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语》中的“小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小人”出现了 24次,本文认为有 17处意为普通百姓,仅有7处指称道德卑下、失德之人。孔子的“小人”概念基本上是继承了商周以来的现念,将其放置于社会层面,而非定位于道德层面。个别地方指称道德低下之人,反映了词义的新变化,但还不是当时普遍性的用法。  相似文献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是古人关于“义”和“利”价值观的典型概括。从历史上看,义利观念是人们关于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金钱物质两者关系的思想和看法。“义”表示某一社会的伦理规范;“利”主要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君子之人崇尚“义”,而贬斥“利”;只有小人才谈“利”求“利”。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是孔子文化精神上的两类人物。而“君子”,成为了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历经政治失败而转入学术关怀的孔子企图恢复周礼而塑造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化身,担负着复周礼而治国的神圣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不能将“君子”与“小人”简单界定为一种人格力量,而应该看作是以庞大的周礼文化体系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  相似文献   

4.
"君子"与"小人",是中国传统人品观的重要范畴,其内涵主要包括身份地位之贵贱、器量识见之广狭、道德品质之高下以及形象做派之雅俗等四个层面。晚近学者曾对其有过不同程度的误读。正确地理解经典中"君子"与"小人"的内涵,有助于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君子小人考     
君子和小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区分好人和坏人的一般标准。笔者通过分析古籍,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分,还有除道德层面以外的社会地位、称谓、夫妻关系和智愚等方面的外延。  相似文献   

6.
陈静 《科技智囊》2007,(1):48-57
以中国文化为旨归,做企业的最高境界是做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名君子。什么是君子,君子怎样修身、为人、处事、学习,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什么,君子如何看待富贵与贫穷,翻开五千年前的儒家经典——《论语》,让我们效仿君子的所思、所言、所行与所求,共同追寻充实、美满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君子"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人物,他拥有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学识和讲究仁义的立身处世之道.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有八十四章涉及到"君子"应当如何为人、处事、交友和为学.这些内容至今仍然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充分发掘和利用其中的积极成分,对目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波 《开封大学学报》2002,16(2):1-3,45
对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历来解释都是相同的,即: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但无论从孔子本意还是从历史环境或语言文字角度看,这都是不当的,该句意思为:在上述的人应当晓之以仁义,在下位的人应当晓之以财利。  相似文献   

9.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直”在《论语》中共出现22次,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正直的人,二是指直率、公平、正直的心态。而且可以上升为儒家伦理哲学的“直道”。拙文在此将“直”作为研究孔子君子观新的切入点,并由此说开去。  相似文献   

11.
张俏 《科技信息》2012,(16):170-170
本文研究《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起源问题,对于人格的塑造、品德修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使人懂得了在具有了持之以恒、言行合一、能屈能伸、谦逊礼让、博学多才等等优秀的品质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在思想上让他们体会到这些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对于君子,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很多。孔子关于君子的人格标准有九个。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面对这种时境,坚持依礼而行,以礼救世,《论语》中就具体的记述了孔子对“礼”的一些观点。在对《论语》中“礼”的集注的基础上采用整体结构分析的符号方法与具体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按照《论语》中对“礼”的源起、发展这一流动过程来进行分类,在集注的基础上对“礼”加以解读,以期望接近孔子的原意。按照《论语》中对这一流程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礼之因革;二是礼之本;三是礼一乐一仁;四是礼之规定;五是礼之实践。  相似文献   

14.
《论语》的教育价值观。由教育价值的认知,即“仁”为基础,以教育价值的实践,即“义”为主体内容,最终归结于“乐”。三者息息相关,构成了富有生命力的动力源泉,使儒家教育在中国教育历史的长河中居于主流的地位,也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依照孔子的善恶标准,何谓小人何谓君子不难分辨。可是在子日话语中却有几处“小人哉!小人也!”颇耐人寻味。其实小人之谓在孔子时代并非单一的恶人称呼和仅具道德批判色彩,“小人”的义项有很多,其中就有自谦自嘲、嗔怪和爱怜的感情流露之意。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士”,对“士”内在思想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孔子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因此对它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对“士”这一阶层的梳理,从“士”的“志于道”、形成意义的道德自律、广博的胸怀和精神上的尽善尽美等四方面来准确把握“士”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7.
方婧 《科技信息》2010,(28):194-195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中华文化的经典,具有丰富的智慧性和哲理性,同时也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开设《论语》课程能培养和培育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的"君子人格"和"仁爱道德"。教学内容上应该更注重文化层次的讲授。  相似文献   

18.
《论语》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著作,其书名中的“论”字有作“伦理”解、“编纂”解、“讨论议论”解、“把有序的言说编次成佚”解、“讨论编次”解、“选择”解、“讨论解释”解等,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根据《论语》的性质、内容和体例,其中的“编纂”义是最为恰当的。  相似文献   

19.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直"在《论语》中共出现22次,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正直的人,二是指直率、公平、正直的心态.而且可以上升为儒家伦理哲学的"直道".拙文在此将"直"作为研究孔子君子观新的切入点,并由此说开去.  相似文献   

20.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是品德高尚者的代称。从《论语》可知,“君子”要具备以下品德:仁义为本,坦荡荡,言行一致,文质彬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品德体现者的“君子”,仍然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