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15N微区试验对氮肥在水稻不同生长期的去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随着作物生长的进行而逐渐提高,氮肥的损失和土壤的残留则逐渐下降.土壤残留的肥料氮主要集中在0~20cm的耕层土壤中,占全部土壤残留肥料氮的85%以上.氮肥的总损失在30.4%~54.4%之间,其中氨挥发损失为25.4%~33.3%,为稻田氮素的最主要损失途径.  相似文献   

2.
太湖地区稻田氮素平衡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15N微区试验对氮肥在水稻不同生长期的去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随着作物生长的进行而逐渐提高,氮肥的损失和土壤的残留则逐渐下降.土壤残留的肥料氮主要集中在0~20cm的耕层土壤中,占全部土壤残留肥料氮的85%以上.氮肥的总损失在30.4%~54.4%之间,其中氨挥发损失为25.4%~33.3%,为稻田氮素的最主要损失途径.  相似文献   

3.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价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可更新资源的特点,分析了该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特性、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滕耀华 《科技信息》2011,(10):I0385-I0385,I0388
本文针对垃圾、污泥发酵产品(堆肥),综述了堆肥运用产生的环境效应,展望了垃圾、污泥堆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及其隆升对全球尤其是我国自然环境影响十分深刻,它也是当前全球地球科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简述了青藏高原研究的历程,介绍了高原隆升机制的几种观点,并对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最后对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的新近进展作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根据1961年~1999年39年的气温变化数据,系统分析了呼和浩特地区在20世纪后期气温变化的特点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环境效应.认为:无论是在全年气温变化趋势上,还是在特征时段或特征月份的变化趋势上,呼和浩特均经历了气温的上升和变幅增大的过程,这一过程清晰地存在于3个13年自然分期和4个10年分期中,表现为后一时期气温平均值和变幅均较前一时期高,且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过程达到了近40年中的最高峰,从而造成了许多环境效应———暖冬、旱化、环境频变、生态脆弱等.  相似文献   

7.
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的环境效应及其工程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引起的影响和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原则和方法,为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采取“3414”试验,对稻田免耕马铃薯进行了平衡施肥研究。结果表明:缺素及N、P、K肥的不同用量配比均对其产量有较大影响。其中以施氮)6kg/667m^2,磷肥20kg/667m^2,钾肥11kg/667m^2用量配比产量最高,薯块商品性最好,可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投产比1:4.54。  相似文献   

9.
淋洗对稻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育红  吕军 《青海大学学报》2005,23(6):32-34,38
采用淹水培养间歇淋洗法、淹水密闭连续培养法和淹水培养间歇多次淋洗法对四种稻田土壤进行土壤氮素矿化的淋洗试验。结果表明:淋洗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矿化过程,但淋洗频率过快并没有造成土壤氮素矿化量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持水能力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森林类型梯度镶嵌分布格局的研究为基础,以泰山龙潭积水区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土壤进行调查测试分析,结合水、DEM数据分析了区内不同林型地土壤的蓄水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该区森林土壤连续涵蓄降水的能力较强,但不同森林类型条件下土壤蓄水能力差异明显,以刺槐林地最好、山顶灌丛最差。区内以成熟林为主,森林植被保护较好,土壤水分特性较佳,能有效减少区域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量,改善集水区内的水分分配,提高水分的可利用性,对下游环境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太湖地区水稻土磷素径流流失及其Olsen磷的"突变点"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太湖地区爽水型水稻土无锡安镇和囊水型水稻土常熟磷素地表径流流失状况及其与土壤Olsen-P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常规施磷处理水平下,爽水型水稻土2000~2001年度的地表径流磷(TP)流失量为603.2g/(hm2·a),2001~2002年度为1148.9g/(hm2·a);而囊水型水稻土2000~2001年度地表径流磷流失量为679.5g/(hm2·a),2001~2002年度为1350.3g/(hm2·a).麦季土壤磷的径流流失量均大于稻季磷的径流流失量.施肥量对土壤磷素径流流失有显著的影响.爽水型水稻土和囊水型水稻土土壤磷素径流流失各存在一个突变点,分别为32和26mg/kg.两种水稻土突变点的差异可能与它们的质地和有机质含量不同有关,同时也表明囊水型水稻土土壤磷更易流失,这与囊水型水稻土土壤磷素年径流流失量大于爽水型水稻土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高能部分子穿过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时热胶子的细致平衡效应,在热介质中,受激的热胶子发射降低部分子的能量,而热吸收增加部分子的能量,其净贡献导致部分子能量损失的减少。部分子能量损失的相对减少对中等能量的喷注是重要的,而对非常高能量的喷注可以忽略不计。修正后的能量损失对能量的依赖性将影响中等户t强子谱压低的形状。  相似文献   

13.
太湖地区水稻节水灌溉与氮素淋失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有效的农田氮素水体污染防治途径。研究表明,节水灌溉(湿润灌溉)情况下渗漏水中总氮浓度、氮素渗漏量、氮素渗漏损失代价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渗漏水中3种形态的氮素(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以硝态氮为主,铵态氮和有机氮占的比例较低;和常规灌溉相比,相同施氮处理(264.75kg/hm^2)采用节水灌溉时稻谷增产4.1%,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3%、氮素渗漏量下降8.9kg/hm^2,水稻节水灌溉是当前降低太湖地区水体氮素污染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大孔隙及胶体释放对有效磷下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验证农田土壤中大孔隙流及农业活动引起的胶体释放对磷素下渗污染地下水的影响,采用太湖地区农田土壤进行平行土柱试验。结果显示:模拟土壤胶体(质量浓度约为50 mg/L)释放情况时,土壤水流中胶体物质和有效磷的垂直迁移速度明显加快,土柱底部(100 cm深度)出流中有效磷的渗漏速率达到0.15 kg/(m2·d),比自然状态增大约15.4%;当土壤中存在约5%(体积分数)的大孔隙情况下,土柱底部的有效磷渗漏速率达到29.9 kg/(m2·d),大孔隙引起的优势流对胶体和有效磷的下渗起主导作用,而土壤胶体物质释放引起的辅助作用约占3.2%。土壤胶体释放对土壤p H和电导率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溶质的运移转化过程。太湖地区农田土壤中广泛存在大孔隙引起的优势流及农业耕作活动引起的土壤胶体释放,为有效磷垂直下渗提供了加速途径,对地下水磷污染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太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草型湖泊,是太湖的浅水湖湾和主要出水通道,也是上海市、浙江省杭嘉湖城镇供水取水口的主要来水水源和江苏省吴江市的供水水源地,具有防洪、供水、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东太湖水面不断缩小,湖泊形态和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湖泊衰亡进程加快,其行洪、供水、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湖泊良好的服务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回顾东太湖的演变历程,初步探讨了东太湖水面萎缩的现状及对湖泊功能的影响,并针对目前规划采取的治理措施提出了几点看法,供湖泊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太湖波浪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动谱平衡方程的SWAN波浪模型和湖流三维模型,分别对太湖波浪和湖流的生消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并研究太湖湖流对波浪的影响.结果表明,湖流模型和SWAN波浪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风作用下太湖湖流和波浪的生成和传播过程;太湖流场对波浪场具有一定影响;风速越大,影响越显著,同时也受风向影响;沿岸区波浪受湖流影响更加显著;湖流对波浪的影响基本上呈现湖流波浪同向时,有效波高增大,波速增大,波长增长;反向时有效波高减小,波速减小,波长缩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施外源氮对稻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田土壤施外源氮对氮素矿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淹水培养间歇淋洗过程中,五种土样在对照和施氮肥处理下的氮素矿化氮量随着培养时间有相似的氮素矿化趋势,且在培养后第4天左右增加的氮素矿化氮量主要为施入氮肥的增加,并于第4天淋洗时基本被淋洗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