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写的小说《莺莺传》。金代时,艺人董解元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其形式属说唱文学。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创作加工成《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其中的第四本第三折(俗称“长亭送别”),曲尽“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情致和意蕴,警绝深至,堪称全剧的“戏眼”,成为辉耀艺坛的千古绝调,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2.
现存元杂剧《西厢记》的最早文本出现在明代。有明一代,曾出现60多种《西厢记》版本,至今尚存40余种。本文主要介绍明代《西厢记》的佚本情况、部分目前暂不知下落的刊本,以及学界对其是否曾经存在仍有争议的版本。  相似文献   

3.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通过“刮垢磨光”,再创作出的一部高于原作、高于同类题材的震撼世界剧坛的戏剧作品。《西厢记》之所以能雄视百代,得益于作者点石成金的创造性笔法的运用。本文主要从主题、情节方面例谈王实甫的再创造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爱情剧中久享盛誉的喜剧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瑰丽的艺术魅力和犀利的思想锋芒在中国文学史和社会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专家学者对《西厢记》的研究层出不穷,但以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以其反封建的思想研究和其人物形象刻画研究为主,对《西厢记》的喜剧效果研究较为缺乏。本文拟从《西厢记》中包含的矛盾和突转现象入手,分析其造成的喜剧性效果。  相似文献   

5.
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象化活动。《西厢记》的创作体现了艺术创造的不断发展,创作者的精益求精是人类审美体验、审美理想的进化表现,马克思文艺学理论揭示的美的规律为我们更好理解《西厢记》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周迪 《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49-149
在叙事言情类文学作品中,同一类属的故事遵循着相同的结构,本文引用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来分析世界名著安徒生童话中《野天鹅》这类故事,以找出故事中不变的"语法"。并用"二元对立"研究模式去分析整个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故事的母题,以便达到对故事"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很多学者认为《西厢记诸宫调》产生年代是金代,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南宋。通过对张炳森《关于<董西厢>的创作年代》的商榷,从宗教思想、民情风俗、名物制度、民族称谓、孕育流传地域与土壤基础等方面研究,《西厢记诸宫调》产生于金代。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材料。《西厢记》中自称词的使用情况主要分为非谦称词和谦称词,其中非谦称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复数自称词和身份自称词,谦称词包括“小”作词头、“贱”作词头及“愚”“贫”等作词头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倩丽的文辞悦人耳目、动人魂魄。下面就其艺术,谈两点看法。一、双线穿珠,巧设悬念《西厢记》之所以能引人入胜,是因为作者结构情节安排得合情合理,制造出曲折多变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0.
基于前辈专家学者关于"老鼠嫁女"故事研究的基础,通过与印度《五卷书》中记载的故事的对比分析,对中国"老鼠嫁女"故事作出三种类型的划分:即最初的模仿到民俗型鼠婚故事的形成再到灭鼠结尾的出现,指出"老鼠嫁女"故事流传到中国后,不断和群众的习俗、信仰乃至生活变迁相融合,使得我国这一故事的本土化特点也变得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11.
木鱼书《六才子西厢南音全本》是粤曲南音中的瑰丽之作,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杂剧《西厢记》的影响,但是其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对原本故事进行了改编。为了凸显崔张二人的情感主线,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采取了锐化与钝化的双重技法;情节上既有小故事的搬演,亦有大情节的重构,呈现出由分散演绎到聚焦强化的叙事倾向。另外,地域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风格的不同,在木鱼书中表现为由北到南和由事到情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大雁诗话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首曲子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唱段.春去秋来,是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在这首曲子中,作者王实甫摄取了菊花、雁南飞、枫叶红这几个画面,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所写的"空城计"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但诸葛亮导演的这场"空城计",只是罗贯中虚构的一个传奇故事。不过,在这之外,历史上倒曾有过不少"空城计"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4.
买买提明.吾守尔是新疆读者比较喜欢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惯用第一人称写法。在其35篇汉译本中,有21篇是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的。其中包括"我"叙述故事和"我"听别人叙述故事,也可称为故事套故事结构。第一人称代词"我"缩短了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买买提明的小说使人在嬉笑之后却有种强烈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15.
正有一头喜欢幻想的小獾,这天,她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我要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存在哪里呢?"小獾一时找不到东西来存放这个故事。这时,一阵风吹来。"您可以帮我存一个故事吗?"小獾对一阵风说。"当然,谁都知道,我是一阵爱故事的风。"一阵风听完小獾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江西曾经发生过一个"天兵过路"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是神话传说,也不是科幻故事,它是我国云南陆良县一个叫"彩色沙林"附近发生的奇闻轶事。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张佑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我国伟大的戏剧家王实甫以其过人的胆识、天才的创造,写下了表现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大型诗剧《西厢记》。六百多年来,这部曾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上“诲淫”的罪名而...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南方民族叙事诗叙述故事在时间上不可避免是线性的,但不可能与"真正"的故事时间完全一致。表现在"时长"上,叙述时间的总量不可能与"真正"的故事时间的总量完全相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省略、概要、场景、延缓、停顿等。  相似文献   

19.
王实甫的《西厢记》与马致远的《汉宫秋》可谓是元杂剧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元杂剧在通过剧中人物语言、唱曲渲染环境,表现人物复杂内心世界方面有其独到的成就。这里我想对同是离别的两折戏《西厢记·长亭送别》与《汉宫秋·灞桥饯别》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版本学中的《西厢记》现象蒋星煜像《西厢记》这样有“天下夺魁”的盛誉的戏曲名著,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仍被摈弃于集部之外,这也难怪,因为所有的南戏、杂剧、传奇等戏曲著作全部未收。明太祖朱元璋倒是重视戏曲的,但从维护封建礼教的统治阶级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