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主要阐述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精、尖人才;分析高校存在诸多方面的"冒"才"死结";以及探拓如何快速破解这些"死结",使高校能够更加快速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过程 ,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分阶段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素质与品性修养教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是哈代笔下"不安分的享乐主义者"这一女性形象的代表。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她身上旺盛的激情,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另我们折服,同时让我们极易联想到世界文学史上另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飘》当中的思佳丽。但是,哈代笔下的游苔莎同米切尔笔下的思佳丽虽然性格相似却最终走向不同的命运。文章正是试图分析两位经典女性形象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悲剧既受囿于创作主体自身深处民俗心理的控制,又要合乎接受主体的民俗心理与情感逻辑,而这民俗心理就是国人长期积淀的圆崇拜(日、月、女阴、天和天道圆崇拜,循环发展观),乐天、中庸、仁义思想,主生与养生观,现世报、三世轮回报应观、命运信仰等,这些民俗心理是指导民众创作与接受中国式悲剧的准则。  相似文献   

6.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的大部分作品以女性的处境与命运为主题,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封闭环境或暴力压迫等境遇下的生存悲剧。《逐爱的女人》通过两位女性的爱情对比,展现了资本主义机械化大生产与父权社会的时代环境下,女性如出一辙地陷入一种封闭且循环的命运悲剧中。本文通过文本与人物形象的剖析,从两性因素、社会原因和女性自身因素三方面分析造成女性爱情与命运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墨白的创作一直贯穿着悲剧宿命以及生存与毁灭的主题,其小说给人一种由历史、苦难而造就的尖锐的刺痛感和人性的荒芜感。从人性的异化、疾病的隐喻、历史的宿命、叙述的意味四个层面阅读墨白及其小说所提供的苦难叙事和历史隐喻对研究墨白小说创造更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平郗氏一族与东晋政局之发展密切相关。而高平郗氏的崛起始于郗鉴,他不仅本人位至三公,而且使其家族由一般士族晋升为一流士族。郗鉴在东晋的崛起,除自身军事实力和政治手段之外,他自身的品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郗鉴的个人品性突出体现在:效忠朝廷,鞠躬尽瘁;儒者仁心,抚困济贫;多谋善断,谋略超群;临危不惧,英勇顽强;书文并茂,儒雅洒脱等五个方面。郗鉴对于东晋政局除"制衡"之功外,更有"驱动"之力。即他首创的京口集团,制衡了江左朝局中的诸多矛盾,改善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并推动了江左政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赫索格》的犹太性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世界性为依归。犹太性和世界性恰似“一块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建构了《赫索格》特殊的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两个根本对立的概念,文章从概念、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结构等方面分析了素质教育的死结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1.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形的法律,法律与道德在社会关系中密切关联。没有道德品性的法律是没有人性的法律,会丧失人们对它的信守;没有法律支持的道德是苍白的道德,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会导致伦理道德的滑坡;法律规则中蕴涵着道德的价值,法律无可直涉的领域需要道德补足;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资源,对社会调整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法律强制力给予维护和支持,有些道德需要法律化;法律的道德价值与道德的经济价值助成一个法治政府坚守正义、坚持公平公正公信的良知,它承负着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建设的基本职责;在法制中认可、吸纳或盈储一些社会主义公共道德规范,即依循道德的法制逻辑是法治政府加强制度文明建设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2.
简·爱的经历,形成了她高度自尊后面潜抑着深深的自卑这一独特的心理特征;而简的出走应该是一种宿命,是她自尊与自卑的性格事先决定了的,疯女人的存在只是为简的出走提供了契机;简的愤怒来自于出身地位的不平等和超越自卑的焦虑,实则是她心中自卑与自尊的较量。  相似文献   

13.
夏楠 《科技咨询导报》2010,(22):253-253
本文将从隐喻入手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及命运。作者认为命运是偶然的,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作者运用既不同于西方式的抗争又不同于东方式的顺从的独特的命运意识,探究了主人公是如何在被毁损的人生中最终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杰 《世界博览》2013,(24):83-83
与《百年孤独》类似,《地下室狗头》中的家族秘史,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佛教的轮凹与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15.
蔡清吉  张倩 《科技资讯》2013,(32):187-187
马丁·布伯以世界和人生的二重性为基点,建立了以“关系”为枢纽的对话哲学体系,认为“我-你”关系是最真实的关系,具有直接无间、注重相互,动态相遇的特征。这种对话思想对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目的和过程有了全新的解释,有利于推动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有一则"高尔丁死结"的寓言是这么说的:亚历山大占领了一座小镇后,臣服的当地人请他观看一辆传说中皇帝的战车。当年使用这辆战车的皇帝留下一个预言:谁解开了战车上的"高尔丁死结",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无数人为了实现预言努力的尝试过,没有人能解开"高尔丁死结"。亚历山大也决心一试,思考了好几天也没有解开,终于忍不住手起刀落,将死结斩断,宣布解开了"高尔丁死结"。很多人钦佩亚历山大,并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启示,似乎看到了创意的真谛:创意能创造奇迹……  相似文献   

17.
姜毅 《世界知识》2011,(5):27-29
日本外相前原诚司选在雅尔塔会议结束66周年之际去饿罗斯,应该有他的考虑,这就是他在出发前表述的:日俄应该解决二战遗产问题。然而,前原却偏偏“漏掉”了一个问题:“遗产”因何而来?  相似文献   

18.
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美学的角度说,人性的本质应该是美的。《暖春》无疑是在新的形势下对人性美的发掘与歌赞。这个主题的开掘与表现也是深刻的,是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是奏响时代最强音的,是顺应现代人的内心要求与憧憬的。通过对人性美的张扬与传播,更有助于增添我们身上的亮色和认识我们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牛军 《科技信息》2009,(36):53-54
本文通过企业招聘员工的条件,分析职业素养的具体构成,指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好在校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与实践,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为今后走向企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恒的小说有一种深深的宿命意识,他将人类的生存状态概括为无法逃脱的生存困境,人为了生存不断的挣扎,却无法逃脱悲剧命运.欲望中的挣扎、孤独的存在和宿命的死亡是刘恒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命题.刘恒的宿命意识隐含了80年代末期现代性焦虑的时代特征,也是其小说创作中个性化理性自觉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