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台湾学者张之杰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对科学史产生了兴趣,但一直没有写过正规的科学史论文,直到1996年1月为了参加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研讨会,才认真地写了一篇科学史论文.在研讨会上,这篇论文让人感到新奇,也让张先生有了自信.此后,张先生放弃探索多年的民间宗教、民间文学和西藏文学,而专心于科学史研究.1997年,张先生发起成立了“科史会”.此后张先生成果不断,发表科学史论文三十余篇,一般论述文章百余篇,得到科学史界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我校对于自然科学史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很快发展。现在校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教师已有20多人,其中5人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会员。截止1985年5月,已经出版发表了7种专著和75篇论文。学报自然科学版从1980年起,设立了“自然科学史”的专题栏目,连同过去未辟专栏时发表的科学史论文,现已刊载了54篇论文。  相似文献   

3.
关于科学史理论研究我们虽从1981年开始,而建所以前的研究甚少,到1993年8月,总共有19篇论文,以下合在一起分为四个方面予以介绍。1 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某些研究  相似文献   

4.
外国数学史与外国科学史研究是我们内蒙古师大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工作比较薄弱的方面,从建所前算起,只有40篇(本)左右的论著发表,占总论著量的8%还弱。在这些论著中有一部分是介绍性的。现分以下3部分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11(3):I0001-I0001
2005年3月,由台湾中国科学史委员会主办,台湾师范大学数学史研究中心和台湾清华大学科学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七届科学史研讨会在台湾师范大学召开。海峡两岸的科学史专家学者会聚一堂,相互交流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本刊主编万辅彬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万辅彬教授很高兴看到了台湾学者的许多学术新成果,高兴之余萌生了要在本刊开设专栏专门刊发本次会议的台湾学者论文的念头。  相似文献   

6.
对于天文学史的研究,是科学史所的一个强项,是传统比较深、研究比较好的一个学科领域。首先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他们在天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留下了众多的文献,使我们这些人有机会在这个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作对得起祖先和后人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科学史所研究人员发表论文600余篇,编著天文学史专著在40种以上,另有各类论文集10多种,总共50余种。这些专著和论文集出版于最近25年者,占约90%。这说明科学史所从事天文学史研究的先生们是很努力、很辛苦的,而且还应该说是有进取精神、有创新之意的。他们同…  相似文献   

7.
《西北大学学报》与其前身刊物,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关注科学史研究,报道了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自1945年以来3次访问西北大学,中国科学史学科开拓者李俨对中算史的研究等,复自1980年起固定开设科学史专栏,发表了张伯声、杨钟健、秦元勋、李政道、丁肇中、王选、丘成桐、吴文俊、何炳郁、华觉明、李迪、李继闵、曲安京等著名科学家的700余篇科学史论文。重点对数理天文学史、医学史、地学史、科学思想史、科技期刊史等作了分析,认为学报对于西北大学科学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盛夏将在北京召开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这是自1929年5月在巴黎召开第一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科学史盛会,届时将有一千多名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以“全球化与多样性:历史上科学与技术的传播”为主题,进行交流与切磋。我们诚挚地预祝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圆满成功。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史经历了专业化、国际化和建制化的过程:从最初个别科学家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一个专业;从学科史研究发展成为对科学的历史进行整体考察的综合研究.从1912年萨顿创办至今被认为在科学史领域最有影响、最权威的杂志《爱…  相似文献   

9.
《奇闻怪事》2013,(9):34-35
史前人类不可能坐上越洋航线,但他们却成功地完成了跨越大洋之举。中德科学家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4万年前,亚洲和美洲土著人共同的祖先还居住在北京。但除了这个发现,该论文的学术价值更在于一项技术发明——研究团队设计并实施了一种方法,成功地从古人类遗骨中提取了核DNA,这在科学史上还是首次。这为将来进一步勾画出人类起源和迁移的路线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篇论文刊发在近日出版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史研究在近20多年取得长足进步,表现在对古代科学的考证研究,国外科学史的引进借鉴,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通过对1979--2000年科学史论文、著作、学会会议作计量分析,以揭示我国科学史研究的状况及趋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介梅荣照主编的《明清数学史论文集》一书,对中国数学史开展断代专题研究,是我国数学史界继承并发展李俨、钱宝琮、严郭杰先生研究成果的宏大计划,持续近三十年,历来为国际科学史界所重视,文集收入论文15篇、附录2篇,其中严敦杰先生遗作7篇,本文对15篇论文逐一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9月13日,由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青年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人文楼举行(图1)。此次论坛的主题是"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新趋势"。论坛组织者收到来自北京、上海、云南、内蒙古、广东等地青年学者提交的24篇论文,其中的19篇被论坛接受,13篇为大会报告。40多位青年学者和专家参加了论坛。日籍学者佐佐木力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2005年3月,由台湾中国科学史委员会主办,台湾师范大学数学史研究中心和台湾清华大学科学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七届科学史研讨会在台湾师范大学召开。海峡两岸的科学史专家学者会聚一堂,相互交流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本刊主编万辅彬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万辅彬教授很高兴看到了台湾学者的许多学术新成果,高兴之余萌生了要在本刊开设专栏专门刊发本次会议的台湾学者论文的念头。于是,万教授找到了台湾大学的刘广定教授协商,请他帮忙组稿,刘教授欣然答应。在刘教授的大力支持下,该专栏得以顺利开设,这就是本期主打栏目“台湾的科…  相似文献   

14.
<正>尊敬的编辑先生:我感到非常高兴看到我有关中山先生的论文(《中山茂先生学术评传》——编者注)以中文在《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年第4期)上发表,非常感谢黄荣光博士的优雅翻译。我希望有更多研究科学史的中国同行读到这篇用中文发表的文章,从而更了解中山先生和日本的科学史家。我很感谢编辑先生给我这样的机会为贵刊供稿。  相似文献   

15.
资料介绍     
中国煤炭学会和中国制冷学会于去年11月5~11日在杭州举行了矿山建设和制冷在工程中应用的学术讨论会,会上交流了125篇论文,其中有12篇作了大会报告。下面介绍的是其中的5篇(如需要这次学术会的资料可向本所资料室借阅):  相似文献   

16.
本人虽然主要研究中国天文学史,但1990年以来一直承担着“西方科学史”和“科学史英文文献选读”两门与西方科学史有关的研究生课程,最近又新开设了“科学革命”,所以,对国内西方科学史的研究动态一直也较为关注。而在教西方科学史和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另外,我们的研究生中也有以西方科学史作为研究方向的。但是,在具体作的过程中常常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也就有了一些思考。这些思考还很不成熟,也很不系统,借用这个学科建设讨论会的机会,我想把它们谈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毋庸置疑,与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相比,我们…  相似文献   

17.
张维慎博士的论文集《沙苑子文史论集》,已于2014年9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文库中的一种,全书30余万字。书前附有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主编薛正昌先生的题签和著名古文字学家王辉先生的序;书后为作者的后记。文集主体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编为“历史地理研究”,由10篇论文组成;第二编为“中国古代礼俗研究”,有6篇论文;第三编为“简牍与典籍研究”,有8篇论文;第四编为“文物研究与鉴赏”,有9篇论文;第五编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有7篇论文,合计40篇论文。在这40篇论文中,其中有10余篇论文刊发于《文史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州学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考古与文物》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已经四十年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建校也已三十五年了。我区和我校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区、全校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科学技术史领域也不例外。目前有了专门的科学史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截至1987年5月,初步统计出版书籍20余种,发表论文300多篇。本文将摘要介绍一下四十年来科学史在内蒙古的发展情况,以表庆祝。  相似文献   

19.
考据作为中国学术研究的传统,有其特殊的价值.但过于注重考据,会在历史研究中带来局限,对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亦是如此.理解这些意义与局限,对于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会议简讯     
1989年5月22~26日,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全国工程爆破学术交流会在陕西西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22个单位代表192人。会议收到论文186篇,(其中半数以上作了宣读交流),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我国工程爆破技术蓬勃发展的现状。我院提出论文8篇,2人出席会议。同前届相比,本届论文中工程爆破、爆破理论内容明显增,多其中不少出自年青作者。其特点可概括为“两多一少”:即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多,运用电算优化设计、计算多,单纯工程总结少。这表明工程爆破技术逐步跳出感性经验框框,与力学结合日趋密切;年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