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世纪80年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继承“山海文化”传统迅速发展。探讨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山海文化”的文学主题,尤其对台湾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的源流性、统一性、差异性、变异性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认为具象的“山海文化”符号意象和抽象的“山海文化”审美气质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学民族特质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当代台湾女性文学从20世纪50年代发轫到90年代末的繁荣,呈现出曲线发展的轨迹。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新女性文学、政治文学与色情文学出现台湾文坛,曲线轨道的中轴是女性文学的审美嬗变。从对传统女性美学的继承到对性别社会的审美反叛、再从对传统审美的解构到对女性美学的再度重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文学发展的明显线索,更能看到女性成为"人本体"和女性话语衍进的艰难历程。台湾女性文学的审美嬗变,对当代文学美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4.
2012年10月,“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课题组到北京调研,就多民族文学教育的相关问题访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教授.访谈主要涉及如下问题:(1)社科院作为独特的文学教育机构,在学位教育等方面的情况;(2)公共教育平台的建设、使用情况与数据库建设;(3)《民族文学研究》的概况;(4)成立以来所有立项的院级、教育部、国家社科项目;(5)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当代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创作生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分析了他在前后期创作中的不同风格表现及其原因。从他部分代表作出发,阐述了他创作中浓郁的怀旧、感伤情绪,以及创作发展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关纪新教授主编的学术论著《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近日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各民族文学贡献与相互关系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一项重大研究项目,关纪新为牵头人的“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参加该课题研究并担当相关部分撰稿人的学术工作者,包括樊骏、李鸿然、罗布江村、徐其超、苏光文、黄绍清、龙长吟、张直心、黄薇、徐新建、张明、李光一、黄伟林、阿库乌雾、刘洪涛、马绍玺、关纪新等。《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一书的责任编辑龚黔兰在该书的简要介绍中写道:“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典型性的作家及其代表作为线索,追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民族文学交流发展的路径及走向世界的前景。特别是对民族文学与中原文学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对各地区民族文学发展的总结,中肯公允,有理有据,对民族文学发展有指导意义。本书涉及的少数民族文学家基本上是国内知名乃至国际上也颇具声望的人物。本书论述清晰、文笔流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国家教育部列的二级学科,不等同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作为文学的研究过去人们多注重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但这两方面的描述远远不能展现其整体形态及深层积淀。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创作心理包括族群的“种族心理积淀”、作品的形式因素、外部世界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读者的接受心理等,在更广阔的领域努力揭示对象的深层意蕴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我国民族文化生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从民族文化生态的概念、内容、与旅游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建设与保护以及其他专题研究等方面对民族文化生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这一阶段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唐代民族关系是中国民族史上荣耀的时期,但相比其他时段,唐代民族文学却并没有一种主体性的地位,相关研究也处于极不相称的状态。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学观念的僵化和滞后,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文学史料的匮乏。就前者而言,解决的一个途径是回到历史语境之中,持一种“了解之同情”来对待唐代的民族文学现象,向着内部开掘;就后者而言,充分运用新史料,开拓民族文学的外围空间,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国内后殖民文学研究在愈2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又暴露出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研究结论同质化等问题,致使近年来研究态势呈下滑趋势。然而,这种下滑并不意味着后殖民研究的停滞,历经沉淀、反思后的国内后殖民文学研究,将朝向跨文化比较以及更加深入、细化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一个较为宏阔的时空间对鲁迅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联系进行了横向纵向的扫描,指出:鲁迅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不止限于文字间的借鉴、模仿,更表现为心灵间的神魂相契。  相似文献   

12.
13.
主持人语:在文学日趋多元多样发展的今天,将文学的地域意义和民族意义放大,以审思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由来已久的观念规约,已成为十分必要的行为.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文学形态应远远超过现代以来的主流文学范畴,更不是单纯的精英文学意识所能涵容.在现代性进程中,与民族国家一道成长的,是56个民族汇聚的伟大阵容,民族文学的丰富意义正在于书写了共同目标下的不同心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90年代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塑造的众多“疯女人”形象,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受害女性的典型代表。通过展示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男权社会的残酷压迫,以及传统文化观念对女性的戕害,从而唤醒女性的强烈反抗意识,使其自觉勇敢地追求自身的主体地位,明确女性的解放不该只依靠个人的力量,而是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战斗力,共同摆脱来自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因袭的束缚,争取合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田雪松 《科技信息》2007,(36):208-208
莱辛是德国现实主义文艺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先驱,本文从莱辛的戏剧理论、美学思想及戏剧创作实践,分析论述了他对歌德、席勒等作家的重要影响,以及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和中外文学比较研究分别是文学比较研究两翼中的一翼 ,二者是平行的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不应厚此薄彼。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崇尚兼收并蓄、吸其长、避其短的“拿来主义”原则 ,将人类学理论引入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 ,开拓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是指生活在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的文学叙事,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呈现出对中心文化与异文化的吸纳与创造的民间自觉,具有多元内涵。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以“比较视域”和“文化间性”为理论指导,运用文学人类学和宏观比较文学等方法论,以求清晰把握中越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渊源与脉络i建构边境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目标,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有人主张求"同",探寻各民族文学的共同性;有人主张求"异",挖掘各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也有人主张"异同"兼顾。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看,只有维持"求同"与"求异"之间的必要张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才能对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和健康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2012年11月,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和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等团体的协助下,跨学科学术平台“文学人类学与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中心成立之际举办了题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讨论。中国社科院的汤晓青和四川大学的徐新建教授应邀做了题为《现代学术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和《创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的演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