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西安黄土显微结构类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土的显微结构是在黄土物质堆积、成土作用过程中形成者。对它的研究有助于解决黄土成因、黄土工程地质性质等有关的理论与生产问题。根据扫描电镜和偏光镜下的观察分析,西安不同时代黄土显微结构特征按照碎屑颗粒的结构,粗颗粒的接触关系及胶结类型大致归纳为五种常见的主要类型:①粉砂细粒支架薄膜胶结类型。②粉砂细粒支架—镶嵌孔隙胶结类型,③粉砂细粒镶嵌一支架孔隙—斑状胶结类型,④粉土微粒分散—镶嵌斑状胶结类型及⑤粉土微粒分散基底胶结类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东亚第四纪冰川、黄土的发育为依据,从古气候角度论及了自然环境演变的特殊性。在分析全球“共性演变序列”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纪东亚古气候的“个性演变序列”。从而较为深刻地揭示了第四纪东亚自然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我国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古冰川、黄土及古人类诸方面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第四纪古环境演变的规律——稳定、活跃交替、以活跃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冷暖交替,以干冷为主的第四纪古气候:冰川、黄土发育,古人类出现,海平面变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以冰川冻土地貌、岩溶地貌及相应的黄土堆积、红土的发育等地貌与堆积物以及海面与湖面变化、生物群演替与迁移等多种气候标志为依据,讨论我国气候地貌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发育深度等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总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创建的。本文在简要叙述李四光同志解放前为此学说奠基而进行的实践和论战的事迹后,着重地介绍了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李四光同志先后组织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中心联络组”和“第四纪冰川考察队”,亲自指导广大地质工作者,对全国各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重大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最后说明在粉碎“四人帮”后,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召开了多次会议,进一步推动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发展,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6.
藏东南地区是研究海洋型冰川的天然宝库,帕隆藏布流域作为冰川活跃区,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沿岸不仅堆积形态各异的第四纪冰碛垄、泥石流扇,而且发育断续分布的平台地形。利用无人机技术、高精度遥感影像、钻探、物探,结合实测剖面对藏东南典型第四纪堆积阶地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为研究区域性堆积阶地成因提供依据,并得出以下结论:(1)雪瓦卡平台为第四纪堆积体,所在区域曾经发育了一个堰塞湖;(2)雪瓦卡平台第二级阶地下部为巨厚湖相砂层,上部为河床沉积卵砾石,这种下细上粗的物质接触关系可能为沉积区由堰塞湖转变为河道沉积,堰塞坝逐步疏通的过程;(3)上、下游支沟不仅为平台形成提供物质来源,而且为其形成提供地形地貌条件;(4)帕隆藏布沿岸断续分布的平台地形在形成过程中普遍受到上下游支沟冰川运动、泥石流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藏东南地区是研究海洋型冰川的天然宝库,帕隆藏布流域作为冰川活跃区,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沿岸不仅堆积形态各异的第四纪冰碛垄、泥石流扇,而且发育断续分布的平台地形。利用无人机技术、高精度遥感影像、钻探、物探,结合实测剖面对藏东南典型第四纪堆积阶地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为研究区域性堆积阶地成因提供依据,并得出以下结论:(1)雪瓦卡平台为第四纪堆积体,所在区域曾经发育了一个堰塞湖;(2)雪瓦卡平台第二级阶地下部为巨厚湖相砂层,上部为河床沉积卵砾石,这种下细上粗的物质接触关系可能为沉积区由堰塞湖转变为河道沉积,堰塞坝逐步疏通的过程;(3)上、下游支沟不仅为平台形成提供物质来源,而且为其形成提供地形地貌条件;(4)帕隆藏布沿岸断续分布的平台地形在形成过程中普遍受到上下游支沟冰川运动、泥石流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苗宁涛 《甘肃科技》2008,24(5):34-36
文章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分析第四纪构造运动及气候变化对黄土沉积和分布产生的影响以及地形地貌及小气候因素对黄土的堆积及其剥蚀产生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我们掌握各个不同地区、不同地貌单元黄土的工程特性,使勘察更为灵活、主动。  相似文献   

9.
以西藏东南部第四纪冰川形成的环境条件和现场调查获得的有关冰川活动的证据,分析了西藏巴河冲久地带垄状堆积物系冰川终碛堤堆积,巴松湖为冰碛物堵塞的湖泊,为西藏冲久-雪卡水电站的工程地质评价提供了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10.
笔者结合庐山实地考察,探讨第四纪冰川发育的确凿证据,同时分析泥石流作用、河流作用存在的客观性,从而建立以冰川作用为主,泥石流、河流作用为次的庐山地貌及第四纪堆积物的造貌外力设想,略见如下: 1、堆积物形态及其中砾石倾向、条痕石均不可作为冰川或泥石流活动的有力证据。 2、表皮构造和鄱阳湖畔、鞋山之上的泥砾堆积是冰川作用存在的有力证据。 3、气候条件允许冰川发育。 4、小结。 冰川作用肯定存在,泥石流流水作用也不可排除。只是以冰川作用为主,乃决定性造貌外力,泥石流流水作用为次,为辅助性造貌外力。  相似文献   

11.
戴克武 《甘肃科技》2001,17(6):16-16
在国道柳忠徐界高等级公路第三标段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特殊地基,诸如人工填土地基、黄土陷穴、湿陷性黄土地基、掏沙洞等。对这些特殊地基应仔细分析原因,研究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以确保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 1 人工填土地基、分布与处理方案 根据填土的特质组成和堆积方式,沿线地区堆积的人工填土可分为冲填黄土、素填黄土和杂填土三类。素填土成份比较单一,土质较疏松且不均匀。冲填黄土成份比较复杂,如以粉土、粘土为主则属于欠固结的软弱土,而主要由中砂粒以上的粗颗粒所组成的,则不属于软弱土,杂填土成分…  相似文献   

12.
在地质历史中,地球曾发生过震旦纪冰川、石炭-二叠纪冰川和第四纪冰川3次冰川活动。为研究和预测当今气候,按照岩石学原理和李四光教授创立的确定古冰川的3个标准,研究了渝鄂湘黔毗邻地区的古冰川事件,结论是该区只发生过震旦纪冰川;第四纪时不存在古冰川遗迹,没有发生过冰川活动;为温暖湿润气候。  相似文献   

13.
根据五台山顶第四纪地层的“双层结构”及其组成物质的矿物、粘土矿物和结构特征,论证了五台山石海上部的细粒物质形成在石海之后,并且属近源风力搬运的物质,而且不同于马兰期及全新世早期黄土.又据冰缘地貌的叠置关系,反映冻融崩解在前,冻融分选在后.因而判定五台山石海形成在2.5~1.3万 a B.P.,细粒物质的年代为1.3~0.95 万 a B.P.,草丛冻丘的~(14)C 年龄为3545±90 a B.P.以近,所以,石环、石多边形等形成在距今0.95万 a B.P.以近,0.35万 a B.P.以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第四纪自然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近十几年来,新技术的应用和邻近地球学科的发展,为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论据。第四纪自然环境中一些重大课题如冰期气候、海面变化、岩石圈活动、黄土堆积、冰缘冻土、第四纪沉积地层、第四纪古生物等,或有所突破,或有新的进展。 1967年以来,利用雷达遥测,对南极冰流的厚度、范围、发展和变化过程等取得比较可靠的论据,证明南极水流早在1000万年前业已形成,表明第四纪之前世界已进入冰期,故近年称晚新生代冰期。南极冰流形成后,对第四纪气候变迁,世界冰期的来临及海面波动,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新地貌运动、冰川、黄土、古人类的同步发展,体现了第四纪的本质特征。以此作为主要标志,根据古地磁年代学及其他方法测定,第四纪的下限应在距今300万年之前。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2004,(5)
江西庐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及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具有极高的美学及科学价值。庐山还孕育和诞生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1931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首次发现庐山及其附近存在着大量冰川沉积物及冰川遗迹地貌,并于1933年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论文。这是中国大陆东部首次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庐山全山出现了许多冰斗、冰窖、U型谷、冰阶、冰刃脊和角峰等地貌景观。由于处在华南扬子地块北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实地调查所搜集的资料为依据,从地质基础、地貌特征、冰川地貌、冰川堆积物等方面,论证了九宫山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存在,为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增添了新证据。文中在冰川地貌、冰川堆积物的鉴定和分析基础上,首次提出九宫山划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看法,并与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试行对比,对于湖北第四纪古地理、古气候和地层划分的研究,都将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1973年我们曾赴浙江天目山作了古冰川重点考察,后以《天目山第四纪冰川纹泥的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下面简称《发现》),在《科学通报》1974年12期作了报导。在1977年地貌学术讨论会上顾嗣亮同志提出的《浙江天目山的第四纪冰川纹泥问题一与“天目山第四纪纹泥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商榷》[10](下面简称《商榷》)。他把我们在天目山发现的  相似文献   

19.
冠盖五岳、名驰中外的黄山,在地质时代最后一“朝”——第四纪(300万年前到现在)期间有没有经受过古冰川的“洗礼”,一直是个谜,并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曾引起中国地学界在20世纪里经历了三次大论战而未果。 在地质学上,冰川分现代冰川和古冰川。第四纪古冰川现今已消失不见,只能依靠冰川地貌和冰碛物(冰川运动时的沉积物如砂砾土)这些冰川遗迹来辨认论证。 李四光拉开了冰川大论战的帷幕 我国古代虽有一点零星的地质科学思想,但未形成地质科学理论。地质科学是从西方和日本传进来的。最早来中国作地质考察的是德国人李希霍芳,后来法国人德日进,美国人巴博尔,瑞典人那林、安迪生等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  相似文献   

20.
对甘肃西峰地区晚第三纪红土和第四纪风成典型黄土的化学元素、矿物组成和矿物颗粒形态特征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流水搬运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Ma~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风化和间歇性地下水位波动作用所形成的;上部(3.4~2.6MaB.P.)是典型的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由于干旱区的存在是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