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宗海 《吉安师专学报》2001,22(1):44-45,,84,
《全宋诗》虽为巨帙,然尚有不少疏失。究其原因,如有如下几条:一、未充分利用近人研究宋诗成果;二、迷信《诗渊》;三、未注意底本缺陷;四、方志资料查找够;五、注意引书体例不够;六、理解原书错误;七、沿袭前人错误,未加考订;八、错记名篇名句,对前人错误未加订正;九、未认真复核。  相似文献   

2.
南朱《御枇石经》,又你《南宋太学石经》《南朱石经》。现藏杭州碑林。石经为宋高宗赵构(1107-1187)亲笔所书,部分为吴皇后代笔,时间约在绍兴五年至十三年(1135-1143)。临安知府张墩奉诏摹石,刊刻于绍兴十三年至十六年(1146),立于临安太学(今杭州庆春路西端前洋街岳飞旧宅)。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全帙,节录《礼记》五篇和《论语》《孟子》等七经,卷末皆刻秦桧跋语(后皆毁去)。淳熙四年(1177),诏临安府特建“光尧石经之阁”贮立之。宋人《中兴小纪》《四朝闻见录》《石刻铺叙》等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3.
王俭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图书目录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主持撰成《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和《七志》。《七志》的私人编目、著录今书、创立传录都是前人所无,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在《诗经》中的使用既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信息,对它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先秦时代色彩词的特点。本文从"黄"在《诗经》中的意义、组合方式、使用特点三方面来浅析《诗经》中"黄"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周军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7):192-196
"土豪劣绅"是湖南农民运动时期的革命对象,当时湖南地区的两份大报湖南《大公报》和《湖南民报》中有不少这方面的报道,报纸对"土豪劣绅"的指称,描述了"土豪劣绅"的一些基本特征。湖南报纸关于土豪劣绅的报道,既是土豪劣绅民间形象的自然反映,也应视为报纸"塑造"的结果。这些报道与《湖南民报》和湖南《大公报》的自身立场、时局变换以及社会风气的转移有关,而且在大革命时期的两湖地区以及两湖以外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中后期社会风气的变化是多方面的,这在当时的世情小说中有不少的描述。《三言》、《二拍》生动反映的当时社会风气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有助于我们了解明后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农耕文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农耕的祭祀。由《诗经》中的农耕祭祀诗,可以看出周人对于农耕的重视。二、关于农耕生活。《豳风.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三、《诗经》中涉及的食物品种,异常丰富,有植物类,有动物类。四、关于农耕劳动的场景描绘。五、农耕生产者数量众多,农耕生产工具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六、关于恋土怀乡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孝经学》是晚清著名的礼学家、经学家曹元弼所编撰的《十四经学》之一,其编纂体例严格依照张之洞《劝学篇.守约》中提及的通经之"提要钩玄"法式,列"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七目。全书在《孝经》的文本与作者、微言大义、社会功用、《孝经》与群经关系、《孝经》研究的礼学化倾向等方面体现了曹氏独到的孝经观,其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桐城歌是安徽桐城地区一种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地方民歌,明代以来,这种出于闾巷、独抒性灵的民间歌谣,得以跻身于时调杂曲之列,或为吟唱或被念诵,刊布成帙、影响深远。先后被文人冯梦龙、顾起元、李子汇等广为辑录。据文献考证,明代收录桐城歌最多的是《风月词珍》,影响最大的是《山歌》,其蕴含的独特社会背景、审美特征、艺术形式,鲜活而生动地反映了有明一代桐城地区社会文化图景和风俗人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笔者将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由瞿蜕图和朱金城二先生整理的《李白集校注》与其所据之底本即清乾隆刊本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对读,发现其中存有少量失误,随手记录,汇为一帙,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形象从先秦至两汉是不断变化的。在先秦有代表性的文献中,《左传》并没有提到勾践的"忍辱负重",《国语》反映了勾践能忍辱负重,但表现不够具体。经过《史记》和《吴越春秋》的描绘,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形象更为鲜明,也更真实可感。勾践"忍辱负重"的形象变化与上述著作的成书有关。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描绘和反映了中国自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直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期间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作品的主旨是"浮生若梦"。这个思想比较充分地体现在姚思安及其女儿姚木兰这两个人物身上。姚氏父女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道家思想,以期找到精神上的慰藉,但理想最终屈服于现实,笔下人物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无法消除的冲突。这些冲突,说到底都是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生活反映。  相似文献   

13.
"神会来参"是我国禅宗历史上一宗著名的公案。本文从七个方面对《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对"神会来参"公案记载之差别进行了详细的考查,为进一步研究青原行思与菏泽神会以及早期禅宗的历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中许多诗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婚恋礼俗内容,从中可见当时青年男女在结婚前有男子向女子求婚的礼俗。从"二南"中的有关诗篇来看,这种求婚礼俗还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一是男子在仲春二月以猎取的动物为礼物向女子求婚;二是男子用捆束柴薪幽会姑娘,表示要亲自迎娶她;三是贵族男子求偶重视德、貌;四是女子求偶重视勇敢、诚信。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心理,准确把握其中的文化心理是解读小说文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其中《阿宝》篇的故事情节建构进行民族文化心理分析可知:孙子楚"切指"反映的是从众与取悦的心理追求;"离魂"是痴情与幻化的心理升华;"附魂"是定情与示爱的心理延伸;"还魂得功名"是名士与团圆的心理泛滥。  相似文献   

16.
《外台秘要》成书于唐代,引用较多当时流传的《伤寒杂病论》条文,对于研究仲景经方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笔者在研究《外台秘要》中仲景异文时发现,《伤寒论》中的"桂枝",在《外台秘要》所引的条文中大多为"桂心"。经过考证,可知仲景方中的"桂心",多为桂类药物削去栓皮层的干皮或嫩枝皮。  相似文献   

17.
屈原《九歌》中的爱情描写扑朔迷离,对于其爱情描写的读解争议颇多。我们应从3个层面来理解《九歌》的爱情描写:《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交感巫术意识的体现,是以男女情爱来敬神娱神的描述;《九歌》的爱情描写是用“男女比主臣”的比兴艺术手法,来抒发个人哀怨之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七志》、《七录》是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录学家王俭、阮孝绪编撰的两部重要目录学著作,也是古典目录学史上的私家开端之作。它们上承《七略》体制,又有创新。二书的分类精神、目录体系以及丰富的史料为后世完善四分法和史志目录所借鉴吸取。通过对王、阮简介及二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凸显出《七志》、《七录》在古典目录学史上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19.
历史剧代表作《汉刘邦》以《史记》所载史实为依托,着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真实再现与艺术虚构的有机融合,参照借鉴《史记》的对比手法设置富于对比性的画面,对《史记》人物的传奇性予以淡化,塑造了刘邦与项羽的艺术形象,既凸显了真实性与创造性有机结合的美学思维,更体现出电视剧创作对《史记》历史素材汲取所表现出的较为科学辩证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歧路灯》、《儒林外史》中,动词"饮"是个旧词,但使用频率仍然很高,不过绝大多数针对"酒",基本上不用于"水"、"汤"。《红楼梦》前80回、《歧路灯》、《儒林外史》中,表示饮用的"吃"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喝",但程度有所不同,《红楼梦》前80回中"喝"比较活跃,《歧路灯》居其次,《儒林外史》中的"喝"最不活跃,出现频率很低而且只与"酒"、"茶"相搭配。在饮用这一义位上,"喝"与"吃"的嬗代消长呈自北向南推进的态势。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8世纪北方官话词汇的内部差异和发展变化的趋势。《红楼梦》后40回"喝"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吃",而且"吃"则不用于"水",从"吃"、"喝"的使用情况看,《红楼梦》后40回的语言较前80回更接近于现代的北京话,同时也说明"吃"的适用范围逐渐缩小最终从流质食品退出来的过程,是从"水"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