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部分学生作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假、空、套,文中无“我”,缺乏真情实感,内容苍白,没有自己的见解。写出来的文章雷同的多,有新意的少。原因何在?我认为:学生缺乏写作兴趣与激情,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方法欠妥。如何引导学生写作呢? 相似文献
2.
正放学后,我迈出的每一步都十分沉重。别人见了一定会问:是考试考糟了,害怕回家被男女混合双打;还是作业多得像小山一样,压得喘不过气来?不,今天没考试,作业也不多。真正让我感到为难的是今天老师布置的一份特殊作业——对妈妈说声我爱你。回到家,我想直接完成这个任务,好让我心中的石头落地。但天有不测风云,家里居然来了客人,我怎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那句话啊。于 相似文献
3.
传统写作课教学普遍采用“背景介绍+理论阐述+作品实例”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弊端百出。学生最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事实上教师也同样遭遇了最害怕上写作指导课的窘况。本文试将近1年来教学实践的反思做梳理,整理出“新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所得.旨在抛砖引玉,努力使初中学生写作指导教学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5.
写作的本质是一种表现,表现的核心在于“意”。“意”是什么?“意”是思想,是情感,是情绪,是人格,是灵魂……“意”根植于客观事物附丽于语言文字形诸于作文法则,文章乃是以“意”为统帅的由“物、意、辞、法”有机合成的四位一体结构。在这一四维结构中,唯“意”最活,无迹无形,若即若离,亦思亦悟,处在形而上的位置,可源于物化于物,附于言超于言,成于法逸于法。这就是“意”的三重超越。正因了这三重超越,文章才能唯意而出,万变不穷。 一、意能称物与意能化物 在物与意的生成转换过程中,意起主导作用,因此文章才有意不及物。意能称物、意能化物的高下优劣之分。意不及物,自然是文章之末品,不足论之。意能称物,要求的是对物的如实的描摹,从而达到意与物的相近,相合,贵在一个“真”字,所谓“忠于生活”是也;意能化物,要求的是对物的积极的升华,从而实现意与物的融合、化一,贵在一个“美”字。所谓“高于生活”是也。鉴此,才有了写文作画的“写实”与“写意”,“形似与神似”、“物象”与“意象”等概念的界分,才有了中国古典美学重神似、重意象、重心理时空等等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审美特征。虽然,形神兼备是一切文学共同的审美追求,但写实重在形,更讲究形态的逼真,其要在于“称”物;写意重在神, 相似文献
6.
作文,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难,二是教师指导难,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作文越学越难。 相似文献
8.
9.
10.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教师们都已能倒背如流了,尤其是在“以生为本”为核心理念的新课改的今天,许多教师都在思索、实践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老师的“爱”却喋喋不休,在此枚举二三事,以求共省; 相似文献
11.
12.
自然界中存在着"生物链",同样作文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生物链",即作文正常的逻辑顺序: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这个前提下,笔者认为作文就是习惯,本文就将从作文教学"生物链"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和学生构建作文教学"生物链"的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13.
14.
苏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0):183-184
本文是一次基于"写长法",采取笔友通信的形式来改善英语写作水平的教学实证研究。"写长法"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写作教学法,笔友通信又是广受学生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本研究尝试运用"写长法"的教学理念,采用笔友间通信的方法,探究一种更理想的英语写作模式,丰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实用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互批互改是作文课的一种类型。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相互批改作文的教学活动,本文从方法和存在问题方面做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17.
读者意识,指的是作者在写作时心目中必须有自己的读者群体,无论是在内容的确定方面,还是在形式的选择上,都要为自己的读者群体考虑。朱自清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这种意识就是写作的读者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结合新课程的写作评价理念,以教学中几种常见的评语写作观点为例,探讨评语写作中“彦”的把握这一问题。以望有的放矢、恰到好处的评语在作文评价中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服务于教学。 相似文献
20.
正书,引领我走进神奇的童话世界: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天真无邪的小红帽,神秘魔幻的绿野仙踪……都让我沉迷,让我陶醉。我是一只快乐的小书虫,一有空就一头扎到书海里,尽情地畅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