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月27日凌晨,国际空间站的两名美俄宇航员同时走出太空舱,使空间站暂时处于空舱状态。以前,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通常总会留下一人在站内,以备遇到紧急状况如舱门被关闭或电力失灵时,能有人照应。这是自国际空间站2000年11月有人进驻以来,宇航员们首次在站内无人留守的状态下进行太空行走,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青年科学》2011,(8):21-21
6月28日晚,全部6名宇航员“逃离”国际空间站,“藏入”与空间站对接飞行的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以躲避一块高速飞行的太空垃圾。宇航员爬进飞船18分钟后,这块体积不明的太空垃圾掠过空间站一侧,距空间站最近距离250米。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航天局4月17日宣布,将于5月27日首次用载人版"龙"飞船将两名美国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自2011年来美国首次使用国产火箭从本土将宇航员送往空间站。按目前计划,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载人版"龙"飞船将于5月27日由一枚"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美国宇航员赫尔利和本肯将乘"龙"飞船前往空间站。发射约24小时后,"龙"飞船将与空间站对接。两名宇航员将与空间站的其他宇航员共同进行一  相似文献   

4.
画面中,那颗熟悉的蓝色星球在静静地旋转着,星球的头上扎着一个漂亮的蝴蝶结,那就是国际空间站。整个画面多像一张精美的地球大头贴!不过,大家很快便瞧出了问题,那只蝴蝶结竟冒烟了!画面迅速切换到国际空间站的内部:情况非常危急,各个舱室里烟雾弥漫,好多仪器因短路而发出恐怖的嗞啦声,从舱顶耷拉下来的半截电线还喷着火花……几名宇航员乱作一团,他们一边手忙脚乱地往身上套着宇航服,一边以最  相似文献   

5.
由于太空中有许多流星和太空垃圾,呆在太空中的宇航员随时都会有危险。例如,在2002年10月26日,为了避开一块太空垃圾的碰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面飞行控制人员设法将正在组建中的国际空间站的轨道提升了约1.6千米。由于太空中的宇航员远离地球,一旦遇到危险,他们往往只能坐以待毙。为了防止这种悲剧的发生,国际空间站的逃生计划成为人们关注和热烈讨论的话题。关于这一问题,现在有3种想法。一种想法是在国际空间站坚固的安全舱里储存足够的空气、食物和医疗用品,出现紧急情况时,宇航员可以呆在那里,等待救援。另一种想法是将一艘俄罗斯的…  相似文献   

6.
正5月30日15时22分,两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员鲍勃·本肯和道格·赫尔利乘坐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龙"飞船,由"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升空。大约12分钟后,飞船与火箭顺利分离,飞向国际空间站。5月31日10时16分,"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两名宇航员将在那里停留一至四个月,与空间站的其他  相似文献   

7.
9月9日,在经历了数次推迟之后,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搭载着6名宇航员和用于国际空间站建设的设备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在为期12天的任务中,宇航员重新开启了国际空间站的建设。9月12日,“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2名宇航员完成升空后首次太空行走。他  相似文献   

8.
正俄罗斯航天集团8月31日报告说,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已修补了对接的俄飞船内出现的一条微小裂缝,目前飞船以及整个空间站的内部气压已回升到正常数值并保持稳定。此次事故未对站内宇航员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影响。据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消息,该机构值班员于莫斯科时间8月30日凌晨根据空间站舱内传感器信息,发现有"漏气"现象,空气流失速度约为每小时0.8毫米汞柱,几小时后,这一速度增至每小时4毫米汞柱。站内六名宇航员依据仪器指示,在与空间站对接的俄"联盟MS-09"飞船的轨道舱壁板上找到一条长度接近2毫米的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2008,(4):7
3月15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机组两名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太空行走,为空间站组装刚刚送达的Dextre机器人。  相似文献   

10.
周军 《少儿科技》2021,(5):24-24
在国际空间站里工作和生活的宇航员,其衣物通常由补给航天器定期配送,他们可能几天才会换一次衣服。因为空间站中灰尘很少,宇航员运动后也会沐浴并擦去身体表面的汗水,所以衣服不会很快变脏。  相似文献   

11.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20,(3):78-79
美国新登月计划首批受训宇航员毕业美国新登月计划"阿耳忒弥斯"下的宇航员培训班第一批学员完成两年多的培训后于近日顺利毕业,其中包括美国航天局的1 1名宇航员和加拿大航天局的两名宇航员,近半数为女性。在过去两年中,这批学员接受了关于国际空间站系统、太空行走、俄语等方面的训练。未来这些宇航员可能会执行国际空间站任务、"阿耳忒弥斯"登月任务以及探索火星任务。这批新宇航员的年龄在32岁至45岁之间,多数有军方背景,还包括具有生物学、地质学、航空航天和机械工程等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  相似文献   

12.
空间站拾零     
太空旅行需要有准确的记时手段,普通的手表当然胜任不了。与和平号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一样,国际空间站的字航员将佩带瑞士欧米茄公司制造的“速度大师”X-33专业型手表。倒记时和夜光功能自然是少不了的。此外该表还具有时间累计功能,因此宇航员可以知道已经在空间站停留了多长时间。根据宇航员的要求,手表制造商还把闹铃的声音强度提高到了80分贝,以便宇航员在嘈杂的太空站中能够听到闹铃。X-33手表分钛金属表带和“凯夫拉”防弹布表带两种款式,价格分别为2995美元和2595美元。  相似文献   

13.
国际空间站是一项由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等空间局合作进行的载人轨道空间站工程。到2010年建成时,重量超过360吨的空间站将允许6名宇航员同时在轨进行科学研究,并为将来对月球及更远星球的探测做好准备。该研究统计了国际空间站科学实验的次数,分析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并以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Thomson数据分析工具对科学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研究了国际空间站空间科学实验的发展趋势、前沿进展和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正解决"住"在《火星救援》中,独自留在火星上的宇航员沃特尼住在火星基地里,而他的队友住在正在返回地球的"赫尔墨斯"号飞船里。沃特尼与队友在各自的住处行动自如,就像在地球上一样。同学们会疑惑,太空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失重,现实中的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里都  相似文献   

15.
刘汉君 《广东科技》2008,(18):89-90
分析了一起220kV线路开关投运时失灵保护误动事故,指出保护厂家传统电压切换回路的设计缺陷,提出事故防范措施,确保了失灵保护的稳定运行,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原本为空间站宇航员研发的一种超声波诊断技术,现已从天上回到人间,正在为冰球运动员、前线战士和边远农村的创伤患者带来福音。这项技术就是现在应用日益广泛的医疗诊断工具———手提式超声仪。开发这种机器的初衷是为了让宇航员身在太空也能看病治伤。与宇航员联手开发这种超声波技术的美国亨利·福特医院的外科医生杜尔查夫斯基介绍说:在宇航员进入轨道空间站的前6个月,对他们进行几小时训练,宇航员就能学会使用这种机器。因为在长期的太空飞行中,宇航员有可能出现外伤或生病。手持这种超声仪的宇航员可以在空间站里借助“扫描棒”对其…  相似文献   

17.
国际空间站俄罗斯籍宇航员18Et“太空行走”期间徒手把一颗仅重1公斤的迷你卫星送入太空。宇航员奥列格·阿尔捷米耶夫和亚历山大·斯克沃尔佐夫格林尼治时间18日14时(北京时间22时)许走出空间站,开始5个多小时的太空行走,执行包括“放卫星”、太空生物学实验等空间任务。  相似文献   

18.
<正>5次太空之旅879天!没错,俄罗斯宇航员帕达尔卡刷新了宇航员太空停留累计时问的纪录。帕达尔卡首次飞上太空是在1998年,目的地是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太空飞行近199天后返回地球。期间,他完成1次太空行走,并在"光谱"解除封闭模式下持续工作30分钟。帕达尔卡第2次飞上太空是在2004年,目的地是国际空间站。期间,他与同伴完成4次太空行走,做了几十项有意义的科学实验。由  相似文献   

19.
头脑体操     
<正>空间站里的纯净水为国际空间站输送水和其他物资,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将1千克的物资发射到近地轨道的费用约为33万美元!因此,国际空间站里的资源十分宝贵:即使是每名宇航员每天产生的大约超过1.5升的尿液,也会被回收利用,转化为新的纯净水。你相信吗?冰雹砸出的痕迹在严寒的加拿大亚伯拉罕湖,由于时常下起巨大的冰雹,这里的湖面被砸出一个又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痕迹,并且连冰面以下都受到了影响。这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在国际空间站中培育出了一朵百日菊,成为第一株在外太空开放的花朵。这朵空间站百日菊颜色外形与地球上的差异不大,生长周期在60到80天之间。不过因为空间站零重力的状态,它们的花瓣无法像地球上的一样形成优美的弧度。这项百日菊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