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凸性是多复变函数论的重要课题,本文讨论了全纯域的等价条件,拟凸与全纯凸的关系,以及拟凸域与凸域的关系,进而引入多复变和复几何里的重要问题——Levi问题.  相似文献   

2.
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偏微分方程组凌岭,孙晓艳,荔伟(西北大学西安市710069)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偏微分方程组,为近年来偏微分方程研究中引人注目的方向之一。由于此类偏微分方程的研究,对偏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多复变函数Riemann理论的建立以及对多实变函数论...  相似文献   

3.
陈志华,男,汉族,1939年1月出生于上海,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学习,196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函数论室随华罗庚教授、陆启铿教授从事多复变函数论研究,1978年起任助理研究员,1980年起任副研究员,1984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多复变函数论在12个方面的重大进展.指出研究在双全纯映照下的分类问题及研究热方程对中国的多复变函数论是十分重要的.最后谈了近代数学物理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星形映照与螺形映照是多复变函数论中两个重要的映照类,其共同的几何特征是像域中任一点到原点的直线或螺线完全落在该像域中.以复分析为工具,本文证明了强β型螺型映照关于Roper-Suffridge算子在域Ωn,p2,…,p n与Ωp1,…,p n上保持不变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创新科技》2009,(10):32-33
他的培养和教育影响了新中国几代数学家,他是第三世界科学院创始院士、美国科学院120多年来第一位中国籍院士。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他"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国际上以他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一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一嘉当一华定理"、"华氏算子"、"华一王方法"等。他就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解放后第一个从国外回归新中国的世界著名学者华罗庚。他出生在金坛,其父为取"进箩避邪,同庚百岁"的吉兆,取名罗庚。  相似文献   

7.
华罗庚     
《科技潮》1999,(10)
这位享誉世界的杰出数学家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一生从事代数学、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统筹学、优选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因对数论研究的突出贡献,他被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依利诺伊大学授予荣誊博士学位。他还是美国科学院的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和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华罗庚1910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他的最高学历是初中。初中毕业时只有15岁,由于家贫未能继续进入高中学习,只得失学。靠着一本代数、一本解析几何、一本50页的微积分,边自学边打工。他很早就显示了数学方面的天赋。1930年,年仅20岁的华罗庚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一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意。他了解到华罗庚仅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正在一个中学边当会计边自学以后,深受感动,随即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两年后破格提拔他为助教,又晋升为教员。1934年,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会"乙种研究员。  相似文献   

8.
黄闽  黄沙 《自然科学进展》2003,13(4):398-399
利用华罗庚关于多复变函数中超球的调和分析的结果,研究实Clifford分析中一类二阶实偏微分方程于超球上的一个准变态边值问题正则解的存在惟一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第三类华罗庚域的凸性,得到此域为凸域的充分必要条件,并将其推广到第三类广义华罗庚域上.作为应用,计算了第三类华罗庚域HEⅢ(N1,…,Nr,;7;4,…,4)上的Carathéodory度量和Kobayashi度量.  相似文献   

10.
对多复变Cn中有界对称域Ω上球代数的中心逼近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多项式偏差估计,最终获得了Jackson型定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社会学术地位排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统计分析中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人员在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的任职人数情况,考察中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社会学术地位,据此给出了社会学术地位排名前100位的中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名单。其中,社会学术地位排名前10位的中国高等学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和同济大学(两校并列第十);社会学术地位排名前10位的中国科研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3个单位并列第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2个单位并列第十)。  相似文献   

12.
河南正处在大力实施国家三大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都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河南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河南中心)紧扣组建初衷,在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从省院合作的重大意义出发,系统阐述了河南中心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建议,以期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把更多优秀的科技成果带入河南落地转化,充分发挥中科院科技引领与带动作用,从而推动省院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1月,第二届中国当代科学口述史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福州举行.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育群研究员接受了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的采访.访谈中,廖育群研究员从如何走上科学史之路,述及成功之"秘笈",学术研究之评价,"执政"之得失,科普工作,人文精神以及"另类"的自我.从中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廖育群研究员的为人与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科学院。1949年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先通过科学研究机构的调整与充实,为该院和新中国科研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在全面学习苏联的环境中,中国科学院借鉴苏联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于1955年建立学部和学部委员制度、学术奖励制度、研究生制度,有效地推进了该院学术体制建设与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56年中国科学院对国家12年科技规划的制订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其实施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研究表明,中国科学院在1949-1956年新中国科技事业奠基历程中举足轻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竺可桢晚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积极倡导、组织和领导科学史研究事业.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和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均与其密切相关.1957年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成立后,除对撰著《中国天文学史》给予指导外,竺可桢还主持编撰了《徐光启纪念论文集》,并在全院范围内组织人员撰写近代科学史文章、科学家传.“文革”中,其赋闲在家,仍关心该室命运,曾吁请恢复该室工作.竺可桢在新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开创和早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而积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多复变域RI(m,n)上Cauchy积分与Poisson-华积分,得到边界函数f∈LP,P>1时几乎处处收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十一五"期间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中国科学院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为在改革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中发挥火车头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院地合作是促进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科学院改革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实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更好指导和推进"十二五"院地合作工作,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实际科技需求,研究编制《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相似文献   

18.
以1928—1937年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与1949—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为个案,对比分析了两者间的科研工作.结果表明.从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它们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说明中央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具有不同的科学价值观,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资源规划项目(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ARP 项目),是实现中国科学院科学资源规划的信息系统工程,是带有科研活动管理特殊性质的电子政务系统。本文主要从ARP 系统实施十年的过程、形成的成果及系统特点进行了论述,就其在促进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服务一流管理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的战略需要,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资源规划项目(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简称ARP项目),是实现中国科学院科学资源规划的信息系统工程,是带有科研活动管理特殊性质的电子政务系统。本文主要从ARP系统实施十年的过程、形成的成果及系统特点进行了论述,就其在促进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服务一流管理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的战略需要,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