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琛 《菏泽学院学报》2010,32(1):138-142
从“寻求即时信息”到群体“泄愤”,“人肉搜索”似乎已变成人们动辄疾呼的“道德审判”工具。综观各类“人肉搜索”事件,网民群体作为“人肉搜索”工具的使用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事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对“人肉搜索”行为的规范与引导,首先应分析大众网民在这一群体行为中的社会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2.
张键 《世界博览》2009,(22):17-17
“人肉搜索”在网上又被称作“网络通缉令”。美国《洛杉矶时报》曾经评论说,“中国的人肉搜索让美国的FBI黯然失色”。曾几何时,“人肉搜索”一词风行中国网坛。一组组令人义愤填膺或群情激愤的事件在网上被曝光被披露后,迅速汇成巨大的舆论洪流而一发不可收,有“好事者”振臂一呼,于是乎“人肉搜索”就在瞬间化为无形的巨网,  相似文献   

3.
张卓晨 《科技信息》2009,(11):378-380
“肉搜索”是近年来互联网上新兴的搜索工具。人肉搜索引擎催生了数起轰动一时的网络案件,而白领女性姜岩跳楼自杀导致的北京市“人肉搜索第一案”引发了热烈的社会讨论。“人肉搜索”有其跨越时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强大威力,但是又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被搜索者的隐私权与搜索者言论自由的矛盾冲突。本文将浅议“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保护,言论自由和网络道德三者的法理关系,并初探关于规范“人肉搜索”的立法前景。  相似文献   

4.
2001年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陈自瑶事件”距今已有9年,而“人肉搜索”却愈发清晰和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文试图将“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进行比较,以期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对互联网“人肉搜索”行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寻求即时信息”到群体“泄愤”,“人肉搜索”似乎已变成人们动辄疾呼的“道德审判”工具。综观各类“人肉搜索”事件,网民群体作为“人肉搜索”工具的使用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事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对“人肉搜索”行为的规范与引导,首先应分析大众网民在这一群体行为中的社会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6.
袁进华 《科技信息》2009,(13):251-251,183
随着网络“人肉搜索”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侵权事件。本文就人肉搜索可能带来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安宁权受到侵害以及侵权主体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人肉搜索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词分析法对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人肉搜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经过VOSviewer可视化,直观地展示出与“人肉搜索”相关的研究内容,并对在人肉搜索研究中形成的4个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说明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从道德哲学视野,“人肉搜索”具有3方面的特征,一是“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二是“自律”与“他律”的博弈,三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对“人肉搜索”加以道德哲学反思,将为网络伦理的构建与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莫让“人肉搜索”沦为网络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宛如一道令人不寒而栗的江湖追杀令,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新宠”。成千上万的网民对其推崇备至,凭借它人人都是福尔摩斯,而“人肉搜索”在一次次网络围剿事件中,也不负众望成为道德“审判官”。然而,在惊叹其强大威力的同时,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表示忧虑和担心……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入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平 《科技信息》2010,(10):I0358-I0358,I0360
"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新现象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有学者提议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应该追究网络"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新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并没有涉及"人肉搜索"是否入罪的问题。对人肉搜索现象法律介入必要性和刑法谦抑性进行认真分析之后,对人肉搜索采取刑法以外的法律规制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1.
哈药集团的直销事业,仿若待字闺中的女子,始终让人感觉只可远观,而难以触碰,难见其庐山真面目。好在现在不是“旧石器时代”,而是“互联网时代”。想了解一个女子,只需要在搜索引擎里发个“人肉搜索”,无需几日,该女子的闺房秘事即可普天皆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及"人肉搜索"与法的价值冲突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人肉搜索"对法之价值的选择原则和选择方法,即除了通过立法位阶来明确优先保护的价值之外,还要全面考虑社会相关的法的价值观念的影响,通过确立一定的限度来平衡保护自由和维护秩序两种互相冲突的价值以达到对"人肉搜索"的合理利用。同时,为了更好地规范网络"人肉搜索",还应该对现有的立法进行完善,主要体现在民事、行政领域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引发的话题常引起网络受众、社会公众的关注,并最终"发酵"而演化为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和对象。从伦理学角度来探析会发现,同情心是人肉搜索传播行为产生的诱发伦理动因,正义是直接伦理动因。在人肉搜索过程中,要注意正确把握"人肉搜索"传播行为界限,避免正义界限遭到突破而演变为"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新问题,"人肉搜索"的出现让我们在网络世界里又一次遭遇了考验,"人肉搜索"事件正在向法律发起挑战。超过法律底线的人肉搜索行为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通过法律途径切实维护公民的隐私权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从最近的几个案例来看,"人肉搜索"的正当性广受质疑,那么"人肉搜索"有什么有悖于法律之处呢?笔者看来,"人肉搜索"激化了公民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冲突,同时也使得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两种方式的内在矛盾明显化。  相似文献   

16.
本作为一种搜索引擎方式的人肉搜索,近些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由其引发的公共事件带给社会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它成为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受到政府及公众的重视;另一方面,它又是狙击个人私生活的强力手段,频频引发网络暴力。尤其是后者,更是使得全国人大代表提议追究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一些地方人大甚至专门立法限制人肉搜索行为,从而引起广大公众尤其是网民的极大反响。本文尝试对人肉搜索转向为网络暴力的原因做一探究,以促进人肉搜索能向更为积极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引擎是近年来在互联网兴起的一种资料搜集方式。在由衷赞叹"人肉搜索"强大威力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存在的法律风险和隐患。合理适用"人肉搜索",不仅可以为社会所服务,而且能够起到极为有效的法律监督作用。反之,过度或违法运用,只会造成对他人隐私权、人身权等的侵害,甚至侵权主体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人肉搜索"应在法律范围内合法适用,其规制制度的关键在于加强立法以及网络传播平台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人肉搜索”中的侵权行为及其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作为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种新生现象,近年来接连出现的相关案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侵犯被搜索对象合法权利的问题.准确认定"人肉搜索"中侵权行为的性质,合理界定侵权行为中相关主体的责任并对"人肉搜索"进行规范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互联网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上海信息化》2008,(7):46-48
互联网的盛行终让偌大地球缩小成小小的村落。拇指在鼠标上轻轻一按,遥远的大洋彼岸似乎也近在指端。而搜索引擎的盛行则似乎让每个人都成为智者,也让网络成为万能。 然而,正是在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日新月异的今天,一种更加依赖于人工的搜索方式——“人肉搜索”,却出乎意料地流行,并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人肉搜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共享方式,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等多种社会因素,它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维护社会正义和异化为"网络暴政"的双重社会功能。文章认为"人肉搜索"需要规范和引导,因此,行政机关应该行使好自己的行政职能,对"人肉搜索"加以规范和管制,促使"人肉搜索"走上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轨道,在实现社会正义、舆论监督、防治腐败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社会的"道德法庭"、人民反腐败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