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作为清代八旗制度经济基础的旗地制度进入清代中叶以后开始走向崩溃.首先是一般旗地通过旗民交产等形式向私有土地转化;其次是皇庄和贵族王庄等被丁佃盗卖,直至清末民初被全部丈放.旗地制度的瓦解直接催生东北新兴地主经济的崛起,并为东北地区近代农业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明清漕粮为"天庾正供",由于需过鄱阳湖、洞庭湖和长江,江西、湖广的漕运路程与江浙、河南、山东有所不同.《运漕摘要》和《运漕便览》为江西彭泽运丁张光华编纂,分别刻于嘉庆四年、嘉庆八年.两文献有大量清代江西漕船、漕粮、运道等信息,记载了清代江西旗丁历时11个多月、往返8千余里漕粮运输的经过.基于两个文献,文章探讨了清代江西的漕船、省城水次兑仓和运丁行程等问题,揭示了清代漕运制度在江西有运卫所的运作,拓宽了我们对清代江西、湖广漕运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陈汉军萨满祭祀是在清代八旗制度的基础上,满、汉文化互相影响和融合,形成的一种不同于满族萨满祭祀和汉族民香的独特的祭祀活动。陈汉军旗的萨满神谕作为陈汉军旗萨满祭祀神歌、仪式的基本载体,和满族萨满神谕、民香香卷相比,亦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盐业社会经济史的视角,研究清代引岸(引岸:又称岸,是传统社会国家为全国各产盐区所产食盐指定的固定销售区域。)制度下邻私(邻私:在传统社会的引岸制度下,食盐都有政府指定的固定销售区域,越界为私,这种越界行销之私盐被称为邻私。)产生的原因和空间分布,有助于对清代西北地区的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多角度探讨。以历史文献、盐法志、地方志等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为基础,并对邻私多发地之地形、交通等市场要素进行实地考察,运用历史学、经济史学的方法进行研究。邻私是引岸制度存在的必然结果,清代陕西邻私多发生在省级引岸界邻的关中、陕南、陕北地区。国家与地方对邻私持严禁态度、民众乐于食私却要冒着被严惩的危险,因此3者从根本上都反对邻私。邻私问题的本质是引岸的存在所形成的商品贸易壁垒问题,清代引岸制度一直存在的原因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利益优先于民众利益。  相似文献   

5.
从船舶登记管理的角度对船舶登记中方便旗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方便旗船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从贯彻"真正联系"原则,建立第二船舶登记制度,吸引方便旗回归,完善船舶经营人确认制度,加强PSC检查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船舶登记管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科举的社会流动性问题,是学界一直广泛讨论的话题,特别是自1962年何炳棣先生指出清代平均社会流动率为38.5%,之后学界不断讨论,支持与质疑者均有之。文章认为清代科举制度理论上是一个开放性的制度,非“贱民”都可以与试应考,平民当然可能通过科举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升。但何炳棣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所载家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数量更为广大的生员(秀才)、童生排除在外,只能统计到已经实现社会流动的那一部人,统计对象被筛选了,这会导致统计的清代社会流动上升率被夸大。若从最基层的学额制度来看,学额制度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基层绅士(生员)而非选拔人才,童生求学和应考需要高昂的经济成本,一般平民家族难以承受,再加上童试极低的录取率,诸多穷童生读书只是为了识字,并非参加科举,清代社会流动性并不会太高。  相似文献   

7.
作为清代整顿吏治、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重要制度,清代养廉银制度的研究对于当今廉政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养廉银制度实施中在适应、目标实现、整合和维模四个方面的功能来解析养廉银制度存在的缺陷。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来看,制度设计的不完善、皇权主义与官僚政治、缺乏监督与法规以及根深蒂固的官场文化是导致养廉银制度各项功能逐渐被弱化的主要因素。作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养廉银制度的一种尝试,在具体功能的分析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解读《红楼梦》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楼梦》服饰是清代服饰文化的缩影。为了探究清代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文章从《红楼梦》服饰的外在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了对清代服饰产生影响的各项社会因素,从而得出——清代服饰同时受到服饰政策、文学政策、等级制度、传统戏曲服饰、清代家族排场以及社会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清入关前在盛京地区设置旗地,并有所发展,包括“计丁授田”与旗地配置。顺治年时,“龙兴之地”的盛京地区农业歉收,清廷为恢复生产,采取了重新分配旗地,鼓励满族返回盛京,招汉人出关开垦等措施。招民开垦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反复几次,同时“旗民不交产”也几经变化。旗地的不断增加,管理办法的不断变化,尤其随着盛京各地分为旗屯、民屯,土地亦“分立界限”,有利于“各安生业”和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盛京农业的丰收,不仅满足了本地民众生活需要,还将大量粮食支援了吉、黑、直、鲁等邻省,对稳定北方的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代浙江巡抚,始设于顺治二年(1645),驻地杭州,是清朝最早设立的巡抚之一,也是有清一代驻地、辖区、名称最为稳定,延续时间最长的巡抚。因此探述这样一个特殊职位设置和职掌的情况,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清代督抚制度,全面理解浙江地区在清王朝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更准确地把握清王朝历史演变的概况。  相似文献   

11.
清代歌本文献是清代歌曲发展的真实记载。通过归纳,说明清代现存歌本文献具有数量繁多与类型多样特点,并分析其成困。重点阐述清代歌本文献在继承历代歌本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的具体表现,为今人了解和研究清代歌唱音乐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2.
Different from other similar studies, in this paper, most of the data were excerpted from historical archives and documents, an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300 years. It is clear that these data may help reveal land use change dynamics and its regional differences, but they may be problematic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the original data in the Ming Dynasty, Conversion of Land Area for the purpose of collecting land taxes, and the deliberate or inadvertent omission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during land surveys, therefore, such data were adjusted to our need. In processing the data, we made great effort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ir sources and reduced the possible err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increased most quickl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slowed down after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and then was stab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until 1949, and has been decreasing since then.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varied greatly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east of the country was cultivated much more heavily than the west, but in some western provinces cultivated land area increased more quickl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driving factors of such cultivated land area change include the increase of the population, the political issues, and the impacts of wars.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rops might also have affected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change in the past 300 years.  相似文献   

13.
冠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典章制度。清代统治者在坚守满族服饰旧制的基础上,参照汉族冠服制度,逐步确立了既不失满族习俗礼仪,又饱含汉族服饰特性因子的清代冠服制度。  相似文献   

14.
清代前期,清廷在胶东地区进行海防建设,最终形成海防陆地绿营兵与绿营水师共同负责海防事宜,以军港、海湾、岛屿等塞为依托的水陆相维的海防体系,这一海防体系在抵御海上入侵、维护海疆安全方面发挥了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学具有承接性,在明清易代之际,沈谦在吸收明代词论的基础上对明代词论进行重构,有对明词的肯定与接受,亦对清初的词风沾溉颇多。特别是他推重词体的词论,对词文体的自觉与合理的定位,为清代词人推尊词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沈谦的词学思想中,又有杂糅的成分,譬如他有时阐发词的正变观,但又可看到他对词之正变观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清初 ,明朝遗留下来的乡约已有催办赋役的职能 ;康熙雍正以后 ,乡约催科渐成普遍现象。清代乡约不仅负责征派正项钱粮 ,而且还负责征派陋规、官租和契税等。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 ,发育于秦汉魏晋 ,形成于唐宋年间 ,稳定于元明及清初 ,“改土归流”后进入同化发展期。其形成因素 ,除自然属性外 ,主要是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是自商鞅变法以来土地制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土地改革的成因既不能单纯归结为不平等的土地占有制度,也不能单纯归结为群众动员。不平等的土地占有制度为土地改革运动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朝以来人口的巨大增长造成人地关系极度紧张。非彻底改革不能安定天下的情况下,这种制度以及依附于这个制度的地主阶级的消亡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时期,对传统农业进行近代化改良是清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农业大省的安徽多项农业新政并举,集中体现在了四个方面:设立近代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开垦荒地、推广桑蚕和兴修水利。这些政策和措施,在皖省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贯彻和实施,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安徽的传统农业亦在此时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皖政辑要》作为反映晚清安徽概貌的一部政书,真实地记载了该省实现这一转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新军的最终背离与新军知识化程度的加深有着密切关系。正是由于大量知识分子的加入,新军官兵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便利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宣传鼓动;随着新军官兵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社会状况和清政府的统治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怀疑,从而加速了与清政府离心离德的进程,而转向反清的革命阵营,成为清王朝统治的对立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