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段小月  刘伟 《松辽学刊》2009,30(2):115-117
用活性炭、酚醛树脂和乌洛托品制备了活性炭电极.通过不同前处理方法处理了活性炭,对比评价了几种前处理方法对电吸附除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活性炭粒径的减小,除盐率稍有增加;酸洗和碱洗的活性炭电极除盐效果略好于水洗的活性炭电极;载钛处理后的活性炭电极在施加1.2 V电压下较水洗活性炭电极的除盐率提高了62.7%.  相似文献   

2.
碳纳米管电极电吸附脱盐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碳纳米管电极电吸附苦咸水脱盐.对碳纳米管的预处理、电极炭化、碳纳米管孔径以及不同操作条件,包括不同电压、初始浓度、水通量和电极片数等对脱盐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预处理使电极脱盐性能大为提高;炭化将加强电极片的强度,碳纳米管电极的最佳脱盐孔径为2~10 nm;并且这种新型脱盐器最佳脱盐的电压和水通量分别为2.0 V和10 ml/min.在此最佳条件下,盐水的浓度越高,脱盐效果越好;并且电极片越多,脱盐性能越好.同时文中也对脱盐器循环寿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新型脱盐器脱盐效率高、循环周期长.  相似文献   

3.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低电容硅像素探测器,其目的就是降低电子噪声.该探测器是一种新的电极几何结构,有效电极面积减小,结构新颖,同时保持敏感部分体积不变.利用三维软件Silvaco TCAD对探测器的各种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模拟,这些特性包括电场、电势、全耗尽电压和电容.通过这些设计、模拟和计算,与传统探测器比较,得出了新的结论 .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基于闭合式壳型电极探测器(closed shell-electrode detector,CSED)的互嵌式壳型电极探测器(interleaved shell-electrode detector,ISED,中国专利#zl201721077852.6),通过减少死区来提高电荷收集效率.该文对ISED的新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利用Silvaco TCAD工具对ISED的电学特性进行了三维模拟,包括电势分布和电场分布.在可形成有效阵列的"组合单元"中,ISED由嵌套的壳型电极引入的死区是CSED中的一半.ISED单元中交错壳型电极引入的对电性能的干扰是最小的,并且低电场区保持在方形单元内的两个对角上.该文还对探测器的全耗尽电压、电容、击穿电压、I-V和C-V特性进行了模拟,并给出了结果 .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由N-CdTe薄膜电极构成的液结太阳电池的基本光电化学性质.电池可表示为:N-CdTe/1MNa2S、1M NaOH、1MS/C测量了电池的电流-电压、电流-电极电位曲线,确定了光强与光电压、光电流、转换效率的关系.在60mW/cm2光强下,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为1~2%.电极的禁带宽度为1.43eV,借微分电容及最大光电位的测定得到平带电位为-1.1~-1.2V (VS·SCE).此外,还试验了对电极与电解液对转换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准静态分析法分析了铌酸锂光强度调制器的电极结构参数.为了尽可能减少微波和光波之间的折射率失配,提高光强度调制器的工作带宽和降低驱动电压,电极的宽度和间隙必须具有特定的要求,特别是电极的厚度.为了实现10 GHz的带宽,在无缓冲层的X-切铌酸锂光强度调制器的电极设计中,在同时考虑电极传输损耗的情况下,地电极宽度S2为1 000μm、中心电极宽度S1为32μm、电极间隙G为8μm、电极厚度d可取6μm.  相似文献   

7.
用活性炭、酚醛树脂和乌洛托品制备了活性炭电极.并研究了吸附时间、电压、溶液初始浓度和体积对电吸附除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除盐率也增加,吸附平衡时间为120min;电压越高电吸附效果越好;溶液初始浓度越大除盐率越低;处理溶液的体积越大除盐率也越低.  相似文献   

8.
<正>一、关于电压互感器稳定运行重要性认识电压互感器作为重要的一次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电力系统的一次电压按一定的变比缩小为要求的二次电压,供各种二次设备使用;使二次设备与一次高压隔离,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因为电压互感器是一种公用设备,无论是互感器本身出现问题或是其二次回路出现问题,都将给整个二次系统带来严重影响。保障电压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以钴膜修饰碳纤维微电极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建立了一种测定磷酸盐的新方法.利用该选择性微电极探讨测定磷酸盐的条件,并测定该电极的性能参数,在1.0&#215;10^-6-1.0&#215;10^-3mol.L^-1范围,磷酸盐溶液浓度的对数与电位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和能斯特响应,检出限为6.0&#215;10^-7mol.L^-1,并且该电极有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IR2113的静电高压直流电源电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R2113器件设计半桥驱动静电除尘高压电源,电路结构简洁、性能可靠;输出级采取无电感形式的电压输出叠加方式,特别适用于静电除尘场合吸尘电极肥大的工况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正> 离子选择性电极是最近十五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它能将溶液中离子的含量转变为电量,最终将离子含量的多少以电位的高低来表示,因此用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一次敏感元件,与信号测量显示仪表配合就能实现多种化学量的在线自动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纳米石墨为原料,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制得石墨烯载体GN,并制备钯催化剂Pd/GN.将催化剂均匀的涂抹在碳纸上制备工作电极后,一种采用电极处理Pd/GN-1,另一种不采用任何处理Pd/GN-2.发现采用电极处理制备的石墨烯载Pd催化剂电极对甲酸氧化阳极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一般按照距离元件失压和距离保护装置失压2种方法分析失压误动.为了分析失压误动作的原因,先说明一下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电压回路的切换方式.当线路距离保护的电压回路可能连接于不同母线的电压互感器时,在运行中就需要适应一次系统的运行方式对二次电压回路进行切换.一般有3种方式,第1种用隔离刀闸辅助触点进行直接的自动切换;第2种直接使用电压切换把手,由手动进行切换;第3种使用隔离刀闸辅助触点控制中间继电器,并由它控制交流电压回路切换.  相似文献   

14.
一、稳定电流场的最小发热原理在导电率为σ的大块导体中,各点之电流密度j有不同大小和方向,这就构成了一个矢量场,即电流场。例如,在电阻法勘测中把电极A、B扦入地面,加上电压,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导体,因此在地表面下形成一定的电流场,如图1所示。稳定电流场指电流场是不随时间变化的,这就要求电场不随时间变化,也就是电荷分布不随时间变化。由于电荷分布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由7个第二代电流传输器、一个电压跟随器及8个RC无源元件组成的3个输入1个输出的电压模滤波器.  相似文献   

16.
间苯二胺在氧化剂存在下聚合成聚间苯二胺,然后在高温下热解得到一次热解聚间苯二胺(PPDAN-1),PPDAN-1在KOH存在下进一步高温烧蚀,得到二次热解聚间苯二胺(PPDAN-2),以PPDAN-2为电极材料制成超级电容器,通过对电容器的恒流充放电测定结果表明,它是一种良好的电极材料,其比容量可达到189F·g-1。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特别适用于憎水性有机物电解合成的疏水 Pb O2 电极的制备方法,并讨论了制取此电极的各种工艺条件,测试了电极的一些性能.该电极较好地解决了以往以钛为基体的 Pb O2 电极所存在的镀层与基体结合不牢、机械强度差,在用于有机合成时,电化学反应阻抗大,电流效率低,槽压高,能耗大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固态原电池和电化学测定方法研究了Li-Fe-S三元系在350-550℃的相图.原电池由Li4SiO4+40mol%Li3PO4作固体电解质,Al,"LiAl"二相合金用作参考电极,以Li-Fe-S三元系为样品电极.在电化学库仑滴定下,测定电池的稳态开路电压随样品电极组成的变化.根据Gibbs相律,较精确地测定了Li-Fe-S三元系中Li<10atom%及Fe:S原子比高于47:53的部分相图.  相似文献   

19.
二茂铁修饰玻碳电极的研制与抗坏血酸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了一种简单的二茂铁修饰玻碳电极.利用二茂铁修饰玻碳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作用来测定抗坏血酸.结果表明:在2.0×10-3~4.0×10-6mol/L的浓度范围内,抗坏血酸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3σ)为1.0×10-6mol/L.用这种方法测定Vc片剂中的抗坏血酸,方法简单、准确、快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10位40MSPS的ADC片内面积小、高精度的基准电压源,采用带隙电压源为基本结构,重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高增益、宽输入范围的CMOS运算放大器,以提高基准电压源精度;并设计出两组基准电压RET与REB,及其差值为ADC的基准比较电压,以进一步减小绝对误差.采用Chart0.35μmCMOS工艺参数进行了Hspice仿真,所设计的运算放大器增益为88dB,基准电压源的随电源电压变化的偏差小于5mV,温度系数小于10-4/℃.经流片测试所设计的基准电压源能很好地满足ADC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