品作XPS研究,结果表明:用后催化剂中铁以Fe~(2+)和e~(3+)两种价态并存,表面上生成一定量羟基,反应条件下钾和氧化铁发生作用生成新相K_2Fe_2O_4,它也是活性相,表面钾被水蒸汽溶解随物料流动而迁移流失,钾的流失是失活的重要原因,还有结构因素的影响,在催化剂表面铈以CeO_2微晶存在,反应条件下部分被还原,因而增加了晶格氧的活动性和电子传递渠道,通过促进氧转移脱氢而使催化剂脱氢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