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在宗法礼教、鬼神迷信的桎梏下被迫害而死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小说作者以勾勒轮廓的白描手法,描述祥林嫂一生颠沛坎坷的遭遇,控诉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鬼神迷信吃人的本质,使祥林嫂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2.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封建礼教的二律背反;二是祥林嫂自身的思想缺陷;三是众看客的雪上加霜。鲁迅既全面揭示了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又分清了其间的主次轻重。  相似文献   

3.
在祥林嫂被毁灭的悲剧过程中,与祥林嫂处在相同经济水准线上、相同社会地位上的同类,对其进行精神上、人格上的伤害,加速了祥林嫂的心灵崩溃与肉体死亡。  相似文献   

4.
王世银  李曦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1):28-30,53
鲁迅的小说《祝福》与方方的小说《奔跑的火光》同属于农村题材,都关注中国农村女性的生存境遇,塑造了不同时期下两个农村女性悲剧典型形象。如果说,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女性群体命运悲剧的话,那么英芝的悲剧则是女性个体在当下自我迷失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所塑造的人物画廊里,除农民形象、知识分子形象外,妇女形象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典型形象。关于祥林嫂,评论文章已经发表了不少。几乎所有的评论文章都认为:一、祥林嫂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性的妇女;二、作者在《祝福》中描写了祥林嫂怎样受四条绳索的束缚;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前人更多注重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该文则侧重对"我"的形象分析,文章认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不只是祥林嫂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一个对自己在祥林嫂面前敷衍塞责后深感内疚与不安的自我解剖者。  相似文献   

7.
刘小育 《科技资讯》2010,(14):226-226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小说中的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在封建势力对她进行压迫时,她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但面对着强大的封建旧势力,她的反抗是微弱的,她最后还是屈服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而悲惨地死去。本文分别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指出鲁迅以祥林嫂在鲁镇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强大禁锢,对人性的束缚和残害,烘托出封建思想的人吃人的可怕,同时表现出鲁迅对人性的思索,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关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悲剧起因和本体意义,悲剧冲突和情感价值,悲剧结局与悲剧性等三个方面将《窦娥冤》中的窦娥和《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了比较,从而说明关汉卿和鲁迅在悲剧艺术史上树起了两面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旗。  相似文献   

9.
祥林嫂、子君、刘和珍是鲁迅笔下颇具代表的女性形象。这三位女性所处的时代、生活状况、斗争方式不同。笔者对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农民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除此之外,还塑造了好几个妇女的形象。在鲁迅所塑造的妇女形象中,作为主人公出现的就有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和爱姑等。鲁迅所塑造的妇女形象,虽也有涉及婚姻问题或其他问题的,但主要在于揭示封建社会中严重地存在着的妇女问题。所谓妇女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男女不平等的问题。笔者写此文的目的,是探讨一下鲁迅塑造这些妇女形象,向我们提供了哪些有关妇女问题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19世纪的20至50年代的俄国坛和中国现代学史上,都曾出现过一批独特的“多余人”形象。俄中两国的这两组学形象有何异同?本对其加以分析和比较,并论述其社会化意义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的价值,主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来展示其社会性必然性,用次要人物来烘托暗示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以达到形象的真实性深刻性。本文以鲁迅小说中的阿Q、祥林嫂等为例,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界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20世纪以来坚持严肃思考现代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的现代悲剧大师之一,其笔下的女性也具有无限挖掘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本文将从三个视角解读其笔下的女性形象。第一,从社会历史背景视角来解读,其塑造了在男权社会下形成强烈反差的两类女性,一类是扭曲、消极的"泣者",一类是坚强、抗争的"歌者"。第二,从创作原型视角来解读其剧作中自传色彩下的"圣母"与"妓女"形象。第三,从精神分析学视角解读其笔下女性人物的心理特征及其蕴藏的原始情结。  相似文献   

14.
注重语文知识的系统效应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中学语文课文人物形象系列中,刘兰芝、祥林嫂、李香香是三个很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深入分析这三个女性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把握三者的性格差异和联系,对提高学生联系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正> 祥林嫂与子君是鲁迅于“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两篇短篇小说《祝福》、《伤逝》中的女主人公。这两篇小说均收在小说集《彷徨》中。通过对祥林嫂与子君这两个典型形象共同的反抗性和悲剧性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我们不仅能从她们身上触到时代脉搏的律动,更可以领略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心内的桎梏的悲壮历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长期以来的“父子型”文化模式下,女性作为文化存在,其生存是艰窘而悲惨的。鲁迅通过祥林嫂、子君、爱姑三个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女性悲剧生成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和自身原因,以此来实现他对女性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的女性悲剧形象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慧 《科技信息》2009,(17):193-193
《美狄亚》是迄今为止没有离开过世界舞台的古希腊悲剧。有人称作者欧里庇得斯在希腊文学的领域里第一个发现了女人。本文从三方面分析美狄亚的女性悲剧形象:分别从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希腊独特的文化背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来看美狄亚的反抗精神、美狄亚的反抗方式、和美狄亚的极其残酷的选择。同时分析了产生其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而这种独特性,始终表现在他笔下的同类们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伦理教条等种种传统“法则”的抉择和取舍。完全可以说,对于“传统”的不同态度,构成了《呐喊》《彷惶》两集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基本类别。这里有沉溺于传统,进而顽固地维护传统的知识分子,我们看到了从“新党”一直骂到祥林嫂的鲁四,高喊“移风”却为一个女乞丐欲火难忍的四铭先生;有已被传统蛀蚀灵魂、麻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窦娥三大悲剧的成因及其特征的分析和探讨,着重从美学的角度论述了窦娥这一不朽形象的悲剧美的体现,及其在时空上表现出来的永恒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要赋予其一定的精神负荷和生存交战,以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为例,本文分析祥林嫂内心深处的求生存意识在与封建传统观念的冲突中被毁灭,其原因在于作为一种文化积淀的潜意识而存在其内心深处的封建传统观念,并从她身上可见民族劣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