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中国应对全球范围内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做出的历史抉择,是统揽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总纲领。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有效破解当前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同时,也对其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企业实践,全面梳理当前中国推进两化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4方面探究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两化融合发展和推进模式产生的影响,为中国全面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2017年,互联网世界最美的风景由消费端逐渐转向生产端.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顺应全球大势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战略选择.上海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产业基础、关键技术、生态体系方面具备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工业互联网不仅有助于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而且对全国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发展将起到重要推进作用.最新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将为上海这座城市和相关产业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2011年,通用电气(GE)首次提出了"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经济发达国家对此形成国家战略并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如美国"先进制造"战略、德国"工业4.0"、英国"高价值制造"战略等.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2016年5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据GE预测,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2250亿美元,到2030年将产生15万亿美元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声音     
<正>"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共同推动‘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中小微企业’为重点,以‘高速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撑,坚持‘系统推进、创新引领、需求牵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原则,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建设。"——国家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日前在中国两化融合大会上表示,目前提出来的总体思路是  相似文献   

5.
行业运行     
《上海信息化》2016,(4):88-91
上海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立2015年2月25日,上海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工业互联网论坛举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所长游小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等出席大会。傅新华发表讲话指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的产业和应用生态,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各主要工业强国实现智能制造、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共同选择。上海作为中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3月,"工业互联网"成为"热词"并写入《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3月,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工业互联网对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并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现实选择。5月1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印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中国电子消费市场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开始逐步领跑全球。在全球最大的市场支撑下,即便我国的基础研究与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但也能在应用方面奋起直追。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业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也要满足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需求,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正>无论是德国版的工业4.0,还是中国版的制造2025,其核心就是"人、机、物"的智能信息化融合。回顾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同时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可以看到的是,如何以"互联网+制造业"来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深耕企业管理软件领域三十年有余的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捷")目前累积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2025》提出,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中国实现"质量强国"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本要求,"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建设需要文化支撑。工业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质量文化是工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业文化与质量文化需要协同推进。文化建设需要取长补短,要树立规则意识,大力弘扬工业精神,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是质量提升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梁正  李瑞 《科技导报(北京)》2020,38(14):142-147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突破为主导,融合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会带来制造范式、组织模式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概述了数字时代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分析了数字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相融合带来的全球竞争新格局,探索中国“平台型”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2015 年中国经济继续处于“新常态”的换挡期,国内经济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加快产业升级,发展信息科技已成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内技术经济学前沿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与转型,政府治理、产业升级与金融创新,“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以及创业与创新、能源与环境、公共经济学等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引发了人们对制造模式的新思考,结合《中国制造2025》中制造业服务化重要内容,提出一种数字孪生驱动的大数据制造服务新模式。从智能制造与数字孪生、制造服务模式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个数字孪生驱动的大数据制造模式开放式体系架构及其运作逻辑;从数字孪生驱动的2个世界及其描述、数字孪生与大数据的结合、大数据制造服务模式中模型建立与优化3个方面对大数据制造服务模式使能技术进行了研究。该制造服务模式对促进中国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新国际竞争环境下综合竞争力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推进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节约成本、扩大生产、提高竞争力,工业自动化是企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在物联网的基础层上采用视觉传感器来实现信息的采集,采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对信息进行图像处理,再经过信息传输、智能分析,形成基于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的物联网结构,结合B/S架构与数据库技术,研究一种新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模式iVWOT(Intelligent Visual Web of Things),进一步融合视觉物联网技术与自动检测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感知、微纳制造、生物材料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带来的革命正在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智能社会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深远变革逐渐显现。智能服务机器人将成为人一生中成长、工作、生活、养老的重要助手,有望在未来智能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服务机器人的国际前沿与发展趋势出发,介绍服务机器人在智能社会中的重点方向以及对未来生活模式的影响,阐述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在智能社会的应用形态及若干关键技术,对服务机器人助力智能社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15家国内外农业信息科技类初创企业的业务及应用的信息技术进行国别、产业环节、所应用技术等多角度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当前中美等国家农业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等技术及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型设备将会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农业信息科技创业创新的主要产业环节是农产品生产管理服务,其中精准种植、生产决策建议及农事安排是种植业生产管理服务企业主要提供的3大类服务;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科技领域仍是领跑者,尤其注重于精准种植、动物健康养殖与监测等方面;中国当前在农业信息科技的应用上以产业体系完善为主,企业技术实力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为此,建议现阶段中国需要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潜力,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尤其是农业信息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信息科技的支持力度,重点聚焦于农业生产管理环节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高端信息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以加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电子货币这种新型的金融工具给金融管制带来的挑战出发。就如何推动电子货币的发展,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运行提出若干条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正是美国社会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大转型时期,其各领域的发展变化都很多,联邦政府发布的新法律、新政策、新规划可谓"多如牛毛",但联邦政府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改革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对美国的互联网战略引起高度重视,清晰地"过滤"出那些可能影响美国进程的"里程碑式"文件,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应对其挑战。在考察科技强国和科技革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科技革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下,中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需要建设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并提出了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思路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