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理念视角下的大学教育生态发展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教育生态发展已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其理论依据是生态本性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生态危机理论。它的发展应在遵循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相同与差异相结合、发展与控制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树立教育生态理念,改革大学内部组织机构,建设生态节约型校园,实现大学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生态道德是以人与自然的伦理回归为逻辑起点,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它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和一切生物应承担的道德义务,也使加强生态道德培育具有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广泛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道德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道德的生态价值观、生态补偿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公平观,然后对生态道德作为提高人类的生态觉悟、促使人类保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探索出生态道德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生态全息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全息科学及系统全息的思维方法,探讨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统一体内生态差异性的同一性及其本质——生态全息性,阐述了生态全息理论,生态全息论认为,全息现象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圈是一个最大的全息生态系统,各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它的缩影。文中还论述了生态全息律、生态重演律等。生态全息论的提出对于确立新的生态整体观,建立新的生态工程,研究生态系统的发展和进化,对于预测、控制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新理论——生态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现有理论和生态发展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新理论——生态发展理论,构建了生态发展理论的理论基础,并对生态发展理论进行了诠释,阐述了生态发展理论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力概念     
生态力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驱动力。生态内力是生物的生理代谢活动能力,它把从环境中吸入的物、能转化为生物本体的物、能,并将部分内在的物、能输出体外,显示了生物本身的活力和生产力;生态外力则是环境综合作用向生物输送物、能的力量。生态内力与生态外力之和称为生态合力,它是生态动态平衡的指标,表示环境条件的适宜程度。生态力的研究尚属起步,其概念、理论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类学的整体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生态场是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范畴,它的逻辑结构与历史结构的统一展开,构成生态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它走向审美生态场,洞开了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新境。  相似文献   

7.
鲁枢元是我国生态文艺学的探索者、建设者,也是当今立足于中国本土且能够在国际生态批评界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批评学者。他在生态批评的理论贡献方面,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精神生态"的学术概念,视生态学为一种新型的世界观,拓展了生态批评的空间;建设生态文艺学学科,挖掘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以及独特的"绿色治学方式"等。通过梳理鲁枢元的生态学术思想思路,以期对我国的生态批评发展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又面临着人口剧增的严峻形势.本文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阐述了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生态文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理论的重要性、科学性、必要性,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抉择.  相似文献   

9.
走向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转型和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生态教育学建构的社会背景。生态学兴盛所带来的当代人类发展理念的变革为生态教育学建构奠定了广阔而深远的思想基础。生态教育学是对服务于工业文明时代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主导下的教育理论的超越,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生态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的自觉建构,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崭新视域。立足于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以及生态教育实践,提出建构生态教育学,展开生态教育理论研究,无疑是对当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人类各种活动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其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足迹为1.250 3 hm2/人,生态承载力是4.1476hm2/人,生态占用率为0.301 5,草地的生态占用率为11.535,水域的生态占用率为5.386,说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虽在整体上处于较为安全的状态,但其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尚处在不安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中社会生态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对生态城市的研究离不开对其社会生态的分析.由于社会是极其复杂的,所以,社会分析的模式也应具有相应的复杂程度.文章以卢曼的社会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生态城市社会生态分析的层次和角度,提出了进行社会分析的一系列因子.这种分析框架在厦门市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的研究中得到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存在是生态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有自己独特的涵义、特点和构成要素,生态存在和生态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术界存在着脱离生态存在而单纯研究生态意识的倾向,必须加以批判。不是人们的生态意识决定人们的生态存在,相反地.是人们的生态存在决定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生态存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将国际上逐渐引起重视的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生态足迹运用于扬中市生态城市建设实践.通过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分析,明确生态盈余度,并据此提出推进技术和制度创新、控制生态赤字、引导和调控生态盈余、提高生态承载力等生态城市建设的方针策略.通过对生态足迹评估概念、计算方法、主要实践应用等系统的介绍,为解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普遍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量化不足、生态建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精神生态研究是在人类社会面临愈来愈严重的精神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倡导达到一种人类精神世界的平衡、稳定、和谐的境界。精神生态批评是生态批评的一个次域,也是生态批评向人类精神领域的拓展。目前国内学界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它却为英美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丰富了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生态补偿的概念、特征和理论基础的探讨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桉树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迫切需要开展生态营林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本文通过系统地研究营林措施与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桉树生态营林实践,建立起现代桉树生态营林理论体系。文中提出生态营林的定义、生态营林原则和生态营林的理论体系。6年的生态营林实践表明,采取"低干扰、低投入、低污染"的生态营林方式,获得"高产量、高价值、高效率"的营林效果,实现长短结合、一般用材与珍贵用材结合、木材生产与生态服务协同提升的生态营林目标。该理论是解决当今桉树人工林木材生产和生态服务失衡以及生物安全、土壤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推动我国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及生态投入与生态补偿标准,并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的政策思路;结果表明:2013年长江经济带整个流域内均为生态赤字,生态压力较大,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问题严重,化石能源地、草地和水域等土地资源开发过度;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长江上游地区总的生态补偿额为514.797 5亿元,有助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路路域环境生态恢复是公路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公路建设理念的普及,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生态恢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遵循生态限制因子原理、生物适宜性原理、生态位原理、生物群落演替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原理,通过公路交通生态绿化措施,有目的地改造路域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和持续性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9.
生态工业区是生态工业的实践。生态工业区中各个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的产生,企业之间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在生态工业区内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物质循环。借鉴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工业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对生态工业区规划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顺利进行生态工业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构如下。  相似文献   

20.
西安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测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对西安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方法运用以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为理论基础测度生态赤字的一种生物物理学方法。结果西安市1997—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从1997年的0.8542hm2增加到2005年的1.7575hm2,表明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不能满足生态足迹的需求,得出西安市9年来生态赤字由0.528hm2增加到1.4671hm2,表明西安市的发展已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结论分析西安市发展不可持续的原因,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降低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承载力入手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