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人们对鸟类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现生鸟类的种类、数量,以及生态习性的探索和了解上,而对于有关鸟类始祖和起源等问题,却每每受限于化石发现的不连续性以及人们对自然认知的有限性上。然而,追求未知世界的天性却常常激发人类探索的激情,特别是当一些珍贵的化石标本被发现后。近些年来,我国出土了的大量鸟类化石,在学术界可以说是继始祖鸟之后又一次震惊世界的发现。始祖鸟鲜为人知的事实如果说人类认识鸟类是从现生鸟开始,那么,谱写鸟类进化历史的关键一环就是发现了始祖鸟。因为在此之前,人们虽然知道鸟的一般特征,但却不能给鸟类下定义…  相似文献   

2.
将军崖岩画与大汶口陶符是中国发现的重大历史遗迹,它们是东夷太昊、少昊部落集团的历史文化遗存,将军崖岩画呈现的是日、鸟、星等图腾崇拜,大汶口陶符呈现的是日、鸟、山图腾崇拜。虽然二者蕴涵的文化信息有差异,但二者具有远古历史文化的一致性。将军崖岩画与大汶口陶符都是泰山文化的前身文化遗迹,是史前泰山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鸟类常以其艳丽的羽毛和悦耳的鸣啭博得人们的欢喜,然而恐鸟却以其巨大的身躯引起人们的注目。恐鸟已经绝灭。据说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前,还生存于南太平洋的新西兰岛屿上。从其出土的遗骨看,它身体巨大,腿部长而有力。身高可达三至四米,体重估计约二百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故名恐鸟。新西兰  相似文献   

4.
鸟崇拜是人类原始图腾崇拜的普遍形式.距今8000~5000年的红山诸文化曾经有过十分发达的“神鸟“崇拜.在考古发现的遗物中有许多各类鸟形纹样、鸟形雕塑和以石、陶、泥、木、玉等材质制成的鸟形器和佩饰物.鸟是北方诸族萨满的主神或主要保护神,在北方古代游牧民族中鸟崇拜和鸟祖神话十分流行.红山诸文化的“神鸟“崇拜与北方民族的“鸟神“崇拜,特别是萨满“鸟神“有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悠久,科学文化源远流长。新石期时代中期(距今约6000—7000年前),随着制陶技术的产生,人们制成了一些生活用具,诸如陶瓶、陶钵、和陶罐等。这些出土的陶器,丰富了人们对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认识,证实了先民已具备一定的科学实践知识。仰韶文化遗址之——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一种小口尖底瓶(《西安半坡报告》4654号,见图1),可以说是有陶文化的一棵明珠。近年来,一些科学史文献对小口尖底瓶已有专门论述,在阅读这些文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开封的城市建设施工中不断发现古代遗址.遗址地层包含物丰富,其中陶模最具特色.唐、宋、金、元等朝代的地层中均出土有陶模.这些陶模造型除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外,在题材、形制、材质及表现手法上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瓦当,出土于西周中晚期的宫殿建筑群遗址,当时瓦当的制作是先制成园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坯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故"瓦解"一词即源于此。板瓦用于屋顶,筒瓦覆盖于两行板瓦之间,真正开始有瓦当,大约在春秋晚期,起初瓦当上的主要纹饰多为兽面纹,后来普遍向卷云纹发展。到了东周列国,瓦当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构件,发展迅速,鼎盛一时。  相似文献   

8.
天南地北     
潜水鸟过去科学家们一直认为,鸟类最多只能下潜到10米深的水中。罗马尼亚的水下考察工作者不久前推翻了这个论点。他们乘坐深海潜艇在北极地区进行考察时,在80米的水深处发现了一种叫做阿比的鸟。这种鸟每逢寒冷的季节,当鱼类和浮游生物藏在较深的水中时,它们便下潜到深水里觅食。·叙勇·宇宙保险西方国家的商人真是生财有道。当人们目前还在探讨有无飞行到火星上的可能时,一些商人就已开始出售到火星上旅行的  相似文献   

9.
在三峡出土的众多历史文物中,有一类精美绝伦、精雕细镂、玲珑剔透被称之为博山炉和熏炉的铜、陶器物。  相似文献   

10.
最近,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科学家研制成功一种“电子植物”。人们只要揿一下电脑上的一些按钮,便见电脑荧屏上出现了一颗“玉米种籽”,随即开始萌芽,出土,生长……只花了15分钟时间,就可以收获“玉米棒”了。这样,平常要花4个月才能观察到的玉米生长发育全过程,在一刻钟里就一览无遗。在电脑屏幕上“种玉米”,有着很大的实际用处。改变种籽遗传基因,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使用传统的农作物育种的研究方法,以一年生农作物玉米来说,它的基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中鸟类多种多样,仰望天空,不时会有鸟儿从你眼前掠过,如果你有心留意,会发现有的鸟腿上佩戴着一个环状物,就像人们手指上的戒指。这种戒指叫鸟环,是一种特殊金属环或彩色塑料环,刻有环志国家通讯地址和这只鸟的编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文物工作者在发掘古遗址或古墓葬的工作中,发现有大量的纺轮,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内纺轮的发现最为集中。如:河姆渡遗址在第一次发掘中就出土了对件纺轮;大汉口出土了引件纺轮;庙底沟仰韶文化出土了85件纺轮;东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336件纺轮;蒲城店也发掘出了上百件纺轮等等。目前,我国最早的纺轮是在中原地区裴里岗文化表沟遗址和河北磁山遗址内发现的。以上出土的纺轮质地多种多样,不仅有陶质的,也有石质的和木制的,甚至还有骨质的;从形制上看有扁圆形的,算珠形的,截头形的等等;在重量上也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3.
《科技潮》1998,(9)
日前中国山西的考古工作者在临汾发掘出土一批唐尧文化墓葬,共清理陶寺文化时期墓葬480余座,出土随葬陶器11件,玉石、骨器等200余件。去年8月,山西临汾尧庙乡下靳村砖场在取土过程中发现墓葬。经专家确认属龙山时代陶寺文化时期,所处年代距今约4400年左右,是古史传说的尧舜时期。今年5月,中国文物工作开始对墓地已暴露部分进行正式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2200平方  相似文献   

14.
家蚕小传     
家蚕起源历史久古代西方文献中说:中亚有一条丝的路,东方有一个丝的国,它就是中国.《通鉴外纪》里说:"西陵士之女嫘祖为黄帝之妃,始教民蚕桑,治丝茧以供衣服".传说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县)时,活动在黄河流域,这里就成为蚕的发祥地,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河南殷墟曾发掘出一些蚕茧和蚕丝.说明会养蚕的人就更多,殷代到现在已经三千年有余了.最近几年,我国学者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的半个割裂蚕茧,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出土的绢片、丝线和丝带,以及河北正定县南杨庄出土的陶  相似文献   

15.
管斌 《青年科学》2011,(6):24-25
睡眠一直是科学界的一大谜题——当然动物界的睡眠也一样。生物学家发现,所有动物都要睡觉,不管是哺乳类,鸟还是鱼类。但它们怎么睡,就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动物睡在一只腿上,一些头朝下垂,一些直接睡在水里……  相似文献   

16.
四 巴地与蜀地蛇文化的关系 前文中我们巳就巴地出土的有关蛇纹图像的情况大致上作了一些介绍,而从发现这些蛇纹图像的主要分布区域来看,其主要地点是在湖南、湖北、四川。此外,在陕西南部也有发现。这无疑说明,在长江中游地区居住的原始人们与“蛇”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不过,这里还应该提出的是,一些研究巴文化起源的专家和学者都普遍认为:这一广阔区域在远古时期又当是巴人的活动地区,这已从近十多年来考古发现的资料情况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广南县出土“青铜人面鱼形四鸟纹当卢”与长江、黄河流域的“四鸟”图内涵一致,反映出《山海经》的“使四鸟”在古代云南也有出土文物支撑,可证远古云南确属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8.
鸟虫书是春秋中后期和战国早期出现的书写在青铜器和冥器上的装饰性文字。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文字的装饰性研究,对鸟虫崇拜鲜有涉及。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社会学、民族学及图形学角度出发,着重探讨越国鸟虫书装饰性之外的鸟虫崇拜;论述在鸟虫书构形之中体现的越人鸟崇拜、蛇崇拜意识,并解读这些意识如何体现在鸟虫书之中。  相似文献   

19.
辟鸟是一类善于潜水的游禽 ,大量捡食羽毛的习性占据生活周期中相当长时间〔1〕.本文按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理论解剖了 3种辟鸟的消化系统 ,亦和其它一些水鸟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 .发现辟鸟无嗉囊 ;肌胃内食物 5 0 %以上为羽毛 ,甚者达 90 % ;肌胃与十二指肠之间出现一第三室 ,与其相连的幽门孔极细 ;消化道各部均为弱酸性 ( p H5~ 6 .5 ) .结果表明辟鸟以羽毛为主要食物 ,与典型食鱼鸟有较大差异 .  相似文献   

20.
晋中市榆次区猫儿岭战国古墓出土的熊鸟纹青铜带钩以其独特的装饰、秀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成为艺术精品.此带钩钩体肖熊形,钩首模拟鸟形;采用高浮雕形式,结合模拟、写意、图案化等多种手法完美地将熊、鸟饰于一件器物之上,体现了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